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接踵而至的生态危机向人类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物质化的生活方式已经陷入了泥潭,人们亟需建构一种生态型的生活方式。深生态学相较浅生态学而论,它提供给人类一种焕然一新的思维方式,促使哲学范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深生态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深生态理论、深生态实践思想底蕴。以生态生活的视角,重新解析和阐发奈斯的深生态学,旨在深入挖掘和梳理其对当代生态生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为谋求人类共同利益而向世界提供的全新治理理念,其本身既蕴藏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又在融汇传统文化价值精髓的基础上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实现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它内在地包含了对"和而不同"的包容观、"天下体系"的世界观、"义利相兼"的道义观的创造性发展,本文拟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重点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继承与创造性发展及其对于世界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种文化之间不仅不存在根本的对峙,而且彼此间有一种必要的张力相结合,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只有保持和平衡两种文化之间的必要张力,才能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际战略思想的一个根本性、方向性、原则性的新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精髓所在,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追求、人类愿景、大国胸怀。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共通性,能够更好的理解提出这一观念的理论根源、中国特色和时代价值,也是实现文化复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当今我国的文化安全已经上升到同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主要受到来自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压力和挑战:国内三大文化市场存在的缺点和劣势影响,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文化渗透和文化霸权。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一方面必须要坚持中国文化的根基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另一方面还要在吸收和引进西方文化的同时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做到合理扬弃,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文化生态平衡的格局,以达到中西方文化的共赢。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文化市场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成为当今文化市场的两大主体,精英文化的不断扩大正在日益刺激着主流文化的平稳发展。以文化生态学视角探讨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关系,就是既要坚持主流文化的主线地位不动摇,又要大力扩展精英文化结构,最终达到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华传统“和”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协和万邦”“人心和善”等理念内核,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知识智慧和和理性思辨,有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建构人类普遍交往的新范式和彰显中国气派与中华文化魅力。汲取并发展中华传统“和”文化,对于构建求同存异的利益共同体、正本清源的价值共同体、同舟共济的责任共同体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大都市转型与电子政务价值重塑的生态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定的大都市发展模式与电子政务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其中大都市电子政务是该系统中的生命系统,大都市的发展模式构成大都市电子政务运作的环境系统。随着大都市发展模式的转型,大都市的电子政务也需要相应地改变其价值目标以适应大都市发展要求。重塑大都市电子政务的价值取向要求重塑大都市电子政务主体、改善大都市电子政务运行设施以及重塑大都市电子政务运行流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从1840年起到现在一直在领悟和实践一个重大主题: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个主题随着中国人文化批判的深化逐渐清晰起来,其实质就是农业文明的文化模式向工业文明的文化模式的转变,即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文化转型和现代文化建构虽然也遭遇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或者批判现代理性主义文化的观照和干扰,但是这一过程的主要障碍还是来自于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文化转型的动力来自于本民族文化中自为文化与自在文化的张力,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由于自身早熟所引发的血缘和家族本位的超稳定结构,恰好缺乏这种张力。因此中国现代文化建构必然需要以西方现代文化为参照,对传统农业社会进行深刻的重组,对个体进行全方位的现代启蒙,以形成自为文化和自在文化的张力,推进社会文化模式的演进。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背景下,人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然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的文化价值观念客观上又存在着差异,乃至于冲突。了解、探讨文化价值,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意识,建立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文化价值体系,实现文化价值的认同等,已不再只局限于理论探讨,而需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去面对、去解决。  相似文献   

11.
文艺生态是指文学艺术活动的各种类型、形态存在与发展的条件状况。文艺生态研究就是对文艺多样性的重新发现和认识。这是个文化意义上的生态问题;所涉及的是不同国家、族群、社区的文学艺术活动所具有的不同文化传统、活动样式、审美理想和价值观念如何在当代文化环境中和谐共生、繁荣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和自然环境生态问题一样,也是关系到对人类文化危机的认识,因而同样是对人类未来社会发展趋势有重要关系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文化景观遗产是人类在劳动创造及与自然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和自然的复合体,其所承载的内容反映了特定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和能力,因而其价值也就具有了天然的唯一性。在文化景观遗产保护问题上,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首先是文化景观遗产所依托、所蕴含的场地、场所、场景这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其次是应该如何将文化景观遗产有效纳入城市文化生态体系,使之成为我们新精神家园的有机构成内容,并真正完成其价值重构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文化生态"对文化的总体特质、价值指向和未来路途等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却没有引起文化哲学足够的关注.文化哲学视野中的文化生态研究应致力于对一定社会文化大系统内部各种文化关系的探讨,并以此作为解读文化演进和文化变迁的重要依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生态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但仍然相对失衡,培育健康和谐的文化生态将是今后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二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三要营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论数学的价值及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学是科学的工具与语言,数学为人类提供精密思维的模式,是推动生产发展、影响人类物质生活方式的杠杆、人类思想革命的有力武器、促进艺术发展的文化激素。数学教育的价值是其科学价值、实用价值及文化价值的整合。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人权内容的权利总是以利益为其要素,利益以能够满足人的需要为基础而产生,人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实现了对利益——价值的物化形态追求的更好满足。由于主体自身及其外部环境的不同,相同事物对不同的人价值不同。人生活在社会中,因此在人之间必然会有价值冲突。价值位阶对于冲突的解决无疑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价值冲突与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犯罪学家柯布林和米勒提出的价值冲突论,为我们深入研究犯罪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价值冲突是导致行为失范进而引发犯罪的直接原因。我国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主要表现为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冲突、经济与道德的价值冲突、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冲突、个体与整体的价值冲突等。面对激烈的价值冲突,只有从各方面大力提高文化融合能力,才能有效地控制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人的自由的绝对性使人拥有绝对的人权,维护与实践人权作为一种自觉的要求,要以对人的自由本质与绝对权利的自觉为前提,也就是要以启蒙文化为前提,而启蒙文化需要由文化启蒙来造就.这意味着,既不可能以武力推行人权,也不可能以任何文化传统的特殊性为借口拒绝人权.人权的绝对性与民族主义国家理论并无学理上的关联,一个主权实体内部的人权...  相似文献   

19.
论民法基本原则生态化的价值理念与技术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基本原则的生态化是民法生态化的重要内容。民法基本原则应否生态化涉及民法价值理念问题之认识,而民法基本原则能否生态化涉及民法解释技术探讨问题。民法基本原则的生态化应包括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以及权利不得滥用原则的生态化。绿色环保原则的价值理念与基本精神可以分化到民法原有基本原则中,这样既能保持民法基本原则形式方面的稳定性,也能赋予民法基本原则内容上的生态环境保护气质。归纳起来,分散式的、适度性的生态化意义解释性拓展是民法基本原则生态化的价值理念的最佳表达,司法层面的生态化意义解释性拓展则是民法基本原则生态化的技术路径的最佳概括。  相似文献   

20.
西部地区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开发是关系到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提升我国和西部文化软实力,事关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西部民族文化生态与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族团结、文化创新都有着密切关系。加强西部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和文化建设,树立文化新思维,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要高度重视西部民族文化生态实施的开发与保护,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