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永莉 《理论学刊》2003,(6):143-144
萧红继承了鲁迅所开创的改造国民灵魂的文学传统.<生死场>从对农民真实生活情景的描写到对国民性的反思,表现出萧红对农民生存状态的困惑和面对沉睡的国民灵魂的深深的悲哀;<呼兰河传>是萧红远离故乡后对曾经生活的环境的一种深刻的自省与反思,她以现代人的眼光冷静地观照自己熟悉的生存环境,挖掘和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相似文献   

2.
《党课》2008,(6):18-19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  相似文献   

3.
邵火焰 《前线》2013,(12):199-199
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一生的最大业余爱好就是读书。他五岁的时候就能读《三字经》,虽然那时还有很多字不认识,但并不妨碍他阅读的兴趣,因为父亲已口授他学会背诵了。八岁的梁启超就能提笔作文,九岁时就一口气写下了一千余字的文章。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又是一位报刊活动家、新闻理论家。在他56岁(1873年—1929年)的人生中,就有长达27年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发生了一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毛泽东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使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中摆脱出来,走向了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走向了人民的幸福和安康。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90华诞之际,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首党诞生的峥嵘岁月,更加深刻感受到她的伟大、光荣、正确,更加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6.
邱丹丹 《世纪桥》2014,(10):48-49
从"尊孔保教"到"尊孔不必保教"的变化,是梁启超尝试对康有为学术思想突破的表现,而梁氏学术思想的独立也为其日后政治思想不断发生变化的奠定了基础。本文从梁启超对孔子文化的态度从"保"到"不必保"的变化为切入点,着重探讨"尊孔不必保教"思想形成的过程以及由此而反映出1900年后梁启超在政治思想上发生改变的学术踪迹。  相似文献   

7.
佛教之复兴为近代启蒙文化的一个庶出而又深刻影响了主流思潮的重要特色.梁启超曾言“晚清思想有一伏流日佛学……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众多著名的政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如谭嗣同、梁启超、沈曾植、陈三立、夏曾佑、宋恕、汪康年、章太炎等.不同程度地与佛教发生过交涉。鲁迅先生作为中国近现代启蒙文化的思想巨匠,亦曾究心于佛学,用力甚深。本文特对鲁迅与近现代佛教人士的交往略加介绍。  相似文献   

8.
一、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困境理解新自由主义,应考察其思想的演进。自由主义最初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思想家伯里克利、希罗多德等思想家提出的自由理念。而自由主义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学说体系,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需要一整套维护其利益的理论体系,自由主义便是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尽管梁启超认为孙中山“眼光极锐敏,提倡社会主义,以他为最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不过,梁实为中国介绍社会主义思潮的第一人。他有关社会主义的言说,间杂于其政论、书序、游记、演讲、书信等诸文体,晚近学术界多从社会主义思潮早期传播史的视角予以观照,其不足突出地体现在对于梁启超后期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后的相关言论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初,法西斯主义传入中国,并在30年代逐渐形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中国共产党人自其传入之初即对其进行了深入、持久的批判.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法西斯主义的批判侧重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和镇压工人运动,以及实行特务统治等法西斯主义的行为,并不局限于是否宣扬法西斯主义,是否受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社会系统的多元与开放性既存在于结构渐变的过程中,也产生于结构质变的转折中,因而对其研究不仅是静态考察,也应动态把握。鉴于学界更重视社会系统的静态研究,本文着重分析社会系统质变过程中结构的多元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开放性。一、满族奴隶社会的多元结构及其开放性1.多元结构。满族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跳跃发展,根源于社会结构的多元性。经济上,女真、满族早期以渔猎为主,是采集、渔猎、游牧、农业和商业并存的多元经济,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八旗土地制度。八旗土地的所有权属于政府,平均分配,个人只有使用权。同时,健全以八旗制度为主的商业管理制度,促进商业发展。女真人封建生产方式的  相似文献   

12.
陆小星 《学习月刊》2012,(16):90-91
立宪派代表人物严复和维新派领袖梁启超都经历过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文化的大转型时代。面对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1]二人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地投身于相应的理论与实践,并形成了各自的教育思想。本文拟选取两人教育思想中的四处异同点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求从一个侧面较为直观地揭示出两人教育思想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3.
辛岩 《党史文汇》2007,(6):15-16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原则,明确而坚决地同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一开始就具有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4.
作为近代中国著名政治活动家和启蒙思想家,陈独秀非常重视新闻媒体的巨大威力。从江南乡试接触《时务报》受启蒙,到反袁复辟创办《新青年》倡革新,再到国家危难之时创办《热潮》讲抗日,他创办过多种报刊。新闻实践长期伴随他的政治活动,并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新闻经验,具有精湛的新闻工作艺术。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民主主义文化论的形成,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密切联系实际,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同时,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对当时西化派进行文化批判的产物。这种文化批判主要体现在:在文化特征的认识上,批判了西化派过分强调文化时代性、世界性而轻视文化民族性的观点,注重三者的统一;在文化演进依据的分析上,批判了西化派文化决定论的进化史观,主张承认文化反作用的唯物史观;在中西文化差异性的比较上,批判了西化派过分注重发展差异性的比较,坚持发展差异性和性质差异性相统一的衡量标准;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批判了西化派文化整体观下的全盘西化论,强调可析分下的中国化"扬弃";在中国文化现代化方向的构想上,批判西化派的西方文化现代化论,倡导以新民主主义文化为发展中介的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方向。从思想史的维度梳理和考察这一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如何对西化派开展文化批判并从中获取一些启示,对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坚持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的《十批判书》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但对其评论一直众说纷纭。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自己认为,其在材料上全面爬梳与悉心整理,在基本观点上持“以人民为本位”,在研究方法上“向社会还原”与“判定价值”。这正是《十批判书》的特色,也是对先秦思想史研究的新意所在,但其材料与方法和指导思想则影响到研究结论的价值取向,成为容易出现争议的要素。  相似文献   

17.
白宇 《新长征》2006,(12):64-64
“以人为本”这一概念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提法,在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齐国思想家管仲。他提出:“夫霸王之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这里讲的是治国之术,只有把人治理好了,才能达到称王称霸的目的。儒家也有“人最为天下贵”的说法,后来演化为民本思想。在西方,古希腊哲学提出“认识你自己”.近代启蒙思想家把人的理性高扬到了顶点。可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对“人”的问题都是十分重视的。  相似文献   

18.
经盛鸿 《党史博览》2012,(12):10-15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和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在这样一个重要年份,却传出日本一些政客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消息。例如,在2月20日,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与到访的南京市政府官员举行会谈,在提及南京大屠杀时,竟说:的确存在一般性战斗行为,但我认为南京(大屠杀)事件并未发生过。河村隆之的话,严重歪曲和抹杀了日本侵华和南京大屠杀真实的历史,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影响了中日间的健康、稳定合作,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南京市政府深感震惊,宣布暂停与名古屋市政府间的官方交往。  相似文献   

19.
熊雄 《学习月刊》2014,(2):19-21
孝文化作为“元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孝文化受到了各方面的猛烈冲击.但不能否认.其影响并没有因此而退出历史舞台。时至今日,对孝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已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本文试图探讨孔子对夏商周孝文化的批判和继承.为当代孝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孟超创作昆曲《李慧娘》昆曲《李慧娘》是作家盂超根据明代周朝俊所著《红梅记》中有关李慧娘的情节创作的。孟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影响的作家。他从20世纪20年代起.即开始活跃于中国文坛。曾与蒋光慈、阿英等人一起创建文学团体“太阳社”.后来“左联”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