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炳文,是农五师八十四团五连的职工。45岁的他,在致富路上有着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经历。 他1976年高中毕业参加工作,1978年走上了干部岗位,一干就是20年。1998年,曾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的他,突然辞去指导员的职务,回家包地去了。 当年,老颜两费自理种植了100亩棉花准备大干一场。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满怀豪情的他被自然灾害狠狠地泼了一盆凉水。可他不灰心,1999年又种植100亩棉花。整个农忙季节,他都泡在地里,但是,天不随人愿,自然灾害、市场疲软又使他白辛苦一年。多年的积蓄被折腾光,两年亏损5万余元。  相似文献   

2.
农五师八十四团六连青年贫困职工张建国,2002年种植150亩制种玉米获利4万余元,一举摘掉了连续多年亏损的帽子,成为连队青年职工中的致富能手。 张建国在六连种地多年,累计连续亏损3万元,被连队列为贫困户。他想:作为一名年轻人,老是被连队列为贫困户,脸上也是很不光彩的。  相似文献   

3.
张中林是达茂旗委副书记。由于他30多年笔耕不辍,写了大量新闻作品,也由于他经常与群众打成一片,想群众之所想,言百姓之所言,被人们称为草原上的“新闻书记”。 他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1954年参加工作后,便开始了新闻写作生涯。从不知新闻如何写到写出近千篇作品,到作品连连获奖,张中林走的是一条充满艰辛的路。” 17岁那年,张中林正式参加工作,在区公所当文书。此后,他先后当过公社秘书、组宣委员、副书记、书记等。在写作上,他一步一个台阶,由写小消息发展为写通讯、调查报告、理论性文章等。他生活在基层,最使他感兴趣的莫过于发生在群众…  相似文献   

4.
人生当如火 散发光和热——谚语 他刚从地里回来,高高的个子,黑红的脸庞布满了皱纹,裤腿上沾满了泥巴。他就是已过58岁的卜宪运,现任农五师八十四团三连连长,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也是一个兵团劳动模范。 1984年,他率先在一片戈壁滩上兴办了家庭农场,从此走上了种养结合的致富之路,逐渐发展为拥有土地面积4000余亩、牲畜3000余只、机车6台、存款100多万元的勤劳致富“明星”。  相似文献   

5.
采访文泸先生是一次愉快的心灵旅行。因为,文泸先生工作上曾是我多年的领导,学识上是我的老师,友情上是我的兄长,人格上是我的楷模。我人生一大之幸事就是曾经和文泸先生共事多年。他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的文风,以及认真做人的方式。近年来每次见他时发现他白发又添了几许,心里便不免作疼(我想这应该是对一个人的真正尊重)。他在文学和新闻双重领域里所取得的成果,在广大读者中不用说都印象深刻,因此我的采访力求深入他的内心……  相似文献   

6.
2013年12月7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一条有关辽宁的新闻。其中,一位民警成了主角。从19:20到20:20,他的手机成了热线。都是打来祝贺的:“做得好啊,都上中央台了。”这位民警就是沈阳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的张苏涛。  相似文献   

7.
如果有来生     
2011年12月的一天,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栏目组收到一封特殊的求助信,写信人是通河县浓河镇新胜村村民李惠明。她在信中说:“我是一名残疾人,想求你们帮我卖掉三本保存了二十多年的集邮册,为的是给丈夫治病。当年,如果没有他领我去治病,我活不到今天。现在他病了,不管多难我都要救他……”  相似文献   

8.
正2013年12月7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一条有关辽宁的新闻。其中,一位民警成了主角。从19:20到20:20,他的手机成了热线,都是打来祝贺的:"做得好啊,都上中央台了。"这位民警就是沈阳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的张苏涛。他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光荣待遇,还得从3年前说起。2010年6月,沈阳市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四进四建"活动,沈阳市委向全市在职党员发出号召,在居住地亮出党员身份,服务  相似文献   

9.
八十四团农七连外来工黄玉明,看准了该团鼓励职工致富的优惠政策,1994年搞“两费自理”,出资8500元,承包土地89亩,成为农七连外来工“两费自理”中的第一个承包大户。 黄玉明,1985年从四川来疆投亲到八十四团农七连。他26岁左右,个头不高,能吃苦。从1985年到1991年六年中,每年春、  相似文献   

10.
岁月的缩影     
京山同志的新闻作品集问世了,取名为《岁月如歌》,嘱我为之作序,我处在省记协领导的位置上,又和他多年的朋友,实难推托。人过了半百,做了几十年记者工作,总想有一点回顾,有一些总结,这便产生了出本作品集的想法,这很自然。作为同行,我非常理解。每逢此时,嘱我作序者登门,言辞恳诚,其情切切,我又如何谢绝呢! 况且,人生如歌,记者的岁月更加绚丽多彩。记者的岁月,是流银流金的岁月,是流影流史的岁月,也是流画流诗的岁月。这银这金、这影这史、这画这诗,都浓缩在他的一篇篇作品里,沉淀在他的一本本作品集之中。于是,记者的作品集就成为记者生命的缩影,成  相似文献   

11.
石曼 《红岩春秋》2000,(2):15-15
1956年,一位中国的资本家成了克里姆林宫的座上客,他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领导人伏罗希洛夫、赫鲁晓夫紧挨着坐在一起,面对苏联工人代表作了讲话,受到热烈的欢迎。很快,世界各国的报纸,电台都发表了这一传奇式的新闻。这位被传媒称为中国红色资本家的人就是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长期担任我国工商联主席的胡子昂。  相似文献   

12.
女婿胜亲儿     
<正>"快20年了,我这女婿比儿子还亲,这是我们老寇家修来的福。"说这句话的是农五师八十四团73岁的退休职工寇均吉,老人夸的好女婿就是八十四团医院党支部书记王世超。王世超的父亲长年多病,为了让家里的生活好过一些,11岁的他就和弟弟一起打土块贴补家用。疾病缠身的父亲在王世超17岁那年离开了人世,作为长子的他便挑起了家中的重担。  相似文献   

13.
曹克顺 《先锋队》2013,(14):22-23
每天坚守在熊熊的炉火前"打铁",天长日久,他成了大伙儿心目中的"铁人"……许多年以前,广播和报纸上时常能见到邱娃这个名字,电视上也常常能见到他的身影,那时他就是太重锻压分公司生产工部一锤组组长。许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他还是太重锻压分公司生产工部一锤组组长。29年了,邱娃每天坚守在熊熊的炉火前"打铁"。也因此,他被人们称为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读报     
毛泽东同志之所以高瞻远瞩,战略眼光广阔,一个重要原因是与他关心时事,嗜报成癖有关。有时读报竟达到废寝忘食、如痴如醉的地步,可以追溯到他青年时代。1911年,他从韶山冲来到长沙的湘乡县驻省中学读书。在学校他第一次看到报纸上有新闻、有政论及其他各种文章,觉得世界五彩缤纷,美不胜收。此后,他就特别酷爱读报,与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5.
<正>赵强,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县委宣传部新闻科,3年后,他被任命为新闻科科长,再过两年,他当上了县委宣传部的副部长。可又过了两年,在当地人眼里前途一片光明的他却突然辞职去了南方某公司。  相似文献   

16.
《湘潮》1987,(3)
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黄克诚同志,不幸因病与世长辞了。这位从衡阳三师青年学生成长为人民解放军大将、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纪委第二书记的党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在他八十四年的战斗历程中,上马征恶伐寇,下马治国安民,为中国革命创立了不朽的功勋,在党史军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他一腔忠诚,肝胆照人;有大将风范,又有战士情怀;血与火的战争,造就了他超凡的雄才大略;风和雨的吹打,更显他对共产主义的  相似文献   

17.
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二度入闽,点燃了闽西革命斗争的熊熊烈火。是时,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邓子恢委派共产党人谢光辉从龙岩适中秘密进入地处南靖西北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军事新闻史上,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刘回年将军,是一位独特的人物。新华社60多年的历程中,大记者不乏其人,集将军和记者身份于一身的,只有他一人。 昨日的新闻,就是今日的历史。从邢台地震到1998年中国大抗洪,从人  相似文献   

19.
般若里 《廉政瞭望》2013,(16):64-64
多年以前,我曾在报纸上看过一个美国青年因违反新加坡法律而受鞭刑的消息,当时的美国总统曾亲自出面为他求情.但新加坡方面并未同意。于是,那个美国青年只好乖乖挨了几鞭,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没料到几年后,我也品尝了一次新加坡鞭刑的滋味。  相似文献   

20.
顾棣 《党史文汇》2006,(8):20-21
赵树理早在建国初期就成为全国人民非常熟悉敬仰的作家,许多人都想见到他的形象,但是他却非常不爱照相.因此他一生留下的照片,特别是正面肖像照片很少.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与他同在山西工作了许多年,却只得到了两次为他拍新闻照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