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爱生我养我的母亲,我爱樱花烂漫的日本,我更爱社会主义中国!”一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从日本来到中国的日本少女,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后成了一位年逾古稀的中国老人。她的故事离奇曲折,催人泪下,她说──  相似文献   

2.
在古老的如皋城镇居住着一位饱经沧桑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日本老兵,她叫伊藤郁子,今年74岁,如皋市政协委员。几十年来,她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浇灌着华夏的大地,用自己无悔的岁月奏响了一曲爱的颂歌。她说:“我爱生我养我的母亲,我爱樱花盛开的日本,我更爱社会主义中国!”1925年10月,伊藤郁子出生在日本岩手县高田市的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兄妹四人,排行老三。1945年春,她从岩手县红十字会护士学校毕业,校方突然决定将她们一起毕业的80名学生派往中国战场,她带着离愁和恐惧来到了日本驻中国东北第一陆军野战医院。1…  相似文献   

3.
“我爱北京,我爱中国!”这是发自一位普通日本妇女肺腑的声音。她叫秋山满须美。家住东京,(杉并区高丹寺)长期在一家商社(东京贸易株式会社)从事日中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翻译工作。秋山女士是位性格温柔贴近的女性,早先是孤女寡母相依为伴,母亲去世后她一直过着单身生活。 秋山女士“二战”期间出生在  相似文献   

4.
一天回家,远远地看到女邻居和她的小女儿站在楼门口,天寒地冻的日子,母女俩穿得都多,小女孩更像一个棉球,圆滚滚的,扬脸向妈妈要求什么。近了才听明白,是女孩要按门铃。那妈妈说,家里没有人,按门铃也没有人开。小女孩扭捏着。我抱起她,“来,按阿姨家的门铃,有姥姥在家。”回家的时候,我也喜欢按门铃。听到的准是母亲的一声儿“喂———”,我知道她没事儿,这一天平平安安的。我说:“妈———是我———”门便在八楼之上母亲的遥控下“嗒”地一声开了。冬天的时候尤其不喜欢站在外面找钥匙。听到母亲的一声“喂”心中便会温暖…  相似文献   

5.
记得还在读幼儿园时,有一天听到母亲在悄悄地跟父亲讲:“这个小姑娘怎么不像我?”“小姑娘”自然指的是我,母亲一直用这个昵称呼唤我。一直以母亲的漂亮与宠爱为骄傲的我在那一刻受到极大的伤害。总以为在母亲眼里我是天下最漂亮、最聪明的女儿,想不到母亲以女儿不如她想像中的漂亮而遗憾。那是我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中受到的第一次伤害。因为这份伤害来自我至爱的母亲,所以伤得特别重、特别深。母亲最终也不知道她无意中的一句话对她女儿的一生影响有多大。虽然没继承母亲的漂亮,但完全继承了她性格中特别自重、特别倔强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玫瑰阿姨     
《新青年》2003,(3)
看母亲年轻时和她好友玫瑰的合影照片,两个女孩简直就是黑白片时代的电影明星。母亲是个美丽的人,她的好友玫瑰亦是。我高兴时称呼她们:美女。不高兴时喊她们:老美女。去年,玫瑰阿姨的先生去世了,她痛不欲生。来家里做客、散心。和母亲说话,颇有诀别的意思。看着两个老美女默默无语两眼泪,我耳边响起母亲的骂声,“死丫头,还不快劝劝我们。”我问玫瑰阿姨:“为什么要死呢?”她说:“你伯伯没有了,我没儿没女没意思没生趣。”“你有房子有钱有健康啊。我也没儿没女,到老了,与你相同,你要我学你的样子吗?给我作个好榜样,小时…  相似文献   

7.
刘会然 《新青年》2005,(10):10-11
倘若要我说出母亲的种种好处来,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母亲的“痴”。“你母亲真的很痴。”这是我多年来听到的村上邻居们对母亲最多的一句评价。母亲真的很“痴”。尽管母亲是一位最普通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村劳动妇女,她识字不多,许多大道理不懂,但在她认为“有理”的份上,母亲却坚持她的痴劲。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那时我还在读小学5年级,我们村人掀起了一股去沿海打工赚钱的热潮。在那时,很多小学还没有毕业的孩子也被这股热潮“卷”了进去。看到邻村的许多孩子每到过年都能赚回不少钞票,我们村里人也开始骚动起来了,特别是一些妇女。她们…  相似文献   

8.
寂寞的母爱     
记不得母亲具体是几月生日,要么是这个即将来临的9月,也可能是10月。这么多年,我和母亲聚少离多,从来没给母亲过一次生日,买一份哪怕很小的礼物给她。作为她最小也是她最爱的一个女儿,我的心里忽然生出一股惭愧的感觉———我愧对母亲二十多年的养育。这个多雨的夏季,我格外想念我的母亲,我想她的时候,也是她想我的时候……没有人能理解我此刻内心的感受。我的母亲,她那么爱我,几乎是到了极致……每一个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母亲在我身上付出的爱超过了很多母亲。她的眼里只有我,而没有她自己……而我,这些年,一直不在…  相似文献   

9.
1964年,我出生在天津市和平区的一个妇产医院里,当时母亲身边只有她的三妹,父亲在北京的空军部队里工作,由于工作繁畦,没能在她身旁陪护。后来,父亲给我取名燕津,“燕”代表北京,“津”代表天津,以此作为纪念。童年的记忆是朦朦胧胧的,只有一些零零散散的记忆,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太姥姥逝世。  相似文献   

10.
那一年我从事的工作要倒班,白班、前夜、后夜的倒,下了前夜班已是零点,我回家去睡。那时家住五楼,每次上到家门口,家门都是敞开着的。我问母亲:“您怎么知道我回来呢?”母亲说:“一听上楼的脚步声就知是你回来了!”我心里忽然涌起深深的感动。忽然想起小时候,有一次我放学回家,看见母亲在厨房里做饭,便悄悄地走过去从后面蒙住了她的眼睛。谁知母亲却说:“快去洗手准备吃饭!”原来那时她就能听出我的脚步声了。也许天下的母亲都是这样,当她们松开孩子的手,当孩子蹒跚着迈出第一步,那脚步声便已落进她们的心中了。随着岁月的流逝,无论孩子的脚…  相似文献   

11.
在台北的蒋碧微,与子女只能在照片上见面了。 徐伯阳说:“把我们儿女的情况,告诉我母亲的,是我父亲朋友沈宜甲先生。还是在1927年4月,我母亲发现她怀孕了.我父亲当时在新加坡卖画,我母亲决定回国内生孩子,她把六、七大箱书画交给航空运输公司,直接运到国内来。她一个人从巴黎搬家,沈宜甲帮了很多忙。临走的时候,我母亲很感激他,没什么好东西给他,就指着自己的肚子说:这孩子生下来认你做干爹。1976年沈宜甲回来探亲时找到我,就跟我讲起这段事。我们还一起在我父亲的墓前照了相,他把这张照片辗转到我母亲手里。  相似文献   

12.
七月流火,在著名残疾人画家常自强先生的画斋见到秦颖的,上午天气却异常凉爽,凉爽易有好心情,也颇有谈兴。“你是从什么时候喜欢上画画的呢?”我的问话可谓直截了当,直接了就缺乏含蓄。“很小的时候。”秦颖的回答很明快。“很小是多少?”我来了个穷追不舍。秦颖微蹙黛眉,天真地一笑:“大概是能记住事儿的年龄。”“为什么?”“不然我就不能给您交谈了。”她微笑着显得很俏皮,这话的诠释是“就是记事儿的那年”。秦颖接着告诉我,她从儿时迷恋上画画,或许属于遗传基因,或许源于耳濡目染。她母亲是美术老师,舅舅是中央美术学院…  相似文献   

13.
母亲生养了四个子女,父亲去世得早,为了把我们拉扯大,她含辛茹苦,曾经吃了不少苦。刚参加工作时,因为有了经济能力,每到发工资那天,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邮局给母亲寄钱。寄出汇款单后,心中顿生快慰之感。当然,那小小的附言条,也就成了我倾诉思念的一块宝地,内容大多是祝福和问候。可眼下,工资升到四位数,我却与“汇款单”日渐疏远,“附言条”也变得愈加陌生。每次与母亲在电话里交谈,她总会说:“不要寄钱,我有!”这便成了我“不再寄钱”的理由。我知道,年近八旬的母亲确实不缺钱,每月有700元退休金,身边的儿女们也常给她一些钱。虽然如…  相似文献   

14.
母亲     
未名 《新青年》2004,(5):9-11
世上有一部书,它永远也写不完,那便是母亲。女儿出生那年的冬天,很冷。母亲在众乡邻的欣羡中,第一次走出囚禁了也养育了她的大山,第一次看见城市,第一次坐上火车,第一次听到那么多她根本听不懂的语言。初来乍到的日子,母亲很不习惯,抬起她略显浑浊的眼睛,茫然四顾。“山,山呢?”母亲一个劲地问。妻子笑了,说:“妈,这儿是平原,没有山。”“哦,平原,没有山。”母亲自言自语,若有所失的样子。我猛然发现,一向以她的儿子能走出大山为荣的母亲,竟然对大山有这般的依恋!山很美,可山区也很穷。卑微的我却是母亲一生的骄傲。在十分艰难的环境里,我很…  相似文献   

15.
陪母亲聊天     
一天,邻居刘大婶问我说:“小王,有份工作不知你愿不愿意做?”我问:“什么工作?”“陪一位老太太唠唠嗑。上次这位老太太跑到我们职业介绍所要求找个人陪她聊天。”“还真奇怪,有这种工作?”“老太太年纪大了,儿女不在身边挺寂寞的,我想了很久,你最合适了,瞧你经常把你妈逗得乐哈哈的。小王,考虑一下,这老太太出手可大方了,每晚两个小时给40元钱,一月下来,可挣个千把块。”我动心了,这对于一个普通中学教师来说可真不是个小数目。儿子现在读寄宿私立中学,需要一大笔钱呢,只”,是母亲年纪大了,一个人呆在家里……这事…  相似文献   

16.
刘光福是典型的“A.B.C”。有人解释“A.B.C”是“澳大利亚出生的中国人”,他则将此定义为“澳华的后代”。他在人间生活的叨个春秋,浓缩了在澳定居华人的历史。刘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历年了,人们却总觉得他仍在为澳中友好和人类的和平事业奔走。7岁那年,他刚懂事的时候,慈祥的英国血统的白人母亲——悉尼华人长老会教堂的钢琴师去世了。父亲把失去母亲的儿子送回广东台山的故乡,在那里他受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启蒙教育。一位远亲阿婆,家境贫寒,对他却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当她卧床不起,他匆匆跑到附近的鱼塘抓了…  相似文献   

17.
在阳光灿烂的街上,遇到一位数年不见的女友,怀里抱着出生不久的孩子。我凑过去一看,很是吃了一惊:孩子竟是先天性“兔唇”。刚想安慰朋友几句,她却笑着先开了口:“你知道我是怎么来的吗?”我被问得一头雾水。原来,她的母亲没有生育能力,到处求医问药,但未能如愿,最终抱养了她。朋友紧搂着怀里的孩子,目光充满无限的爱怜,说:“这孩子虽然有点儿残疾,但毕竟是我亲生的呀。”她的孩子正微微地笑,残缺的笑容不太漂亮,但丝毫不影响她的可爱。我的心中不由一动——这样的微笑其实也是美丽的啊!那位女友沉浸在刚做母亲的幸福之中,她憧憬着,她的女儿…  相似文献   

18.
阿冰 《新青年》2005,(8):17
父亲的肺癌已经到了晚期,家里为了给他治病,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母亲为了能挣点钱,也不顾我们的劝阻做起了钟点工,去帮一户人家看孩子。家境困窘到了极点,也许,下一笔的医疗费就得向亲朋好友去借了。渐渐地,父亲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有几次说啥也不治了,挣扎着要回家。我们说有钱,母亲也说有钱,有一次还对父亲说,她自己还存着一大笔私房钱呢。父亲的眼光有点迷离,他似乎不相信母亲的话。他看看我,又看看弟弟妹妹,说:“你妈说的是假的,她哪里来的私房钱,我还不知道吗?”我想想也是,母亲没有工作,除了父亲的工资,她有什么私房钱啊!但为了延…  相似文献   

19.
甜蜜的负担     
父亲是个机关干部,平日工作很忙,很少顾家。母亲是个售货员,虽然少有空闲,但在家的时间还是较多的。在我3岁那年的秋天,父亲出差了,母亲也到外地学习一年。没有办法,只得将我“寄存”在乡下外婆家里。外婆精心呵护着我,但是她不大善于调理幼儿的饮食,所以那两个月里,我经常得病  相似文献   

20.
2001年12月1日,林海音以83岁高龄在台北去世.这位曾以《城南旧事》等佳作名扬海峡两岸文坛的著名作家.也是一个著名编辑家和出版家。目前,笔者与她的女儿夏祖丽相遇.听她讲述了母亲的故事:从“城南”走来的林海音坚韧自强.是职业女性中的佼佼者.同时善良宽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