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不应增设袭警罪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前,我国袭警事件逐年递增,这种现象若不加以遏制,最终必然会影响全社会的稳定。因此,从立法上给予袭警行为有效规制,以切实保护执行公务的警察的人身安全,为警察执法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如何从立法上给予袭警行为有效规制?增设袭警罪的呼声很高。随着我国公安民警在执法活动中伤亡数字的持续大幅攀升,赞成者的声音愈益响亮起来,袭警罪的增设似乎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增设袭警罪的理论依据与立法构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袭警,作为一种严重侵犯警察人身权利的行为,不但是对社会公共秩序的粗暴践踏,更是对国家和法律权威的蔑视与亵渎。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必要的、应有的惩罚,那么法律的权威和社会公众的安全感也将荡然无存。因此,在刑法中增设袭警罪,对重塑警察权威、威慑不法行为和增强社会公众的安全感无疑将起到举足重轻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袭警罪的法益为复合法益,包括警察的执法权与警察的人身安全。袭警罪的暴力形式既包括对警察人身实施的直接暴力,也包括对物实施有形力进而对警察人身造成危险的间接暴力,但不包括“软暴力”。暴力无需造成实害结果,且造成的实害结果应止于重伤。当辅警与民警成立执法共同体时,辅警属于袭警罪的保护对象。与警察执法权行使具有密切联系的活动都属于“正在”执行公务。警察职务行为合法性判断应采取行为时标准。  相似文献   

4.
刘森 《学理论》2022,(8):76-79
袭警罪的实质侧面即保护法益是人民警察的公务,其形式侧面即构成要件需要区分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在客观方面,暴力袭击应采取“狭义暴力说”且强调袭击的突然性,判断人民警察职务行为合法性应兼采实质标准和形式标准,辅警与人民警察共同执行公务时应视为人民警察;在主观方面,袭警罪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对于认识错误应区分事实错误和违法性错误分别处理。在罪数关系方面,对于行为人的消极挣脱行为以及轻微暴力袭警行为不应定罪,而该罪与妨害公务罪是包容的想象竞合关系,与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不能简单认定为想象竞合,应根据危害结果具体处理。  相似文献   

5.
暴力袭警侵害了人民警察的执法权益,是一种妨害国家公安机关对社会治安正常管理的行为。暴力袭警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制度和警察自身的原因。通过加强法制宣传,树立执法权威,营造良好执法环境,健全法制,在新的立法中引入袭警罪,明确警察职责,提高民警的执法能力,提高警察职业技能等措施,遏制暴力袭警行为。  相似文献   

6.
人民警察执行职务中的自我保护是人民警察执法权益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警察执行职务中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其中,人民警察执法权益法律保障的不足是最主要的原因.保障人民警察执行职务中的合法权益,不仅是对人民警察自身的保护,更是对国家法律尊严的维护、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对人民群众安全的保护.保障人民警察执行职务中合法权益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立法来单独设立袭警罪或完善现有法律内容,完善人民警察在执行职务中的自卫权和加大对人民警察在执行职务中出现的袭警、扰警行为的制裁力度.  相似文献   

7.
建议增设袭警罪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暴力袭警行为因其具有较为特殊的社会危害性,理所当然地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这种社会危害性大致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第一,暴力袭警行为是对国家法律权威的公然挑战和损害。众所周知,警察是国家法律的重要执行者,国家法律的权威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警察的权威予以体现的。这里所说的警察的权威,当然并非为警察个人所拥有,而是警察机关以及全体警务人员作为国家机器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在执行法律时所绝对不可缺少的权威。一旦这种权威被公然挑战并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8.
刑法修正案(九)增设从重处罚"暴力袭警"的新条款,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的内容,对"暴力袭警"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有了明确具体的、更具有针对性的规定,这对于进一步彰显法律的神圣性、权威性,保障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执法权,保护人民警察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徇私枉法罪,按照刑法第399条第1款的规定,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行为.结合司法实践的实际情况,对徇私枉法罪的若干争议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这次修改宪法,一些学者对“有无必要”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宪法和其他法律不同,应该强调其稳定性的意见是合理的。宪法的稳定性是保障其权威性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又应该从实际出发。我国宪法过去修改比较多,有客观情况和条件。从1982年宪法到现在,24年中间,我们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社会处于转型时期,这种改革力度很大、面很宽,涉及到经济、政  相似文献   

11.
转化犯是指在实施某一故意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因又实施了一行为或者出现了某一较为严重的结果,而超出了原基本罪的构成要件范围,基于罪刑均衡原则的要求,刑法特别规定在这种情形下犯罪发生了转化,并以转化后的犯罪定罪处罚的犯罪形态。某些刑法条款之所以既被认定为转化犯条款又被认定为法律拟制条款,主要是因为转化犯与法律拟制之间存在转化犯内涵的法律拟制性和转化犯外延的法律拟制性这两个方面的关联性。而这就决定了转化犯与法律拟制的主要差别在于其外延的大小。详言之,转化犯条款中仅包含了对客观行为的法律拟制类型中将数罪拟制为一罪和将此罪拟制为彼罪的情形,以及对主观方面的法律拟制类型中部分法律拟制条款。  相似文献   

12.
张瑞 《学理论》2012,(31):123-124
较贪污罪、受贿罪而言,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在中国历史上算是新经济形势下的产物。从1988年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在《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中被确定为刑法罪名以来,一直饱受争议与质疑。基于此,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立法与修改背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法律价值和社会价值展开论述,旨在从立法目的和司法功用上厘清理论误区,阐述法律价值和社会价值,以期能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立法修正和司法实践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嫖宿幼女事件频发,在媒体上、网络上形成了一股强烈的民意,纷纷以嫖宿幼女罪量刑过轻为由要求改革直至取消该罪的存在,并将嫖宿行为划入强奸罪的序列。与此同时,法律精英群体却与民众展开了"角力战",二者的激烈碰撞让立法者与司法者感到"无所适从",陷入了一种选择困境。将嫖幼罪尝试性的修改为"对儿童的性侵犯罪",且一并修改其量刑幅度,在最大限度的保护未成年人的同时,又给予潜在的罪犯最大的震慑与规制,应该是一种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写下了大量讨论中国政治、法律问题的文字,随着该书的广为传播,对当时的法国以及欧洲思想界发生了重大影响.他对中国的专制政体下的大逆罪和"子罪父坐"进行了批评,对中国统治者区分刑罚轻重、法律与道德融合、执行勤俭国策的做法表示赞赏.他提出的不少问题,至今仍不失其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睿 《学理论》2010,(7):98-100
为了进一步打击证券、期货市场的非法交易,《刑法修正案(七)》增加了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对于该罪刑法学者们纷纷对其进行了较深刻的研究,并对该罪提出了较一致的两点意见:一是内幕信息以外的未公开信息需要界定;二是对情节严重的进行相应的解释。对此相关部门也正在就这两点起草司法解释。有关该罪在司法适用上是否存在未遂问题,学者们研究甚少,而该罪是否存在未遂影响到该罪的定罪问题,所以本文试图通过刑法学相关基础理论来探究该罪是否存在未遂。  相似文献   

16.
吉拉毛 《学理论》2012,(17):127-128
侵害人民警察执法权益的行为,不仅使法律权威受到极大藐视和亵渎,并且严重助长了暴力抗法、暴力袭警等恶劣风气.此外,由于基本的健康权、生命权受到直接侵害,极大地挫伤了民警执法的积极性,影响到公安队伍的稳定和公安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加强人民警察执法权益法律保护,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17.
袭警事件的频发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袭警行为的发生受主体内在因素的影响,通过心理学的角度,借鉴几个有代表性的关于攻击行为的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重点分析和总结袭警行为的心理表现、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以期为警察做好防范措施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日益突出.我国<刑法>第219条的侵犯商业秘密罪对构成该罪的行为方式和处罚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该规定侧重于构成犯罪的客观行为,没有因人而异、区分情况,对人身危险性不同的人处以相同的刑罚,这既不符合人格刑法学的理论要求,也不利于对犯罪人员进行教育改造.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以人格刑法为视角来考量我国的侵犯商业秘密罪,以期对该罪进行重新审视和完善,使该罪名的法律规定更趋于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9.
化赟 《学理论》2014,(2):95-96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交通肇事仅造成财产损失的情况下,有能力赔偿不入罪,无能力赔偿则入罪,是否超越了解释权限?交通肇事后逃逸被上升为本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是否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交通肇事后逃逸的目的是为逃避法律追究是否合理?行为人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是否构成因逃逸致人死亡?对上述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有助于对交通肇事罪司法解释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我国思想界、理论界、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种种见解,发表了许多评论。其中,有许多很好的意见,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意见。仔细研究一下这些见解和评论,可以看出,它们围绕着这样一个中心议题。应该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中心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展开研究和讨论。我想就应该怎样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谈一些意见,供讨论、研究这个问题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