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刑权是指国家的刑事司法机关依法享有的将法院的生效裁判付诸实施,对罪犯执行刑罚的权力。行刑权最基本的执行主体是监狱,在法治社会下,由于监狱法制的不完善、监狱司法主体地位的缺失以及监狱理念的滞后,我国监狱行刑权出现了错位。这导致监狱在改造和预防犯罪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刑罚特殊预防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鉴于此,必须完善监狱制度,为行刑权的良性运作提供制度支持;剔除经济因素,以纯化行刑权主体的刑事司法机关性质。为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改造罪犯,行刑权的运行应当社会化。  相似文献   

2.
利用社会力量参与监狱行刑符合行刑社会化思想;符合人性发展的需求;有利于监狱行刑效能的发挥。我国在社会力量参与监狱行刑方面还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主要有:监狱、社会与罪犯三者关系的发展滞后于时代进步;对犯罪被害人的忽视,表明了行刑结构的失衡,影响了行刑效益实现;监狱行刑的信息意识不够强,在利用外界信息促进监狱行刑方面做得不够。应加强监狱与社会的联系,建立一种有力高效机制,形成行刑的"合力",促进行刑机能的增强。应健全行刑社会参与机制。包括:建立地方刑罚执行协调委员会,完善"罪犯就业保障体系",建立监狱行刑与社区矫正的良性互动机制,建立行刑社会参与评价机制,增强信息意识,加强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监狱行刑客体与监狱行刑对象既密切联系,又有着原则区别。监狱行刑对象是指正在监狱服刑的罪犯,他是监狱行刑客体的载体。而监狱行刑客体是指对于正在狱内服刑罪犯执行刑罚的具体指向。具体又分为惩罚客体和改造客体。监狱行刑的惩罚客体是罪犯的人身自由,某些罪犯还包括政冶权利。监狱行刑的改造客体是导致罪犯个体犯罪的主观恶性。...  相似文献   

4.
确立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需要重新解读“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刑罚执行政策,实现基本刑事政策与监狱行刑政策的契合。监狱行刑领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必须在具体监狱制度的实践中加以体现,主要表现在罪犯权利保障、罪犯纪律惩戒、罪犯分级外遇、刑罚执行变更等四个监狱重点行刑制度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监狱的实现,要以监狱体制改革,监狱布局调整、监狱物质保障,监狱工作理念更新、监狱制度建设、法治建设为其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正《监狱法》第1条规定:"为了正确执行刑罚,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3条规定:"监狱对罪犯实行惩罚和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上述规定明确了监狱行刑的任务、原则和目的,但监狱行刑资源有限,而实现监狱行刑任务目的的追求无限,所以应充分重视监狱行刑效益问题。一、监狱行刑效益的内容(一)监狱行刑成本行刑成本是指在行刑过程中,为开展行刑活动所  相似文献   

6.
监狱不设防     
萧寒 《检察纵横》2003,(3):60-61
提起监狱,人们常常会直接联想到铁窗高墙、电网重防,作为一个监禁罪犯的地方,监狱似乎也确实应该如此。但是在西方的一些国家,随着刑罚人道主义和行刑社会化理论逐渐被奉为圭臬,作为这些观念的具体实践——开放式监狱也日益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可。  相似文献   

7.
现代监狱刑事政策与监狱行刑秩序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国家刑事政策的一个特殊子系统,我们国家的监狱刑事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它是保障国家刑罚权最终得以恰当落实和实现国家刑罚观及刑罚目的的重要手段。但在传统行刑政策的指导下,现有的监狱行刑秩序弊端凸现,应当在“宽严相济”的基本刑事政策的规制下,结合“三化”监狱工作的总体要求,以“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监狱基本刑事政策为依托进行秩序的建构,稳定和规范行刑机关的行刑活动。  相似文献   

8.
论监狱的功能——以监狱的社会属性为研究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洪 《犯罪研究》2009,(4):31-36
监狱是社会制度发展的附属物,也是刑罚发展的衍生物。监狱作为国家刑罚的执行机关,同时又是社会安全的保障机器。监狱是属于社会属性的范畴,监狱与社会在逻辑上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监狱的这种根植于社会的属性,决定了监狱与社会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对社会来说,监狱的存在即是发挥着它在社会中应有的作用。监狱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监狱作为刑罚执行的最主要主体,国家通过刑罚来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彰显着其独特的隔离关押、犯罪控制和罪犯再社会化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9.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刑罚资源是有限的。国家在刑罚执行方面的投入成奉不可能无限扩张。因此,监狱在筵罚和改造罪犯过程中。应贯彻行刑经济思想,控制行刑成本,力求以最小的行刑成本消耗获得最佳的行刑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监狱化人格对刑罚执行制度改革问题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狱在矫正罪犯成为遵守社会规范的新人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长期的监禁生活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即容易促使罪犯监狱化人格的形成。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刑罚执行制度和监狱行刑模式进行改革,确立以教育矫正为核心的行刑思想。其途径主要包括:一是建立和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非刑罚化措施和非监禁刑执行模式;二是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监狱管理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11.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国刑罚制度呈现出一些不适应,主要表现在行刑法律落实不力,影响刑罚工作质量;行刑理念滞后,警察素质有待提高;减刑假释等制度存在缺陷;罪犯暂予监外执行制度规定严重滞后,分管分押和分级处遇制度较为薄弱;教育改造工作逐步弱化,劳动改造管理体制陈旧等。要通过监狱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改造罪犯工作的有效性,进一步促进监狱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罪犯因法律而产生,监狱因罪犯而存在,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为全面推进中国监狱实现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传承"挽救人、改造人、造就人"的社会主义行刑文明,努力提高改造罪犯质量,必须对监狱理念进行更新,对监狱行刑制度进行全方位创新。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结构由单元向多元发展的社会转型期,监狱作为拘禁罪犯的场所,其固有的特性与现实的行刑模式,对拘禁的罪犯所造成的损害,并非能完全消弭,而且是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的监狱化损害类型的特征。监狱化损害诋毁的是监狱行刑的改造功能,削弱的是监狱改造罪犯目标实现的张力。因此,在转型期对监狱化损害问题进行研究,对加快监狱法治建设的步伐,加快行刑社会化的进程,加快监狱行刑功能的提升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刑罚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监狱行刑必须以惩罚为前提。但由于监狱的惩罚性权力如同一把双刃剑,用之不当会对监狱行刑产生破坏性影响。因此,作为行刑机关的监狱对这种权力的运用要慎之又慎,重视这种权力运用的合法性、节俭性和对罪犯权利的保障性。  相似文献   

15.
监狱行刑功能 ,是指监狱行刑活动可能产生的积极社会作用 ,它是刑罚功能在执行剥夺自由刑中的具体表现。刑罚功能是刑罚本质的外化。监狱行刑功能是剥夺自由本质的外化。我国刑罚的本质由两个内在属性构成 :一是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性 ,二是对罪犯的改造性。我国剥夺自由刑的本质也由两个内在属性构成 :一是以剥夺人身自由为主要内容的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性 ,二是在剥夺人身自由的基础上对罪犯的改造性。由剥夺自由刑的第一个本质外化出来功能有两个 :即剥夺功能和威慑功能。由剥夺自由刑的第二个本能外化出来的功能也有两个 ,即教育功能和感化功能 ,此外 ,监狱行刑功能还具有一般服务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寒 《中国监狱学刊》2007,22(3):110-115
在监企分开之后,监企之间仍然要建立密切的联系,因为刑罚的属性决定了监狱行刑必然要借助企业组织形式下的生产劳动这一手段,监狱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使用由监狱提供的罪犯劳动力。罪犯身份及罪犯劳动的双重属性,决定了监企关系的内容具有多样性,性质具有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监狱工作社会化是推进监狱体制改革,促进我国行刑体制适应国际行刑体制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交往和国际人权斗争的客观需要,可以降低行刑成本,提高改造罪犯的质量,预防和减少犯罪。监狱工作社会化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加强监狱工作社会化的基础建设,树立监狱工作社会化的观念,营造有效的监狱工作社会化系统,建立完善的监狱工作社会化制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一是资本主义国家监狱行刑社会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认为,以保卫社会为首要任务,以罪犯回归社会为行刑目标,在分类关押的基础上,实行教育、矫正和累进处遇制度,同时坚持三种行刑方式,即从封闭式行刑到开放式行刑,缩小监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差距,邀请社会力量参与监狱行刑,并做好出狱人保护工作,这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监狱行刑社会化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二是当今俄罗斯的监狱行刑社会化状况。研究认为,俄罗斯与前苏联相比,在关于刑罚目的的规定上,取消了代表着行刑社会化目标的“再教育被判刑人”内容,因而需要进一步完善而在关于剥夺自由刑行刑制度的规定上,行刑社会化精神明显,且种类多样,功能齐全,值得研究学习三是我国监狱行刑社会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向。本文在从行刑理念、行刑制度和行刑方式三个方面对我国监狱行刑社会化状况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又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向提出了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行刑社会化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刑社会化是指监狱在执行刑罚的过程中,为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由刑的负面效应,将监狱资源与社会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教育转化罪犯的思想,促使他们最终适应社会而采取的行刑措施。行刑社会化避免了单纯依靠监狱自身改造罪犯的弊端,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确保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情况下,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方各国行刑社会化的先进经验,有助于推动我国监狱行刑制度的拓展。一、行刑社会化的产生及其启示19世纪中叶,社会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由自由竞争逐步向垄断过渡。大批产业工人的失业以及社会各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使得犯罪…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监狱拥挤是影响行刑效益的一个突出问题,监狱拥挤造成刑罚执行机关安全压力增大,刑罚执行效益降低,不利于罪犯权利的保障,不符合行刑经济化的要求;刑罚执行成本过高,有饽于行刑社会化的趋势。解决监狱拥挤状态,从根本上说,就是要通过减少犯罪,从源头上控制押犯之源;从治标的角度看,就是要增建足够数量和容量的监狱;当前比较务实的做法,是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刑事案件,不判处犯罪人监禁刑,而在社会上执行,以减轻监狱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