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五四时期新文化派与学衡派在是否对文学进行改革及如何改革的问题上一度产生激烈的论争。两派围绕进化论是否适用于文学、文言与白话孰优孰劣、新诗与旧诗何者更能体现时代精神等几个主要问题展开了论战。两派对于文学问题的论争反映了近代文学转型的艰难。  相似文献   

2.
出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普罗文学与新感觉派,各自都有着鲜明的创作特色和文学观念,他们发生的你死我活的论战更让人容易将其当成两个敌对的派别,但细究两派的起源语境及发展历史,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着从文学史的角度对两派文学作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现代》杂志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初最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学刊物,在杂志这个自由开放的“文学场”中,存在着各种文体之间的对话和共生现象,并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合力,推动了现代派文学的发展与壮大。  相似文献   

4.
新感觉派小说属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深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产生的。最早的新感觉派小说于1924年产生在日本,代表作家有横光利一、片冈铁男、池谷信三郎、川端康成等。中国新感觉派小说诞生在30年代的上海。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等。同是新感觉派小说,由于中日二国各自不同的现实环境,其相同与相异之处也是非常明显的。本文对中日新感觉派小说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张锋  苏晶晶 《工会论坛》2009,15(5):143-143,161
19世纪的西班牙文坛经历了由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发展过程。19世纪中叶,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在西班牙文坛崭露头角,60年代末,在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们的影响下,适合资产阶级阅读口味的叙事体文学——现实主义小说得以发展起来,同时涌现了一批出色的小说家。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30年代始,垄断、专制、封闭的斯大林模式导致苏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长期的僵化和落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台的戈尔巴乔夫采用公开化、民主化方式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根本的改革,反而加剧了苏联的解体。反思.苏联的教训,在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上,需要在体制、氛围和条件上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7.
自俄罗斯文学进入我国学者的视野起,比较文学即被应用于其研究当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更是以其跨文化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为我国的俄罗斯文学研究带来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相较于比较文学在其他国别文学研究中的应用,我国学者在中俄文学关系、俄罗斯文学的中国形象建构研究等问题的研究中,存在着研究思路与话语陈旧、方法运用生硬刻板、中国学者的主体性意识与民族立场弱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成果欠缺等一系列问题。此外,我国学者编撰的俄罗斯文学史著作也折射出其在世界文学眼光与比较文学意识方面存在的欠缺。  相似文献   

8.
"科玄论战"作为一个极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哲学事件,深刻地影响着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走向.本文从"科玄论战"的背景、经过及其历史影响等方面给出较为全面的历史诠释,展现了"科玄论战"中玄学派、科学派、唯物史观派所论争问题及其言说方式对20世纪中国保守主义派文化哲学、自由主义西化派文化哲学、唯物史观派文化哲学的影响,揭示了由于"科玄论战"中三方话语的散播带来的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内在困境及其消除的理路,表明对"科玄论战"的历史反思仍将对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赵玉 《理论前沿》2006,482(17):20-21
现代派文学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二十世纪欧美文学在文学观念和创作方法、表现技巧上的重大突破和更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发展历史可分为酝酿期、确立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政党和传媒都是民主政治不可缺少的工具。政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传媒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整个19世纪,媒体还是报纸杂志一统天下。20世纪20年代无线电广播问世以后,媒体的影响迅速扩大。在1920年美国总统选举中,民主和共和两党的总统候选人在匹兹堡的一家电台进行历史上首次总统选举辩论,使共和党和民主党的主张在同一时间通过电波传播到千家万户。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俄罗斯历经了多重社会变迁与制度转型,这种变迁与转型在宪法发展史上有相应的表现,宪法类型的历史变迁是对社会转型的一种制度回应,社会制度转型内蕴着立宪理念的变革,从以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为主导的1906年俄罗斯帝国根本法,到以共产主义(或称集体主义)思想为主导的1918年苏俄宪法的诞生、再到以自由主义思想为主导的1993年联邦宪法的颁布实施,宪法类型的这种更替透视出了社会变革的取向。俄罗斯社会转型与宪法历史变迁的这一关联,对认识当下转型国家的宪政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The article throws light upon the emergent situation in England near the close of the 19th century, when the necessity to “import” Russian literature, particularly of the prose of A. Chekhov was gradually becoming a prominent factor in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whole Europe. Figured in this process of the reception of Russian literature, intermediaries from both Russian and French literary circles become the objects of special attention. The Russians, such as L. Tolstoy and O. Novikova, are given as examples of those who played key roles in direct literature contacts between Russia and England, meanwhile, the French authors, like Maupassant and Zola, are considered as the front runners for the interaction of the two literatures. The typological parallels between Russian and English literature are explained through A. Veselovsky’s theory of the “meeting of opposing currents”. The concept of a double, complex reception of Chekhov in England will be developed. On the one hand, Chekhov’s reception will be linked with his evolving reputation in Russian criticism (first, “Russian” Dickens, later “Russian” Maupassant) and, on the other hand, associated with the multiple, potentially conflicting needs of the English literary community (including writers, critics, and readers). These responses can be identified in part by those English participants attending to contemporary French influence in the Russian “flood” and others approaching uniquely English problems by directly seeking out Russian literary authorities.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现代意义的宪法产生可追溯于19世纪后半期农奴制废除、资本主义开始发展,至1905年革命为宪法孕育时期;1905年到1917年十月革命为宪法初生时期,该阶段的宪法具有专制主义性质;1917年到20世纪80年代为宪法成长时期,宪法具有工具主义性质;80年代至今为宪法成熟时期,宪法具有现实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翻译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翻译界、出版界与读书界对俄罗斯文学的热情高涨实有其因:人们从中发现旧俄专制的国情与中国传统社会颇为相似;中国启蒙先驱者从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获得鼓舞,确认了由文学启蒙到思想革命对于社会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俄罗斯文学深沉的人道主义精神最让中国人感动;俄罗斯文学犹如大草原一般宏阔、雄浑、苍凉、悲怆的整体风貌,优秀作家千姿百态的独特风格,对于中国人来说,也具有极大的审美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一场谋求21世纪国际格局主导权的斗争正围绕着联合国安理会改革激烈进行。围绕安理会改革,国际社会大致划分为联合国秘书长及其工作团队、“四国集团”、“团结谋共识”、非洲联盟、美国、中国与俄罗斯等几大力量,彼此之间既有共识与合作,又有斗争与较量,其实质则是谋求21世纪国际格局的主导权。中俄协调安理会改革立场的目的是构筑国际新格局。安理会是当今国际格局的主要载体,安理会改革的实质是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的变革。安理会改革之争反映了国际社会不同力量之间对当前与未来国际格局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6.
《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晚年写作的一部光辉著作。恩格斯在巡礼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时,从黑格尔哲学出发,经由费尔巴哈哲学,而又同它脱离并超越它。恩格斯结合当时世界局势变动的大背景,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全面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引起的革命性变革。《费尔巴哈论》的出版有力地回击了资产阶级的攻击,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真理性,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费尔巴哈论》蕴含了极为丰富而又深邃的哲学智慧的思想精髓,不断汲取其哲学智慧滋养,可以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供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对外政策受其战略文化的指引,它同中国的安全关系受其民族文化和外交哲学的影响。俄罗斯在其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选择上,常常受到大西洋主义、欧亚主义和斯拉夫主义等思潮的影响,这些思潮成为指导俄罗斯对外战略选择的重要哲学理念。冷战结束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摇摆和波动之后,相对折中的欧亚主义在俄罗斯政府的对外战略指导思想中占据优势地位,俄政府开始把中国作为一个对俄罗斯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对待,强调同中国的安全合作,这对俄中双方带来了共同的安全利益。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俄罗斯文学缺少真正的浪漫主义爱情,众多的文学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爱情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扭曲的,留下了许多的无奈与遗憾,其原因可从历史和宗教文化的角度来分析.  相似文献   

19.
摆脱主客二分自然主义思维枷锁,尝试对意识进行如其所是的描述与研究,是现象学对20世纪西方哲学的巨大贡献,也是源始阐释交互主体性的前提与条件。本文尝试从作为整个现象学起点的胡塞尔意识现象学出发,通过对胡塞尔相关思想的逐步厘清,显露在意识现象学的视阈下,胡塞尔对交互主体性问题的分析作出的卓越努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之所以选择渐进式改革道路,而没有象苏东国家那样选择激进式改革道路,取决于改革的初始条件──改革前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中国改革执导者的思想意识及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显著特征。中国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具有两个主要特征──增量改革与试验推广。相对于苏东激进式改革方式而言,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方式能在相当程度上减少改革成本(摩擦成本和实施成本),这就是中国渐进式体制改革得以深入推进并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