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本文对《大宪章》连续性问题进行了知识考古,展现了“《大宪章》连续性神话”的偶然性、物质性和不连续性。中世纪流传的是1225年《大宪章》而非1215年《大宪章》,而1225年《大宪章》并没有税收和议会章节,这一断裂延续了三百多年。16世纪出版的“伪”1215年《大宪章》被认为是权威文本,并经柯克的解释与1225年《大宪章》相联系。英国人由此认同1215年《大宪章》确立了税收法定和议会主权的原则,并认为相关原则通过1225年《大宪章》从中世纪延续到16、17世纪。“《大宪章》连续性神话”因而成为“税收法定”和“议会主权”的核心证明。19世纪,1215年《大宪章》正本被发现,“伪”1215年《大宪章》被抛弃,但“《大宪章》连续性神话”并未被正视。威廉·斯塔布斯修正了“《大宪章》连续性神话”,使之与“《大宪章》起源神话”一起成为辉格史学的核心,《大宪章》也继续成为英国宪法史的核心。对“《大宪章》连续性神话”的知识考古,是厘清《大宪章》真实与神话的关键内容,也是重构宪法史、法律史和政治史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马克·吐温在描写现实和浪漫传奇的同时,巧妙地融入神话原型。本文采用神话原型的批评方法,试图反映蕴涵在作品中的深刻社会问题——作者及美国人对待文明和原始的模糊态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阅读波利·扬·艾森卓的《性别与欲望——不受诅咒的潘多拉》之后,对女性疯狂的减肥和整容行为背后有一定的理解,于是利用波利·扬·艾森卓博士的观点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本文主要从欲望的对象、潘多拉神话的作用和建立心理空间,走出潘多拉神话,走向超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怀特《沃斯》与净化心灵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特里克·怀特的《沃斯》名为探险小说,实为一部追求超越、追求净化的人类灵魂探索史,一部再现寻求这一古老母题的现代神话。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来看,里面众多的原型意象构筑了小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意义隽永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由于中国的内陆地区与濒海地区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因此,所创造的神话在内容上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这主要反映在天地结构的观念、世界图式的构拟、日月星辰的运行和理想国的景观特征上。内陆型神话中的天地结构是天圆地方、四极撑拄的盖天式结构,而濒海型神话中想象的天地则是乘气而立、载水而行的浑天式结构。内陆民族想象的日月运行是出于山而入于山的单日型神话,而濒海民族的日月神话则是出于汤谷、息于虞渊的多日型神话。内陆民族想象中的理想国带有明显的山区或平原的景观特点,而濒海神话中的理想国则往往是洲岛型环境。内陆型神话对理想国的描述,同时意味着对宇宙中心的确定与想象,这个中心可以是地理中心,也可以是宗教与政治中心;而濒海型神话中的理想国,则更多的是对六合之外的探究与幻想。  相似文献   

6.
徐中远 《政府法制》2013,(35):26-26
从政治视角阅读《西游记》 《西游记》是一部著名的神话小说,从政治的视角去阅读这部小说是毛泽东阅读《西游记》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可以从毛泽东的几次谈话中看出来。  相似文献   

7.
历来许多人爱读《庄子》,甚至终身不倦。《庄子》这部书何以有这样大的吸引力呢?许多论者均以为是由于《庄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鲁迅先生就曾说,《庄子》一书“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明代的罗勉遭也说过: “《庄子》为书,虽恢恑谲怪,佚宕于‘六经’外,譬犹天地日月,固有常经常道,而风云开阖,神鬼变幻,要自不可阙。古今文士,每每奇之。”(《南华真经循本》释题)汪洋恣肆、恢愧谲怪的艺术风格使得读者爱不释卷,这固然是不错的,但笔者认为,《庄子》独特的表达方式,则更是使读者终生不倦的重要原因。《庄子》是一部先秦时期的哲学著作,但却与一般的哲理散文不同,即不是用论述性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推理去阐述哲理,去说服人;而主要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情去感染人、打动人,让读者自己去“意会”其中的哲理。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作品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诗辨》)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庄子》蕴含着丰富的道家思想,书中"三言"文体就是庄子阐发其道家思想的体现。庄子不仅通过"三言"创作实现对"无玄"思想的精妙诠释,而且在接受美学层面,庄子同样发挥了"无"与"玄"在读者"三言"认知中的作用,进而从"创作到接受"中形成一个周和圆满的"无玄"思想释义体系。这种体系所呈现出来的思维特点,使得庄子"三言"创作带有强烈的道家哲学思辨色彩,并最终使庄子完成了在文学表现和言说维度中与老子无玄思想的对接。  相似文献   

9.
《庄子与鲁迅》,是郭沫若同志于一九四○写的一篇专论,提出了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古代哲学家庄子与鲁迅思想、创作的关系。郭老认为:“鲁迅颇受庄子的影响”;“鲁迅爱用庄子所独有的词汇,爱引庄子的话,爱取《庄子》书中的故事为题材而从事创作,在文辞上赞美过庄子,在思想上也不免有多多少少庄子的反映,无论是顺是逆”。  相似文献   

10.
“安之若命”在《庄子》中共出现两次,历来论者都将它释为“听从命运安排”,故认为《庄子》有宿命论思想。但仔细分析,此处的“命”当作“自然之性”解,且《庄子》中出现的“命”,很多可作此解,因而不能说《庄子》有宿命论思想。  相似文献   

11.
英国剧作家帕姆·杰姆斯于20世纪70年代创作了传记体戏剧《克里斯蒂娜女王》。该剧解构了自由浪漫的瑞典女王形象,并以流动的性属身份取代历史名人传记中的本质主义女性观。本文试图将女性主义和文学事件进行结合,探讨《克里斯蒂娜女王》如何借助修正的写作策略改写女性神话,推动文学事件的传承和发展,消解女性文学创作缺乏原创性与独特性的偏见。女王克里斯蒂娜一度被视作骁勇善战、天资过人的传奇人物,却在通往母亲身份的入口处踱步徘徊,揭示出惧母症是导致女性在家庭与职业之间摇摆的心理诱因,呼吁传统性别分工的价值重估与角色再议。  相似文献   

12.
总裁书架     
《法人》2014,(1)
正《黄金大崩溃》作者:[美]约尼·雅各布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定价:45.00元内容简介:黄金就是价值本身,黄金是安全而可靠的,黄金是对抗通货膨胀的最后防线!!而这一神话在2013年不幸破灭了,虽然中国大妈前赴后继,但仍  相似文献   

13.
神话是人类对世界的诠释。随着人类时世界认识的增多,口语时代的神话创作同时画上了句号。这并不等于人类从此真的放弃了神话创作,事实上,新的神话还在隔三差五在我们身边晃悠。和远古神话不同的是,文明史中所诞生的每一个新“神话”,总要殃及许多人。碘盐神话,就是一个最新的神话版本。  相似文献   

14.
神话语言对宗教情感的培养是由万物有灵的“元语言”决定的。当“元语言”出现“多语”的要求时,其叙述语言向自然崇拜权力话语的接近,一方面造就着自然神故事的丰富性,另一方面自然神的故事也在图腾崇拜的话语中得到消解。对于自然崇拜而言,图腾崇拜具有特殊的意义,图腾崇拜是向自然崇拜过渡的必需语言。要全面地解构自然崇拜内在的语言结构,则必须从解构图腾崇拜入手。  相似文献   

15.
书讯     
庄子的奔腾作者:王蒙出版:湖南文艺出版社这部著作是作者对《庄子:杂篇》的演绎解释,与庄生共舞,揣摩逼近庄生的鱼、兔、意图、意念、雄辩与才华。如贾平凹在代序中所言《:老子》和《庄子》是最难读的,难的不是文章之如何难读,而是其思想是一时难以领会的,它是随着读者的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逐渐被领悟的。我的体会是,《老子》和《庄子》是常读常新的,年轻时读和50岁再读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去年读和今年读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就好比说,人站在第一个台阶上能看见第二个和第三个台阶,  相似文献   

16.
在明代注《庄》的各本中,《南华发覆》和《庄子内篇注》因其作者释性通和释德清的佛教学者身份而显得独具特色,虽然两注本在阐述《庄子》思想方面均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是两者在释义上却有着更多相同或相似之处。文章以《逍遥游》与《齐物论》两篇为例,试比较两注本释义之异同,并考证了两注本的成书年代,以期明确两者之间的具体联系。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早期教育领域充斥着许多神话,如早期经验决定论、刺激丰富的神话、右脑开发、识字增智等等.至于许多科学素养差或别有用心的人传播和制造的各种神话,已经成为社会公害.特别是当这些神话打着科学的幌子出现时,更加容易误导社会大众,成为伪科学的主要来源.它不仅严重危害婴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且为婴幼儿健康成长埋下了隐患.正如世界上不存在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样,绝不存在什么早期教育的"灵丹妙药".  相似文献   

18.
顾颉刚的神话传说研究多数的时候是与其古史研究交织在一起的。1923年,在胡适主持的《努力》增刊《读书杂志》上,围绕顾氏:层累地的中国古史观,曾发生过一场热烈讨论,这场讨论也标志着疑古思潮为主的中国新史学的全面登场。同时,顾氏本人对神话传说的根本观点与方法也表露无遗。站在今天来回顾这程历史,有许多值得领受与检讨地方,在方法论层面上意义无。这对于今天的史学与神话学研究,尤有借鉴之用。  相似文献   

19.
法律其实就是语言的法律。法律语言的法律词汇系统主要由法律专门术语和法律专业词语有机组合而成。法律专门术语是生成法律文本语言整体系统的核心要件。《大清律例》数以千计的法律术语,展现的是清代法律语言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一定程度上昭示了中国古代传统法律语言体系的整体性法律观念及清代法律语言文化的时代特征。《大清律例》法律语言障碍的分析和疏解,主要体现为对其法律术语外化符号表现特征的理解和阐释。从不同视阈考察《大清律例》法律术语符号体系,归纳总结其饱蘸中华法系独特性格特征的法律专门术语外化表现形态,揭示其存在的专属性汉民族传统法律术语文化精神的客观规律,是研究清代法律语言文化整体价值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倪南 《金陵法律评论》2001,(4):66-70,137
《周易》的《易经》文本源于上古占筮,它体现着《周易》思想体系发展过程中的前哲学阶段。取象运数是《易经》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和主要构成。《周易》特别是《易经》对于客观认识有着一个完整的“图示”结构,在这个结构中象是基本的结构单元,数是连接这些单元的根本法则的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