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引人注目 ,它通过会议机制、论坛机制和组织机制等联系途径 ,对联合国发展观念的更新、联合国发展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实施与监督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非政府组织不断深化对联合国发展活动的介入的同时 ,一些影响双方发展合作的因素也逐步暴露 ,预示着双方的合作道路并不平坦。  相似文献   

2.
现代文明是一种独特的文明模式,其历史渊源是欧洲传统文明。中国传统文明具有独特性,它采取的是政教合一的秩序实现模式,有自身的演进逻辑。中国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本是两个不相干的系统。从政治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现代化实质上是一场秩序模式革命,包括传统政治整合模式的解构和现代秩序模式的创建。与欧洲特别是英国“顺势现代化”模式相比,中国的现代化属于“逆势现代化”,其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主要在于,在现代化的启动初期,就必须在共同体的宏观层面展开对传统秩序模式的解构。  相似文献   

3.
4.
《Russian Politics and Law》2013,51(4):100-109
The problem of relationships among nationalities has been and today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complicated in the lives of many countries under the power of capital.  相似文献   

5.
公私法的汇合与行政法演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杨寅 《中国法学》2004,(2):37-45
公私法的区分在西方各国行政法上有着不同的法律意义,当代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得公私关系出现了胶着与合作的一面,这引发了公私法的交叉与汇合,并在行政法领域有诸多深刻表现,中国的实践也不例外。但从历史背景和法律现实上看,我们的理论并不充分,公私法的协调也差强人意。鉴此,应在尊重私权的前提下,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积极探寻公私合作,梳理公私法关系。这般背景给中国行政法及相关理念引来了新的任务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邓向国  王勇 《政法学刊》2006,23(2):108-112
警察战术理论源于军事战术理论,发展于警察司法实践活动,是关于警察执法战斗指导规律的理论。研究警察战术理论应当从研究警察执法战斗活动开始,研究警察执法战斗活动的特点、本质、基本类型、样式、发展趋势以及与警察执法战斗有关的指导规律和实践中主要问题,不但要着眼于应用,还应着眼于发展,着眼于未来,使警察战术理论向更具长远指导意义和应用效果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8.
The Soviet Constitution is the fundamental law stipulating the socio-economic and political system, defining the 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ing of the state agencies, the legal posi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legal status of citizens (their fundamental rights and duties), and proclaiming the basic tasks of the people and the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state. In other words, it reflects a half century of experience in building the society and state, the historical triumphs of the people in various areas of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life, and it indicates the direction of further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9.
党依法执政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既是时代的本质要求,又是一项重大的法治创新。它不仅将引起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的深刻变革,而且将对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产生深远影响。党依法执政,需要厘清执政主体、执政行为和执政责任三大核心要素;需要实现执政方式上的三大深刻转变,即党从主要依政策执政向主要依法律执政转变,从强调严格遵守法律执政向既严格遵守法律、又主动创制和运用法律执政转变,从加强自身制度建设与领导国家法治建设分头实施向二者同步推进、统一于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转变。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亚洲五国的中国、印度、南北韩(韩国和朝鲜)、日本与印度尼西亚宪政发展道路各有不同。究竟源于西方社会的宪政模式是否在其发源地以外也具有普遍适用性?亚洲又是否存在特殊的宪政模式或政治体制?如果我们从宏观历史与比较研究的角度审视这五国自十九世纪末直到今天的发展,便可发现,在现代和当代时期,宪政主义在亚洲还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亚洲似乎没有产生特殊的"亚洲式"的宪政模式或政治体制,也没有足够证据显示亚洲的文化与价值观念与宪政主义难以相容。恰恰相反,宪政主义能否在某一国家或地区得以实施,似乎更多地取决于政治因素,以及战争、外国干预等具偶然性的历史事件的影响,而不是主要取决于文化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联合国维和行动发展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手段.在美苏对峙的冷战时期,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抑制.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政治与安全形势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和机遇,国际社会对维和行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联合国维和行动得到了迅速发展并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和日趋复杂,冷战后的联合国维和行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未来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同居作为婚姻关系之外的一种社会现象.同居关系特别是非婚同居所引发的当事人身份地位、财产分割、子女抚养、侵犯人身权等纠纷屡见不鲜,而现行法律却没有对各种形式的同居关系予以规定和厘清,造成实践中出现问题后没有具体的法律依据去解决,从而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社会的不稳定.因而有丛要在理论上对同居制度予以梳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离不开政治因素的讨论。作为政治因素的核心,国家自然应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应建立国家经济学,把政治观念与新古典的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探讨经济发展的源泉,揭示经济发展规律,研究经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4.
行政法是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的法律。中国行政法的历史发展受着宗教、道德、理论与意识形态的综合影响。由于在效率观上存在的误区,当代中国的行政法制发展受到阻滞。由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行政法的发展历史,深入分析行政法制建设的病灶所在,反思制度设计的弊端与法律实践的问题,重塑法制系统的研究范式,更新效率观,并最终以此推动行政法学步入哲学思考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5.
司法鉴定地方立法的合理性表现在:国家司法鉴定立法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国家与地方立法权限已有法定的情况下,通过地方立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司法鉴定存在的问题。地方立法必须且能够处理好与WTO规则、诉讼制度、行业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关系,具有较强实践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行政法法源理论的问题及其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政法的法源是一国行政法规范的总称,应当包括现行所有的成文法规范和不成文法规范。而我国行政法学的通说否认“其他规范性文件”和不成文法规范的法源地位,认为行政法的法源仅仅包括宪法、法律、法规等法律规范。这种理论建立在以立法权为核心的法源学说上,违反了宪法和组织法的规定,割裂了完整统一的法律体系,并带来理论和实践中的大量矛盾冲突。应当重构行政法法源理论,承认“其他规范性文件”和不成文法规范的法源地位。  相似文献   

17.
贪污罪主体和共犯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阮世能 《现代法学》2003,25(6):94-98
本文从司法实践的角度出发 ,阐析了认定贪污罪主体以及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实施贪污罪等疑难问题 ,提出在追究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时 ,应坚持共同负责的原则 ,同时区分各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的大小 ,以确定他们应承担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8.
法人人格权的基本理论问题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薛军 《法律科学》2004,22(1):50-55
法人可以享有某些种类的人格权 ,在现代已经得到理论和立法实践的确认。在民法典中不宜从这一角度对法人权利能力施加一般性的积极限制。承认法人可以享有人格权具有立法政策判断上的妥当性 ,对保护自然人的人格具有工具性的价值。法人享有人格权属于立法上的技术性的手段 ,能够保护组成法人的自然人以团体的形态而表现出的人格性的利益。在中国民法典中 ,对法人是否可以享有人格权问题可以作出原则上的认可 ,但允许判例和学说来具体确认法人可以享有何种类型的人格权。  相似文献   

19.
法治中国命题是对新中国法治实践集大成的概括。它的理论逻辑以中国法治的实践(问题)为前提和中心,首先是一种历史与实践统一的逻辑,隐藏着实现主权结构与治权结构双重法治化的线索;其次是一种道义与实践统一的逻辑,法治中国要实现的治理格局必然具有明确的价值目标,包含着特定的价值意象,是一种经过法律治理而呈现的现代价值中国,寄托着国人对正派国家与良序社会的道义期望。同时,法治中国命题在理论上也面临局限与挑战:包括双重代表制下的半契约主权结构内部如何有效实现问责、如何避免例外政治;多元价值带来的法治实用主义诱惑;实践的多元引发法治整合能力的下降。建立一个以宪法解释为核心的合宪性控制机制是妥善应对挑战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