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湖北省土地集约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载体,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湖北省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尤其是后备土地资源缺乏。这些正日益成为制约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对此,湖北省应积极、主动地走土地集约利用的道路,以此来实现高效、节约用地,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吴跃民 《求索》2008,(8):88-89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高低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人口、经济、技术和制度因素等构建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一般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3.
姜海 《群众》2013,(7):I0017-I0019
城镇化是当下中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更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土地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一个关键问题。土地的一端连着城镇发展所必须的建设用地,另一端连着土地上生长的粮食以及赖以为生的数亿农民。正因为如此,在城镇化与土地之间,有太多事关发展全局的话题需要讨论,有太多纷繁芜杂的关系需要厘清。诸如土地如何集约利用,在土地流转中如何确保农民权益,以土地换保障如何既保当前又保长远,如何按照城镇化发展需求配置土地,这些都是决策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周玉珍 《学习与实践》2009,(10):152-156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当前武汉市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加强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针对目前武汉市人多地少、后备耕地资源紧缺的市情,结合全市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工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和加强管理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路华 《山西政报》2008,(19):31-31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与土地供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现实情况说明,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约利用城市现有土地资源.取决于土地供应由“增量调节为主”向“存量调节为主”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路华 《山西政报》2008,(22):39-39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与土地供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现实情况说明,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约利用城市现有土地资源的程度,取决于土地供应应由“增量调节为主”向“存量调节为主”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政策》2005,(10):15-16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国情出发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省委、省政府反复强调要切实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本期《特别策划》栏目特组编了一组文章,就为何和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供各地参考、借鉴。建设节约型社会,既是关乎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需要研究的全新课题;既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也是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职责义务。各地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提高自觉性,扎实做好近期重点工作,积极为构建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8.
张伟 《前沿》2012,(24)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经济是我们的一个主要目标.但是在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土地利用压力非常显著:耕地面积的剧减,城市建设用地要求量不断增加,城市存量土地利用粗放,城市用地布局不合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保护土地和发展经济的关系,致使矛盾不断凸显.所以推行节约集约用地,挖掘城市用地潜力,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这对保护我国的国土资源和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连市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之一,土地资源极其稀缺,在土地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阻碍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完善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土地管理制度政策体系。要重视新型城镇化中大连市土地管理制度面临的问题,系统进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0.
陈铁雄 《今日浙江》2014,(15):30-31
正浙江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紧缺,土地特别宝贵。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决策部署在土地管理上的根本要求,是浙江特殊省情下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多动存量盘活脑筋,少做增量扩张文章,推动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当前,浙江土地资源紧缺与土地利用率低的现象并存,现在已经到了转变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应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原则下,走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并举的发展道路。现行的土地制度已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障碍,亟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和发展: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农民宅基地制度及农民住房财产权制度,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实现;改革征地制度、划拨制度及工业用地制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调整用地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以市场决定土地资源配置;实施户籍制度、财税制度、融资机制与土地制度联动改革,改变土地财政的城镇化融资模式;政府回归土地管理的职能定位。  相似文献   

12.
城市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分析了在加速城市化进程中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指数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及其演变趋势,其结果表明:(1)长株潭的城镇化综合指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变化趋于平缓,其中长沙呈现上升趋势,株洲和湘潭则波动较大,整体呈现逐渐下降趋势;(2)长株潭的耦合协调度和耦合度都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其中长沙市耦合协调度上升幅度较大,已经处于中度协调阶段,株洲市和湘潭市耦合协调度虽增长明显,但依旧处于低度协调阶段。因此,长株潭城市群必须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走资源节约、低碳减排、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4.
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是贯彻落实土地基本国策的长远要求,也是贯彻中央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战略部署的现实要求。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均反复强调,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试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2007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研究促进节约集约用  相似文献   

15.
李菲 《今日浙江》2014,(17):30-33
正●绍兴必须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面作更多探索,发挥好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的示范作用,努力走出一条科学用地的新路子,提高国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无论是"以亩产论英雄",还是以企业综合效益排序来配置资源,都是市场与政府这"两只手"有机结合的资源配置模式,完全符合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推进城镇化需要巨额资金支持,土地在地方政府城镇化建设资金筹集方面的地位举足轻重。传统城镇化融资采用的是"土地财政+土地金融"模式,这一模式是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强烈、地方政府又无举债权情况下的产物,不仅导致了普遍的地方政府短期行为,而且还使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陡增。本文提出,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融资模式,推进土地财政向物业税转变、城投债向市政债转变,建立"物业税+市政债"的新型城镇化融资模式。  相似文献   

17.
罗贤君 《传承》2012,(13):54-55
重庆涪陵区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实现了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其有自身的特点和作用,也探索出一些模式或范例,但也存在法律不完善、动力不足、环境障碍等问题。为此,应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健全制度,创新机制、优化环境,政策扶持、更新观念,增强措施以推进土地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介绍总结了江苏省"三位一体"、"三个集中"等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经验,分析了用地模式的创新点,并总结出江苏以"土地利用为龙头","建立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将节约集约用地纳入各级干部考核内容"等集约用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作为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带来发展的同时也会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怎样使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发展道路为很多人所关注。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湖北省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耦合协调度判断湖北省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湖北省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90-1999年为不协调时期,耦合协调度为负值,2000-2009年为基本协调时期,协调度为正值。2.2009年湖北省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在空间分布上明显存在地区性差异,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耦合协调度较高,中间水平和低水平地区耦合协调度较低。  相似文献   

20.
霍然 《前沿》2014,(13):149-150
土地问题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原有土地制度中土地产权性质不明确,土地使用权流转不畅,土地征用制度不合理,土地收益分配制度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实质上是使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