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贵州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蜡染是贵州少数民族群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它是流行于贵州少数民族群众中的一种古老的传统防染印花工艺,是贵州少数民族群众聪明才智、富于创造的体现。具体地说,蜡染是蜡画和染色的简称,古称“蜡缬”,与“纹缬”、“夹缬”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三大印花工艺。据乾隆《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面染之,即去蜡,则花纹如绘。”蜡染的基本原理是“蜡防染色”,即通过以蜡遮盖的手法,使布料不易上色,产生空白而形成花纹。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工艺,蜡染在贵州少数民族群众中也较为流行。贵州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2.
脱蜡是将锅中的水先烧开之后,才把染好的蜡布放入锅中。边煮边用筷子在锅中搅动蜡布,这样便于布上的蜡尽快脱落。蜡布在开水中煮十几分钟之后,待布上的蜡完全溶化,将布取出放进清水中漂洗干净,晾干后即得到蓝底白花的蜡染制品。在制作蜡染的过程中,凡是用蜡描绘的地方,因为蜡的保护,没有被染上蓝靛色,没有用蜡描绘的地方就被染上蓝靛色。并且,蜡布在浸染的过程中,作为防染剂的蜡发生裂纹现象,蜡布经在沸水中煮过脱蜡后,蜡染布就呈现一种人工无法描纹的冰纹,冰纹看起来非常自然,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蜡染的第三道工序——脱蜡@阿土…  相似文献   

3.
游珍海  张丽萍 《传承》2010,(3):156-157
安顺被誉为"蜡染之乡",由于传统的熏染,安顺苗族妇女从小就耳濡目染,向长辈学习画蜡染色的技艺,其蜡染织品既有较高的物质文化价值,又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精神文化底蕴,同时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苗族人民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4.
祖国大陆现存最古老的一幅山水画作品,相传是隋代画家展子虔(约公元550-604年)的《游春图》,目前藏于故宫博物院。此画为绢本,青绿设色,高43厘米,宽80.5厘米,画上有宋徽宗(公元1101 -1125年)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  相似文献   

5.
【市民咨询】10年前,我经过物业的同意,在自家一楼窗户外空地种了一棵小香椿树。现在经过10年的成长,香椿树越来越大,直径大约有12厘米。由于影响了房间采光,想把树给砍掉。但是,物业称树虽然是我种的,但是砍树需要办理相关的手续,否则将要受到处罚。我想不明白,砍自己种的树还要办  相似文献   

6.
早在三千多年前,白族已经掌握纺织技术,并以“知染采文绣”,衣饰花纹之风而盛行。云南大理白族刺绣挎包为白族妇女外出赶集、节庆、赶庙会、串亲访友和白族姑娘新婚时必备的装饰品和陪嫁物。白族刺绣挎包的制作一般以手工刺绣、剪样、挑缝、滚边、贴绣等工艺为主。其做工精巧,色彩丰富,纹形多样,造型各异,灿艳夺目。挎包的包长以32厘米、宽26厘米,背带长80厘米、宽5.5厘米左右为宜。挎包形状坚挺四方,包面以白布做底,为白族妇女用不同形状的彩绣花块、花形、人物造型等图案拼绣缝合成色彩绚丽,春意盎然的全家福。画面造…  相似文献   

7.
在美丽的苗寨,蜡染刺绣是一门延续了千年的民族技艺。千百年来,苗族姑娘们从七八岁就开始跟随母亲学习蜡染,十五六岁时就已练就一手娴熟的技艺。在她们的手中,一块块青底白花、靛蓝染色的蜡染花布绣着苗族独有的图腾,展现着苗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也寄托着苗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出生在贵州省织金县官寨乡大寨村小妥倮苗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蔡群,跟所有苗家女孩一样,从小就学得了一身蜡染技艺,用  相似文献   

8.
竹脚铃     
竹脚铃是流传于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尼支系中的一种比较原始的民族乐器。有一大一小两对,大的长约45厘米,宽约19厘米,厚1厘米,是用一节粗壮的金竹剖开分半,竹面呈拱形,在竹面上凿许多小孔,再用线绳拴上小竹片。小的长约27厘米,宽约19厘米,厚约1厘米,是用一节松木凿空成拱形,表面凿6孔,分别用三根线绳串上小竹节,固定在松木表面上。跳舞时把竹脚铃绑在小腿肚上,随着音乐的节奏,竹片、竹节与竹面碰撞发出清脆、响亮、悦耳的声音,形成一种合奏式的响声,富有欢快的节奏感。是爱尼人喜爱的乐器之一。竹脚铃@董菊英$云南民族博物馆…  相似文献   

9.
<正>三、儿童食品多数食品都是以甜和有趣来吸引儿童购买。1.栗子糕。用米粉和栗子粉,蒸成软糕状。卖时用木模扣成小圆柱形,每次扣二十颗,糕上也可加豆沙、红果馅。后因扣模费事,就用刀铲在纸上加糖馅售卖。2.豌豆糕。售卖者肩挑单个圆桶,上盖白布,以豌豆粉和白面粉为原料蒸熟,另备木模,上刻有不同花纹,有大、小两种。先在花纹上撒白  相似文献   

10.
在扁担山一带和城关、安西及六枝特区、普定县、美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大桥等地,少女穿滚边短衣,系绸缎腰带,头戴织锦头帕,以粗发辫盘扎头巾,额上为织锦图案和数圈发辫,着绣花鞋。青年女性穿蜡染百褶裙,斜襟短衣,绣花盘肩,用各种花线沿衣肩上绣成两排小正方形的半圆形图案,领圈两边抛花织锦,颜色醒目。衣袖中间为织锦,上下两段是蜡染。衣服下摆为一寸左右的织锦镶边。胸前戴绣花或织锦长围腰,系浅色绸缎腰带。头戴织锦头巾,耳边垂着一束各色丝线做成的耍  相似文献   

11.
纳西族披肩     
纳西族羊皮披肩,又称“七星披肩”。纳西语称“鱼轭”,意为羊皮,是纳西族妇女传统的民族服饰。披肩由上好纯黑羊皮经鞣制等工序,以羊皮毛朝内,外留部分白皮,羊皮上端处缝有6厘米宽的黑粗呢配饰作边。羊皮披背的顶部上方左右两侧以缝两条长2米、宽3厘米左右的白布桃花图纹的系带,带头呈尖梭形,飘带尾端以黑线挑绣有古朴淡雅的单色挑花图案,上绣有人、蛙、植物等纹样。在披肩中部,羊皮上端缀缝7颗直径约9厘米的绣有日月图案的圆形丝绣七彩布垫圆盘,一字形排列;每个圆盘中央分别牵引缀一绺两条柔韧的麂皮细绳,这十四根皮绳称…  相似文献   

12.
“那史”是彝族传统文化中原始的有代表性的绘画艺术遗产.彝人在请布摩(祭司)择定吉日为死者超度亡灵时,要请画工画神案(也称翁帐),这种神案彝语称之为“那史”,语义为盖住眼睛,有些地方称为“吐曲”,语义为遮住面容.画好之后请妇女织十余丈麻布做成布壳,粘贴画像,富裕之家多直接画在锦缎或白布上.其内容有日月星辰,飞禽走兽,花草树木,龙蛇鱼虫、神灵人物等.其名如《母猪拖耙子》、《白龙长鸟头》、《蚯蚓爬大象》、《老鼠舔犁头》、《实子骑雄鹤》、《撮泰扛耙子》、《青蛇长人脸》、《黑人长猪毛》、《蝴蝶拖金索》、《细蛇攀花》等奇形怪象.绘画工具一般为毛笔或竹笔,风格古朴、苍劲,具有透人心脾的艺术魁力;“那史”形采用平面造形,既没有前后层次的空间关系,也没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整个画面由许多彼此独立的图形构成,一般多为描摹基本形象的简笔画.《大定县志》卷13引《黔南职方纪略》记彝族葬俗  相似文献   

13.
正云南的民族民间造型艺术瓢画,又被称为"兽瓢"或"虎头瓢",西南一带叫"避邪瓢"或"鬼脸"。它是在木瓢背面作画,通常画一头张着大口的怪兽,怒目愣睁,龇牙咧嘴,仿佛要把一切都吞下,"吞口"因此而来。瓢是一种用途广泛、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最早的瓢不是用木头制作的,是用葫芦制成的。人们将葫芦从中间一剖为二即成可以舀水的瓢。后来,逐渐发展为用木头制作。因木头更结实耐用,而且可以制出更长的柄,人握柄打水可以不湿手,使用更为方便。瓢作为吞口瓢画的独  相似文献   

14.
犹太人的聪明才智为世人所公认,以至于不少人认为,在以色列生活需要有很高的智商,甚至得耍点小聪明。其实,生活在这个以犹太人为主的国家里,只需要根据别人给出的各种提示,按部就班,生活便会很方便。我在以色列住过一段时日,对此深有体会。 清晨,推开家门,便可看见对面人家在房门上张贴的画有一只狗头剪影的绿色卡纸,上面写着:这里养有凶猛动物。这是提醒各位街坊靠近时要注意,以免被狗的嚎声吓着。 走出房门乘坐电梯,只需要按一下所需到的楼层便可。  相似文献   

15.
蜡染是贵州布依族民间工艺品中的奇葩,它早已跨出云贵高原,为世人所瞩目。如今又堂堂正正地冲出了亚洲,走向世界了。古朴、典雅、实用、美观的布依族蜡染是如何起源的?这是多年来萦绕我脑中的一个问题。现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不知当否?供参考。 我认为布依族蜡染起源于古代的文身,是古代骆越族文身习俗延续、外化的产物。因而蜡染也就成了服饰的源头之一。那么依据呢?  相似文献   

16.
在最近一次全國剪刀評比會上,人們作了這樣一個有趣的試驗,把四十層白布疊在一起,用各種剪刀試剪,其他剪刀不是剪不下來,便是剪架鬆垮,甚至崩刃;唯獨‘張小泉’剪刀,張開利嘴,咔嚓一聲,整齊利落,一次鉸斷,連剪數次,次次成功,檢查刃口,鋒利如故。去年八月,香港廣播電視公司前往杭州張小泉剪刀廠,攝取了用一號民用剪剪斷七十層白布,再剪單層薄綢,既不缺口,又不帶絲的精彩鏡頭。我國杭州生產的‘張小泉’剪刀,它以镶鋼均  相似文献   

17.
正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全部力量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我们要落实好指示精神,就必须主动担责、积极作为,做实"凝心聚力"这篇大文章。凝心聚力需要有守好"圆心"的政治定力。画好同心圆,首先要守好"圆心"。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是建立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8.
猴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九。猴子灵敏顽皮,聪明可爱,所以人们也常常把属猴的人称作聪明人,把属猴视作吉祥。因为‘猴’字与中国古代封侯拜相Wer字同音,被认为有为官的兆头。如送朋友一幅猴骑在马背上的画,或一只猴骑在另一只猴背上的画,都象征吉祥,寓意为马上封侯或辈辈封侯。这只玩具猴出自中国河南省浚县民间艺人之手。它用泥塑成,明于后彩绘,艺人采用写意和色彩强烈对比的手法,使泥猴倍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十二生肖之九《猴》(民间泥玩具)  相似文献   

19.
碓是什么?—久居城市的人会问。——很久很久以前,城市人若买到成块的锅底盐时,必会从厨房一角拿出一个用青石打凿的小石臼来,用同样以青石凿成的小石杵来把锅底盐舂碎舂细,当然,这小石臼也不只是用来舂盐,也用来舂蒜泥、舂花椒、八角等等;中药房里用来舂药的药臼,虽然形状近似,却不是石的而是黄铜的了……碓,从主体外形看,就近似放大了的家用石臼和药房里的铜药臼。这种曾在西南边疆各民族中有着悠久历史的加工工具,几十年来,随着电力的发展,已逐渐消失。但是,在山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寨,无论脚碓、手碓、水碓,不仅现在还能看到,而且…  相似文献   

20.
肉末烧饼     
肉末烧饼是北京仿膳饭庄的最著名的风味小吃。原料:发面500克,白糖50克,芝麻25克,香油50克。做法:1.将发面对好碱,加入白糖揉匀,揪成15个剂,用手掌将面剂压成圆片。另揪一个小面球蘸上一点香油,放在圆片中心,把小面球包起来,揪去捏拢后收口外的面头,再用手把圆球按成直径约四五厘米的扁圆饼。按此方法做出15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