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前不久,国家环境保护部的工作指导刊物《环境保护》微信公众号刊发文章《环保局长忏悔录:我是公关局长、作秀局长》.这是一封来自基层环保局局长的匿名信,这位任职近10年的环保局局长说,自己曾经立志要为乡亲们守住碧水蓝天,但上任后最重要的工作却是招商和公关,县里主要领导更是对他直言“你的政绩与我的政绩是冲突的.”  相似文献   

2.
陈鲁民 《新长征》2006,(4):64-64
政绩,即官员在任内的工作成绩,是时下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因为它与干部的升迁荣辱紧密相连。其实,细究起来,这也是“古以有之”,不绝史册。“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战国策·燕策》)这就是讲的政绩。商鞅法行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史记·商君列传第八》)这也是讲的政绩。  相似文献   

3.
政绩,即政府官员在任内的工作成绩。这是时下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因为它与干部的升迁荣辱紧密相连。其实,细究起来,此古已有之,不绝史册。“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战国策》留下的这番话,就是讲的政绩。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商鞅法行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这也是讲的政绩。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岳阳楼记》此语还是讲的政绩。相比较起来,窃以为司马迁的“政绩观”似更值得借鉴,也更能给我们以启发。“民大悦”,是司马迁“政绩观”…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4,(18):23-23
近来,又有一批中高级领导干部因为腐败问题而落马。其中,不乏才华突出、政绩骄人者。他们之所以落马,主要是在德上出了问题,没有经受住金钱和美色的诱惑。这一事实再次提醒我们:在用人问题上,应切实贯彻我们党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更加突出“德”的权重。《论语》有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相似文献   

5.
1998年全国特大洪灾期间,一首叫做《为了谁》的歌曲曾经传遍大江南北,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人民子弟兵为了群众利益舍生忘死地与洪水作斗争的场景永久地刻在了老百姓的心里。对于一方官员来说,这首歌唱出了“为谁树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道理。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上个世纪末因盲目上项目,乱搞“政绩工程”而欠下1亿元“政绩债”要100年才能还完的新闻被《人民日报》曝光之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农村债务问题一时成了人们议论和关注的热点。进入新世纪后,农村债务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还在高筑的债台上又增加了新高度?据新华社消息,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近年来所欠的债务(“政绩债”)要1000年才能还清,真是让人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7.
考察工作,考核干部,一项重要内容是看政绩,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政绩是创造者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力度的综合体现。不过,对政绩也需认真分析一番。现在人们往往重视政绩,忽视分析。观察一个单位、一个人,只是说:“把政绩摆出来。”人家将政绩和盘托出,五六七八九,一大串,就认可了,通过了。其实,工作只做到这一步,叫浅尝辄止,考察、考核都算不得细致。端出的那些政绩,还只能让人了解一些现象,只有既重视政绩,又进行分析,才能搞清其本质。分析政绩,重要的是看它实不实。不要认为政绩都是实的。“办老实事”,说起来容…  相似文献   

8.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代设有负责考核官员德才、政绩的“考功员外郎”。“考功”结论分为三等九级,德才、政绩的最高为“上上”级,最低为“下下”级。  相似文献   

9.
近来,泸州市城管监察支队依据新《条例》加强市容市貌的管理。执法人员在人人乐商场附近巡查时,发现一名男子正在人行道上占道兜售商品,给市民通行带来不便。随后,执法人员依据《条例》规定,开出了“占用道路兜售物品”罚单,这名占道经营的男子受到了罚款50元并责令改正的行政处罚。这是新《条例》实施以来,泸州市城管监察支队开出的首张罚单。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再一次批评了某些干部图虚名、搞浮夸的所谓的“政绩”。在新世纪第一个“两会”上,有的代表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少地方的领导干部搞的“政绩工程”,实质上就是“花架子工程”,甚至成了“造孽工程”此振聋发聩之言令人警醒,发人深思。“政绩”是各级组织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没有政绩的干部不能算是好干部。然而,如今这“政绩”二字在一些地方也变了味,某些领导干部把“政绩”当成一项“工程”来“经营”,这就不能不让人疑惑了。安徽省涡阳县花沟镇政府自1998年开始建设“四个万工程”,即“万亩蔬…  相似文献   

11.
《北京青年报》8月12日消息,记者陆纯报道昨天,近500名有志成为副局级领导的“考生”在笔试作文时遇到了一个有难度的题目———《论“政绩靠炒”》,要求以此为题写一篇800到1000字的议论文。“领导干部的政绩是全部依赖于炒作吗?”在谈到这个作文题目时,一位“考生”认为,炒作有“浮夸、拔高、不真实”之嫌,但同时也不能否认宣传的作用。另一“考生”则分析说,领导干部的炒作之风之所以能够流行,是因为缺乏法律、法规的约束。另外,对干部的组织考核上也还存在一些漏洞。与此同时,在考场外督考的该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相似文献   

12.
祝彦 《党建》1995,(10)
不要为了“政绩”忘了实际目前,在农村工作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某任领导为了建树“政绩”,往往大兴“工程”。如“321工程”,即三百亩桔园、二千亩油菜、一万亩桑树;“一水二路工程”,即沿江河发展水运养殖业、沿公路与铁路发展工业区。类似的“123工程”、“...  相似文献   

13.
集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以下简称《于成龙》),以电视剧的独特艺术形式,详 尽而艺术地展现了清代“第一廉吏”、山西籍清官于成龙由广西罗城知县到两江总督20多年 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政绩卓越的风雨从政生涯。由梁枫等人编剧的《于成龙》是一部历史剧,它较好地处理了历史剧创作中历史真实与艺 术真实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历史剧从本质上属于艺术范畴,是一种“戴着脚镣在舞台上跳 舞”的特殊艺术创造。为了塑造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展开戏剧性的历史故事叙述,以 使逝去的人物和故事鲜活生动起来,历史剧允许进行典型化塑…  相似文献   

14.
1998年全国特大洪灾期间,一首叫做《为了谁》的歌曲曾经传遍大江南北,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人民子弟兵为了群众利益舍生忘死地与洪水作斗争的场景永久地刻在了老百姓的心里。对于一方官员来说,这首歌唱出了“为谁树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道理。  相似文献   

15.
政绩,即官员在任内的工作成绩,是时下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因为它与干部的升迁荣辱紧密相连。其实,细究起来,这也是“古以有之”,不绝史册。“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战国策·燕策》)这就是讲的政绩。商鞅法行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  相似文献   

16.
深入学习领会《报告》精神实质,在抓好结合上下功夫。一是把学习贯彻《报告》精神同学习贯彻江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二是把学习贯彻《报告》精神同州情特点和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三是把学习贯彻《报告》精神同抓好当前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通过抓好“三个结合”,真正领会《报告》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把全州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报告》精神上来,统一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上来。抓好“三个结合”,就是要牢牢把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找准…  相似文献   

17.
在河北省某县的郊区有一道修缮华丽、长约千米的墙隔开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墙外是整洁宽阔的“迎宾”大道,墙内却是一个肮脏凌乱的村落,房屋破旧、街道狭窄,积水成泥潭。当地政府把投资 80余万元建起来的墙称作“广告墙”。县里领导修墙的初衷是,一来是挡住路边那些破烂不堪的村落,以免破坏县里的形象,二来可以通过墙上的户外广告,来展示本县形象。而一些老百姓却称这道墙为“遮丑墙”。 无独有偶,近闻某地一个贫困县为求扶贫速成效果,将上面的扶贫款全部投入到沿公路能看得见的两边乡村,公路两边乡村确实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  相似文献   

18.
《党的建设》2011,(2):48-48
《尚书》最早称为《书》。“书”本是竹简的泛称,商周时期,人们在竹简上写字记事,一根竹简上只能写一行字,字数多了,就分为几个竹简写,然后用丝带或者熟牛皮绳编连起来,这就是古代的“书”。  相似文献   

19.
某乡在最近几年里连续上了四五个工程项目,乡政府所在地建起了好几幢高楼,几条街道也拓宽了。不久前,上级组织部门以这个乡的党委书记政绩突出为由,将其提拔到县里当上了局长。新上任的党委书记来到这个乡工作后,马上叫苦不迭,原来这个乡这几年虽然上了不少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一定的改善,但在这些看得见的“政绩”背后,乡里却欠下了数千万元的外债。按这个乡目前的财政收入水平,即使是全乡所有干部、教师工资一分钱不拿,乡里不再办一件事,将财政全部用来偿还欠账,也需要数十年才能还  相似文献   

20.
蔡雨耘 《当代党员》2023,(21):40-41
<正>9月6日,重庆市南岸区南坪街道星光社区一名网格员在巡查中发现,南兴路一处人行道路面存在安全隐患。根据“三事分流”工作法,该网格员立即将情况上报社区,社区工作人员迅速协同南坪街道应急消防岗工作人员进行处理,彻底消除了这一隐患。南岸区“大事政府牵头快办、小事多元协商共办、私事引导群众自办”的“三事分流”工作法,被民政部评为“2014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