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实现了人类政治文明演进中的革命性变革,是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先进形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国家形态看,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体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和核心;从公民形态看,绝大多数人享有政治权利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容;从文化价值形态看,先进的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底蕴和精神内核:从政治生态看,和谐的政治生态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内在要求;从发展态势看,体现时代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现代文明的属性,它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具有开放性;代表着人类发展前进的方向,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性。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2.
论法治国家的政治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标志着党在治国理念和治国方略上实现了一个符合时代精神的历史性转变.从政治学的角度看,这种转变既是对以往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新世纪中国政治发展路径的基本规定,必将给新世纪中国政治发展以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一战略转变的政治学意义,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概括发展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认识;找到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明确了党在法治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指明了新世纪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接通了法学与政治学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Russian Politics and Law》2013,51(5):86-89
On 28 June 1995 a new public organization, the Academy of Political Science, was introduced in Moscow. Here we publish a talk given at the ceremony by Anatolii Vasil'evich Dmitriev, president of the Russi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RPSA) and a corresponding member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RAS). 相似文献
4.
5.
关于禁止重复授予专利权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问题的提出2003年,由于舒某所提的同一名称两份专利申请先后被授予实用新型和发明两项专利权,在实用新型专利权期满终止后授予的发明专利权被二审法院认定为重复授权,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关于禁止重复授权问题的讨论。据报道,舒某于1991年2月7日向专利局提出一份以“一种高效节能双层炉排反烧锅炉”为名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于1992年2月26日被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专利号为91211222.0)。在该授权公告以前不久,舒某又于1992年2月22日提出一份同一名称的发明专利申请,专利局经审查后发现舒某的前一申请已被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并且该专利权已…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指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统一的司法活动的规范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司法机关及其他的司法性组织的性质、任务、组织体系、司法活动运行规则、程序以及工作制度等方面规范的总称。2007年12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和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代表座谈时强调提出:“要坚持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 相似文献
7.
8.
Daniel Matthews 《Law and Critique》2012,23(3):237-252
In March 2011 Jean-Luc Nancy published an article entitled ??What the Arab Peoples Signify to Us?? in the Libération newspaper. The article supported the NATO-led military intervention in Libya that followed the anti-government protests of 15?C16 February 2011. It is in the name of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that Nancy makes his intervention. I want to explore the question of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in light of Nancy??s work, and his Libération article in particular. I do this by first assessing one of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the uprising in Libya: the emergence of the National Transitional Council (NTC). By setting Nancy??s response against Derrida??s work on spectrality and his critique of the founding declaration (in ??Declarations of Independence??) we can more clearly appreciate the scope that Nancy??s account of responsibility entails. I suggest that Derrida??s logics of spectrality help not only critique Nancy??s response but also understand the conditions that make his account of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possible. 相似文献
9.
Christian Joerges 《European Law Journal》1996,2(2):105-135
Abstract: The interdisciplinary discourse on European law seems paradoxical. While the editors of this Journal plead for a contextual jurisprudence, political scientists are discovering the importance of law for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merits and problems of both of these shifts1 . On the one hand, it points to implicit assumptions of legal arguments that need to be contrasted with the insights of political sciences into mechanisms of integration processes and the functioning of inter-governmental bargaining - and is thus to be read as an appeal for a 'contextual' jurisprudence. On the other hand, it argues that political science analyses, even when they take the legal dimension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into account, tend to rely upon an instrumentalist view of the legal system which fails to acknowledge the Law's normative logic and discursive power. This theoretically complex argument is exemplified first by an analysis of the tensions between the legal supranationalism of the 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 and the German Constitutional Court's defence of national constitutionalism, already intensively discussed in this Journal2 . What the article adds is an extension of the constitutional debate to the economy. It argues that Europe cannot, and should not, be based upon a dichotomous structure of (national) political rights and (European) economic liberties. 相似文献
10.
网络政治参与的快速发展使社会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使网络政治参与走上健康、积极有序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是一个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网络政治参与需要内在文化的引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导网络政治参与的内在精神之魂。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立体结构:横向结构由观念层面和行为层面构成;纵向结构由基础层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高等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应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扬弃并超越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其基本内涵为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仁爱和谐,人本共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最根本观点和最概括的表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诉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政治法学的研究对象、政治法学的基本立场、政治法学的历史使命、政治法学的逻辑理路,它们共同决定了政治法学基本范畴的范围、性质、理论框架和内在联系。政治法学必须研究政治权力的合法化形式、政治意志表达的正当化机制、政治权力产生的合法途径、政治权力运作的正当化路径、政治权力运作的核心内容,因而政治法学的基本范畴应该包括政治与法律、政治与民主、政治与选举、政治与程序、政治与公共利益等关联概念。政治法学基本范畴对法学理论研究、民主法制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法院政治功能的学理疏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的法院制度与古代的相比,其区别主要不在于法院纯司法功能的变化,而在于司法与政治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嬗变。法院作为国家政治权力架构中的重要一环、法治得以实现的基本机关、民主制度的维持者与裁决者以及人民的法院,就必然要与政治发生关系,具有相应的政治功能,从而在权力分立的政治架构中,通过个案的审理与相关政治行为的判定,发挥着制约其他国家权力,规范权力运行秩序并维护宪政制度的功效。 相似文献
14.
试论人大制度作用在法律文本与政治现实上的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明的精髓是关键在于制度建设.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民主政治建设重要载体的人大制度,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其作用在法律文本与政治现实上存在明显的不对称,需要通过优化人大工作环境、完善根本政治制度、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等途径,使人大制度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16.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科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整个文明中 ,制度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中政治文明又居于重要的位置。民众的生活态度和社会科学价值取向的水平可说是精神文明建设最为重要的内容 ,它们分别代表着一个社会最为本质的精神状态和一个民族精神发展的总趋势。在公共精神空间建构时社会科学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表率作用是 ,在解决前人所留下的历史难题 ,或解决现实生活所提出某种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同时 ,为全社会提供研究问题的学术规范、价值准则、科学品质、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实在政治现象或理论形态,政治参与具有久远的历史,但其具体内涵至今远非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同。中共十七大报告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政治参与的含义与法理特征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指导。尽管构建一个民主文明的政治国家离不开广大具有政治美德的公民,同时公民在参与政治活动时仍需怀持应有的道德伦常水平,但所有这些均不足以动摇政治参与在法理上作为公民一项基本权利之根本的伦理地位,"功效理性"不可逾越"价值理性"之规诫。为深入理解政治参与的法律性质和法理地位,我们可以从分类学的意义上基于权利维度理解其多重性征。 相似文献
18.
19.
社会主义行政问责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行政的应有之义。社会主义的行政问责制是社会主义行政伦理的本质体现。人民民主决定了社会主义行政是责任行政;公共性、民主性和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公共行政的伦理基础,建立责任政府是社会主义行政伦理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作人员是向人民负责的公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