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官场十道     
茅家梁 《廉政瞭望》2010,(23):69-69
一,官场人事复杂,没深入了解,看到听到的或许都是表象。 二,经常发牢骚的人,就算做了再多的事,领导也只会记得他的牢骚,而忘记他做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他不当官了,煤矿还会给他分红吗?”针对坊间传言的有官员宁愿退出官场也不愿从煤矿撤股一事,山西省清理纠正国家工作人员入股煤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曹建林反问。  相似文献   

3.
梅桑榆 《唯实》2001,(11):69-69
美国人苏伦斯·丁·彼得根据对官场的观察 ,综合归纳出“官场定律”若干条。既然称之为“定律” ,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像那些科学方面的定律一样 ,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涵盖力。桑榆读之 ,觉其中多条可与中国官场对照 ,故从中选出数条 ,逐一评释之。其一 :如果事实与理论不一致 ,这事实必须被除去。评释 :官场中之理论 ,多为官场中人从自己的立场或自身的利益出发而推出的 ,或者说是坐在办公室里“研究”出来的 ,不论是否合乎实际、合乎民情 ,这理论一经当权者制定 ,就成了“真理”。凡是与“真理”不一致的事实 ,当然必须被除去。否则怎能…  相似文献   

4.
这本书是胡锡进近年来思考"复杂中国"的成果。胡锡进在环球时报社评里常常强调中国的复杂,以及世界的复杂,他的经历使他有机会把中国的复杂性掰开揉碎。从欧美日这些发达国家到新兴国家及穷国,他见了数不清的人,进入了大量寻常百姓家采访。带着这么多铺垫和视角回看中国,和只从自己价值观和利益的角度评论这个国家,当然是不一样的。这本书是由200多篇文章组成的,其中大多数文章都针对中国当时一件有影响的事。胡锡进的勇气首先在于他敢面对最尖锐的问题,拒绝在"敏感"的事和话题上做逃兵。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到胡锡进谈论中国的面是多么宽大,他走进了多少以往中国舆论的"禁区"。他有时给人以"艺高人胆大"的感受。把他的话题摆在一起,就展现了复杂中国的各种维度,他既是在评论,也是在记录这个时代的中国。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当代》2012,(11):59
梁衡在8月27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我长期当记者,深入基层,出入官场,后来又从事管理,身为官员。了解了老百姓怎样看政治,官场怎样看政治。我想从百姓所望和官员所为角度给政治下这样一个定义:政治是一定的个人或集团借用公民所委托的权力来为社会和民众  相似文献   

6.
从连文冲的顿悟说起背岭连文冲何许人也?乃清末慈禧时手握生杀大权的重臣荣禄的心腹干将也。连文冲的一生功过如何,历史自有公论。可有一件事,我觉得他是冤枉的,以及后来他对此事的顿悟,也觉得此翁有点可怜。清朝末年,慈禧当政,官场腐败。此时若要捞个一官半职,不...  相似文献   

7.
"宁在山头望监狱,不在监狱望山头."这是座山雕的"人生信条".在今天,这话如果演绎成"宁在官场望监狱,不在监狱望官场"问题是:一个官员,组织部门轻轻松松将他拔上来,纪检机关又辛辛苦苦把他拉下去,我们的官场,又会是怎样的情景?  相似文献   

8.
张海龙 《廉政瞭望》2006,(11):60-60
权力是男人最好的春药,男人爱当官乃是出于一种动物的本能。丛林法则就是这样,当了老大就能获得一切:食物、异性……以及某种让人受用的孤独感。当官是门学问。写了官场小说《国画》的作家王跃文,有次去开笔会,别的作家的房间都冷冷清清,就他门庭若市,大小官员们围着他,向他讨教为官之道。王跃文俨然一个官场师爷。不过,说到底,他终究是一介书生,即使在小说里把官场写的明明白白,那些招数放在现实中是否管用,也很难说。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若有人专门来做为官之道的培训,应该也是一桩不错的生意。男人之难,从官场上也可窥见一斑:当不了官,难…  相似文献   

9.
<正>《人民的名义》通过周梅森的文学笔法大胆准确地揭示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在大量社会财富聚集的同时,官场权力利益之争也越发复杂和激烈,官员们的思想意识也在财富爆发的裂变中呈现不同形态。小说以更细腻的笔法,更深层的思考,再现了官场盘根错节的裙带关系,形象地塑造了正反面人物形象,精准客观地剖析了官场潜规则及存在根源,获得了读者的公认和好评。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当代》2012,(11):59-59
梁衡在8月27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我长期当记者,深入基层,出入官场,后来又从事管理,身为官员。了解了老百姓怎样看政治,官场怎样看政治。我想从百姓所望和官员所为角度给政治下这样一个定义:政治是一定的个人或集团借用公民所委托的权力来为社会和民众办大事。这里有几个关键词:一是“办大事”,不是做小事,不要作秀,不要庸俗化;二是“公民委托的权力”,你手中的权姓“公”不姓“私”,政治家干的事是公事,不是私事;三是“个人或集团”,就是说再大的事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机构或人来干,可能干好,也可能干坏,因此必须有监督和制约。政治姓“公”不姓“私”。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所倡导的为官之道、仕者之守、用世之职这三条入仕做官的原则,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王阳明的敏锐之处,在于看到了官场存在的弊习及其问题的根源并试图找到解决的办法。但他针对官场弊习,从心性论的角度所揭示的本源性问题,尽管有相当的哲学高度和自觉向度,但却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强制性,或者是只能治标不治本。王阳明的道德绝对主义不能留给我们什么思想遗产,但是他的廉政理念和治世实践,能给我们以莫大警示和启发。  相似文献   

12.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谁不想加薪晋级?若是以职位高低来论英雄的话,各国的元首、总统无疑是官场考试中的状元了——  相似文献   

13.
改造我们的“官场”宋武写下这个题目后,心里又有些顾忌。可能有人要问,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有没有“官场”?能不能叫“官场”?查了查辞源之类的工具书,“官”是由来已久的。但叫法不一。古代时,人们习惯于把各种掌权的人,当然是由皇室或政府任命的人,统称为“官...  相似文献   

14.
宗合 《党建文汇》2009,(6):54-54
那天的统计课讲的是“可能性”。教授说,当我们发现一个人或一件事有A或B的可能性时,概率要比同时具备A、B的可能性更大。然后他举了个例子:“现在我们来做个试验。题目是,什么样的男人是完美的?换句话说,你们最想嫁什么样的男人?来看看在多少男人里可以发现一个这样完美的人。”  相似文献   

15.
王春 《廉政瞭望》2013,(7):32-33
恨贪官、赞清官,是中国历朝历代民间的共鸣,不过能说出个道道来,却并非易事了。且看9位历史专家、文化学者眼中,哪些是古代四川的好官、清官?(以下为专家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纯为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川主"李冰余秋雨: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场而成为了一名实践科学家。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  相似文献   

16.
据报道,刘福堂在海南省林业局在职15年,因敢言直谏,被称为"中国生态第一斗士"、"官场异类"和"海南官场扫把星"。而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凭良心做了该做的事,说了该说的话,没想到竟成了海南最出名的一个处级干部。  相似文献   

17.
有人把迎合视为官场上的一种心灵扭曲。我深表赞同。什么是迎合?"故意使自己的言语或举动适合别人的心意"之谓也。为了讨好他人,不惜违背自己的意愿,这种曲意逢迎,不是心灵的扭曲还能是什么?迎合是一件很劳心费神的事  相似文献   

18.
2002年底,河北省委书记白克明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作开场白时,首先讲述了他亲眼所见的一件事:那时河北会堂前的广场上停满了小车,民警一直在不停地指挥车辆有序地停靠在合适的位置。但不知是哪位领导的司机,偏偏把小车停在会堂门口,影响了交通秩序。执勤的民警要求他开走,他不但不听反而和民警“干起仗来了”,别人怎么劝也不走。“太不像话了,我就是看不惯这种现象,他仗着自己是某领导的司机,就不遵守交通法规。一个司机这么干,这就是风气不正。事情虽小,但反映了作风问题。”白克明越说越激动:“那个司机牛气呀牛气什么?砸了他的饭碗。”白…  相似文献   

19.
梁芷珊 《廉政瞭望》2011,(16):33-33
上司或老板总是这样的,你想报告一件事,他的反应是:“这些事情,你不需要对我讲,你去做就成了。”当然你不报告一件事,他的反应是:“你为什么不请示?自作主张。”  相似文献   

20.
正"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三年多来,本届中央领导集体正是以深重的忧患意识推进从严治党,逐渐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这个"治党方略"。这个"治党方略",首先是以对执政地位与执政根基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深入回答"为何治党"这一重大理论课题和时代问题。核心是加强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