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丁 《前线》2016,(4):79-79
正【引用】"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原文节选】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  相似文献   

2.
黄建国 《党课》2008,(9):57-59,65
德才兼备,是我们党用人的大政策、大原则、大标准。德与才是相辅相成的。德和才是支撑人字的撇和捺。没有“德”字这一撇,不成其人;没有“才”字这一捺,人难自立。德是才的统帅,才是德的资本;德乃人之魂,才乃人之胆;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德才兼备德为先。成人比成才重要,为官应重德行。做人要通过做事来体现价值,检验成败。做事要通过做人来引导方向,提供动力,保证效果。  相似文献   

3.
用人八忌     
重视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功实施领导行为、全面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保证。领导者用人有八忌:一忌求全责备。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如果求全责备,抓住人之短处不放而无视人之长处,必然导致人才的闲置、浪费和流失。“用人当取其长而舍其短,若求全于一人,则世无可用之才”,古人尚知如此,作为新时期的领导者,更应洞悉事理,抛开求全心,巧用济世才。二忌重才轻德。德与才,是“德才兼备”这个人才标准统一体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才者,德之资也;德者,…  相似文献   

4.
正陈云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时,强调按德才兼备的标准选用干部,并且把德放在第一位。他指出: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反对只顾才不顾德,也反对只顾德不顾才。才德应该是统一的。才,不是空才;德,也不是空德。用五湖四海,是讲从哪个地域、哪个范围选人用人的问题。用德才兼备是讲选人用人的标准,即:选用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陈云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时,强调按德才兼备的标准选用干部,并且把德放在第一位。他指出:"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反对只顾才不顾德,也反对只顾德不顾才。才德应该是统一的。才,不是空才;德,也不是空德。考察一个干部的才和德,主要应看其在完成任务中  相似文献   

5.
用人之道,惟在选贤任能,擢用贤能之士。贤能之士,即德才兼备之人。用人首要重德。德才俱隆者乃国家之栋梁,德厚才浅者可立添砖加瓦之功,才德俱庸者难有大功于世亦难遗大恶于人,才高德薄者常为“奸雄”而留孽社会。所谓“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南宋宰相秦桧,年轻时科举一举夺魁,可谓有才,然因才无德所帅,把心思都用于谋害忠良,卖国求和,造成了岳飞等爱国将领惨死、金兵南侵  相似文献   

6.
蔡星天 《奋斗》2012,(7):61-61
常言道:“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对于“德”之功效,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司马光有过精辟论述: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  相似文献   

7.
刘后滨 《先锋队》2013,(20):42-44
通观《资治通鉴》可以发现,司马光对选官用人问题给予了突出关注,并以"臣光曰"形式的议论,对中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原则进行了高度的总结。这些原则是他站在治国理政高度上对用人之道的总结,是对历史的总结。"德者,才之帅也":只能以德统才,不可以才胜德《资治通鉴》是以三家分晋开篇的,司马光为了论述其关于用人标准的理论,在叙述三家分晋的事件之后,追述了五十年前三家灭智伯之事,并由此引发了一段长篇的关于才德关系的议论。  相似文献   

8.
周桂钿 《新视野》2000,(4):71-74
中国古代讲人才问题的内容很多,现在研究起来,对我们今天的事业、企业的用人方面都会有启发作用。中国古人一方面讲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一方面又讲“无求备于一人”。在“备”与“不备”的问题上,似乎有矛盾,应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 所谓“任人唯贤”,这个“贤”就是指贤人。什么样的人才是贤人呢?一般认为德才兼备的人就是贤人。这样一说,似乎很简单,但实际生活却是非常丰富、十分复杂的。例如,什么叫德才兼备?有德的人会不会犯错误?会不会犯道德方面的错误?犯了道德方面错误的人还能不能任用?有德无才和无德有才,这…  相似文献   

9.
人才史鉴(三则)峻岭司马光论德才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辩,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  相似文献   

10.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是我党一项长期而艰巨、细致的工作,能否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兴衰,而且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因此,企业党组织应十分重视选贤任能工作。企业组织人事部门最重要的职责和最关键的工作是识人、用人。识人的准确度如何,用人的当与否,是对识人者自身素质的检验。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用人要贯彻德才兼备的原则。   一、贯彻德才兼备的原则要认清德与才的关系   “德”是指一个人政治思想素质,包括政治信仰、思想道德品质等。“才”包括理论素养、专业知识、工作能力,是知…  相似文献   

11.
“人才”一词源于《诗经·小雅·菁菁者莪》,诗曰:“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此诗是用生长茂盛的植物来比喻人才的茁壮成长,希望人才能够成为天下人民喜爱的有华采的人中精华。《诗经》可谓是谈人才最早的一部著作。“人才”据辞海诠释,即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依据这个诠释.所谓人才实际上是能在专业领域发挥出独特作用,较胜他人一筹的人。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评议,某人确是人才,只可惜没  相似文献   

12.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有句名言:“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这句话,反映了作为名人德才皆备的辩证统一关系,故而,深得后人的赞赏与认同。德才皆备,德为先,才其次。有德无才,难成事业,实为庸人;有才无德,破坏事业,当属小人。社会生活当中,选拔任用人才,才的问题相对容易认识和解决,而德却需要长期的考察和识别。这里,不想对人才之“才”多言,而就“德”展开一点思考:所谓德,就语义讲,一般泛指道德、品行、政治品质。如果从分类出发,可以有政治这意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个人心理品质等等。以这么多的道德元…  相似文献   

13.
一、“德才兼备”的当代诠释德才兼备是对行政官员素质的根本要求,古今中外,不论什么阶级、不论哪个国家、不论何种制度都把“德才兼备”作为选拔和任用官员的基本准则。今天,这一用人的基本准则也同样适用于公共行政官员。公共行政官员的德与才,犹如船的舵和桨。有德无才等于有舵无桨,船难以启动;有才无德等于有桨无舵,船会迷失方向,所以,必须是德才兼备。司马光曾说,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在社会历史的某一个时期或某一阶段,为了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或纠正某种倾向,适当强调…  相似文献   

14.
正"人才"一词源于《诗经·小雅·菁菁者莪》,诗曰:"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此诗是用生长茂盛的植物来比喻人才的茁壮成长,希望人才能够成为天下人民喜爱的有华彩的人中精华。《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人才"一词的解释是:"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新中国成立后,  相似文献   

15.
坚持德才兼备,这是我们党历来强调的选拔干部的一条根本原则。德,是指干部的道德、品行,它包括世界观、理想、信念、情操等;才,是指干部的各种能力,它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等。选拔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并重,缺一不可。有才无德的人,其才适足以济其奸。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致于亡国败家者不可胜数。同样,对那些品行虽好,但才能平庸,难以成大事者,也不能委以重任。重用庸人,必然误国。  相似文献   

16.
用人当疑     
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即使在“入口”关时选好了德才兼备的人,随着时间的推进,如果不加以限制,继续学习提高,也可能会变为一名有德无才或有才无德的人。过去人们常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不管是有德无才者还是有才无德者,用,当然要用,疑,仍然要疑。这种疑本身就是一种防范,一种监督。通过“疑”,可以促使当官者秉公办事,清正廉洁;通过“疑”,可以形成一种无所不在的威慑力量,不让贪心者有可乘之机,打消其侥幸念头;通过“疑”,可以让有才无德者无法耍花招,做手脚,搞不正之风,从而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忠于职守,充分施…  相似文献   

17.
如今,市场经济已走进人们的生活,在这席卷华夏的经济大潮中,百舸争流,“优者胜,劣者汰,物竞天择”的自然定律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何谓优者?优者,德才兼备者也,他们以才率众,以德服众。以过人的胆识、超卓的思维、敏锐的判断力,善出奇招,敢走险棋,于风云变幻中建功立业,创造辉煌。 正如古人云之:“运筹惟幄,决胜千里。” 一、有超卓不凡的人才,会有超常发展的企业 时势造英雄,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这个时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才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事业兴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导向。”树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用人导向,  相似文献   

19.
为官先立德     
古人云:“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有德无才难以担当大任,有才无德,其才足以济其奸,重用了很危险。清末的曾国藩被誉称为“中兴第一名臣”,又是当时的理学领袖,他在封建社会末期,试图重振封建道德,其中一些思想,具有积极意义。曾国藩倡导为官须德才兼备,而且十分赞同宋代政治家司马光“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的主张,并将德放在首位。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也是把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的。然而,当前有些党员干部有心做官,无心修德。比如,有的干部把手中权力作为谋利的工具,见利忘义,背离甚至丧失了一名党…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世界历史伟人和新中国开国领袖的毛泽东,对于人才特别看重。在他的心目中,所谓人才者,是既有德又有才者;谓之“德才兼备”者,谓之“贤者”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指导思想下,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根据地就培育和造就了数以万计的德才兼备的高级干部,新中国一诞生,他们就离开硝烟弥漫的战场,英姿勃勃、昂首阔步地走上了建设新中国的各个重要领导岗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