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蒋介石调集重兵大规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武装侵略中国东北,开始了独霸中国为其殖民地的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2.
张家康 《党史纵横》2013,(11):31-34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口号是:抗日反蒋。西安事变的发生,促使中共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审时度势,毅然改抗日反蒋为联蒋抗日,中华民族这才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3.
1932年10月15日晚,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此时已偏离潮流、转向托派的陈独秀在上海岳州路永兴里11号被上海租界总巡捕房逮捕,从此开始了5年的铁窗生涯。在狱中,陈独秀所表现出来的置生死于度外,坚决反蒋抗日的爱国情操令人敬佩不已。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党史学界认为中共中央对蒋政策转变经过了三个阶段,即:抗日反蒋——逼蒋抗日——联蒋抗日。与上述观点不同,笔者认为中共中央对蒋政策转变实际上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抗日反蒋——联蒋抗日的探索——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相似文献   

5.
“反蒋抗日”是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针。就其起始 ,一般多说起于九一八事变 ,认为九一八事变后 ,中共即提出“反蒋抗日”或“抗日反蒋”的“下层统一战线”策略方针 1。事实上中共在九一八事变后提出的是“打倒各派国民党”,“反对日本及一切帝国主义”的“下层统一战线”。这是否可以理解为中共已提出和实施“反蒋抗日”呢 ?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一、“反蒋抗日”和“下层统一战线”九一八事变后 ,中共在 9月 2 0日、2 2日、3 0日相继发布了 4份重要文件 2 。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消灭国民党”等口号 ,号召…  相似文献   

6.
瓦窑堡会议"抗日反蒋"的提法不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抗日反蒋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互相矛盾、难以统一的。之所以在瓦窑堡会议上坚持"抗日反蒋"方针,主要原因是阶级对抗,对蒋介石的仇视心态难以化解;信息闭塞,对外界形势的变化缺乏了解;阶级斗争的思维仍起着主导的作用,难以立即适应发展了的实际。  相似文献   

7.
8.
瓦窑堡会议"抗日反蒋"的提法不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抗日反蒋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互相矛盾、难以统一的.之所以在瓦窑堡会议上坚持"抗日反蒋"方针,主要原因是阶级对抗,对蒋介石的仇视心态难以化解;信息闭塞,对外界形势的变化缺乏了解;阶级斗争的思维仍起着主导的作用,难以立即适应发展了的实际.  相似文献   

9.
1933年11月20日爆发的“福建事变”,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之际,国内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动的产物;它作为国民党内民主进步势力的抗日反蒋运动,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而发动的一次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事变。它在蒋介石不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却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的情况下,提出抗日反蒋的口号,极大地推动了全国的抗日救国运动。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口号是“抗日反蒋”。而西安事变的发生,促使中共在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中,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审时度势,调整方针,毅然改“抗日反蒋”为“联蒋抗日”,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建立起真正意义上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与主要内容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促使下建立的,它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具有决定成败的重大意义。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与主要内容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中共独立自主制定的,它经历了“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依次递进的三个形成阶段。然而,它的制定又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与共产国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正1935年至1936年春,中共直南特委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中共河北省委的指导下,发动了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以抗日讨蒋为旗帜,以分粮吃大户为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农民游击战争。这场轰轰烈烈的历时一年有余的农民游击战争有力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残酷统治和地方恶霸势力,极大地扩大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锻炼培养了大批党的骨干力量。  相似文献   

13.
苏联史学界曾一再对1935年中共中央瓦窑堡政治局会议进行指责,说这次会议的决议在一些原则问题上违背了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这种指责是站不住脚的。中共瓦窑堡会议既充分体现了共产国际七大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总精神,又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从中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制定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策略路线。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大革命的洪流中,他曾书写过辉煌的篇章,被称为“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大的大慧星”。到了20年代后期,由于主客观种种复杂的原因,陈独秀逐步偏离时代的潮流,转向了托派。从此,这颗“思想界的明星”不再璀璨夺目。但是,晚年的陈独秀于污泥浊水的淹埋中,仍时而发出点点闪亮的荧光。在南京的铁窗5年,他所表现出来的置生死于度外,坚决反蒋抗日的爱国情操仍使后人敬佩不已。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向华中、华南进军,横扫千军、势如破竹。蒋介石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精心构筑的长江防线,在人民解放军打击下,彻底崩溃。但是,蒋介石仍不甘心在大陆的失败,苦心经营“大西南防线”,企图保住云南,作为在大陆的“党国复兴基地”。然而,他在  相似文献   

16.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当日上午,日军在上海从苏州河以北开入公共租界,从此,公共租界这个孤岛也被日军侵占。日军侵占租界后,对整个上海实行了更加残酷的法西斯统治。上海人民在租界内原有的极有限度的抗日自由被视为非法,大批工人失业,在业的工人也同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上海人民的斗争并没有停止,上海的工人更加机智地通过各种方式同侵略者进行顽强的斗争。煤气工人磨洋工在日军侵占上海的时候,上海煤气公司的工人在日军的枪口下过着亡国奴的生活。杨树浦煤气厂和吴油煤气厂的大门口,日军设置了武装岗哨,工人每…  相似文献   

17.
正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是中共领袖人物中与蒋介石打交道最多的人,并因此为人们所熟知。除多次与蒋介石见面外,周恩来与蒋介石的书信往来也颇为频繁。从1936年9月至1941年1月,为建立合作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周恩来曾八次致信蒋介石。笔者通过阅读有关这八封信以及蒋介石以不同方式回复的史料,深感这是周恩来运用书信方式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劝蒋""逼蒋"团结抗日的"笔战",从中也能感受到蒋介石被劝被逼而"应战"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三六年八月,中共中央确定了“逼蒋抗日”方针,这是我党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所作出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非常及时的战略决策。它的形成,充分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战斗风格。  相似文献   

19.
王燕虹 《世纪风采》2007,(10):45-46
1948年7月下旬,在上海居住的胡允恭夫妇突然接到中共中央华东局城工部负责人吴克坚的指示,要他俩速去杭州,策反浙江省主席兼保安司令陈仪率部起义。如起义成功,这将在敌人的要害地区插上一刀,彻底打乱处于风雨飘摇中的蒋介石反动政权的战略部署。胡允恭(当时化名胡邦宪)当即表示,一定全力以赴。  相似文献   

20.
“逼蒋抗日”是党中央在抗日战争前夕的重大策略方针。由于我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了这一策略方针,才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深入研究这一策略方针的制定及其经验,对统一祖国的大业,仍有其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一党的“逼蒋抗日”策略方针是从“反蒋抗日”策略方针转变过来的,它有一个发展过程。“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多次发表宣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政策。由于当时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党的总的路线和策略是错误的,不可能提出“逼蒋抗日”的正确方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