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我国“政治体制”概念的出现和“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提出与发展过程作为一个完整概念的“政治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是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经济、政治改革的实践逐步出现在党的文献上的。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同年12月22日通过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要“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党代企的现象。” 1979年9月29日叶剑英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与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对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了阐述。这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的开始,政治体制改革的整体设计,政治体制改革的新思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党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入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在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下不断向前推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的党的多次重要会议见证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发展和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多次重要会议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部署的回顾,再现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政治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启动和支持了中国30多年来的经济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政治体制的效率优势已经得到了历史的证明,并且成为我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推进和深化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应该通过体制创新发挥效率优势,做到扬长避短。吉林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郎毅怀的文章《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应扬长避短》综述我国政治体制的优势,认为应从抑制和消除腐败、削弱和克服特权等方面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5.
改革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从一开始,就是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所要求的,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动力所在。本文拟以十二大以来党的重要会议报告为视点,分析中国共产党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一社会的现实与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我国现行的体制结构已不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它已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向世界的严重障碍,只有改革,才是中国未来的唯一出路;只有改革,才能使中国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新的希望之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迫切要求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套,党的十三大决定则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20年。20年来,政治体制改革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研究总结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从开始到今天经过了一个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 一是酝酿阶段,从1975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75年邓小平第二次复出,主持中央常务工作,提出了“全面整顿”的问题。1978年秋,邓小平指出:实现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使之适应  相似文献   

8.
今年十月二十日举行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并根据农村改革和若干城市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有计划有  相似文献   

9.
刘新圣 《世纪桥》2012,(21):71-72
越南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1986年以后越南开始推动"革新开放"战略。开始时改革的重点放在经济体制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日渐突出,政治体制改革成为历次党的代表大会讨论的重要议题。越南二十余年来的革新开放事业,在改革以往的不适合市场经济的政治体制上取得了不少突破和进展。本文考察了越共六大以来越南共产党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认识的发展历程,总结了越南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也展开了新的篇章。回顾这20年的历史,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深远意义。一、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立论基础依托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变化,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党的八大提出了扩大人民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方针,对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了有益的探索,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良好开端。然而,从1957年反右派斗争开始的不断扩大的阶级斗争,扭转了八大确定的党和国家工作中心…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领导体制的改革,从党委“一元化”领导到以“党政分开”为重点内容的转变,使得党的领导体制得到改善,党的领导地位更加巩固。这是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就此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2.
重庆综合改革试点是1983年3月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和主持下开始进行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同时,重庆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改革最早、改革领域最为广泛,并且坚持最好的城市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更新了人们的观念,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地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世人公认的伟大成就。 1.形成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改革格局。我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然后转移到城市。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新阶段。随后,我国开始进行了科学技术、教育体制的改革。1987年10月,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全面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内容和实施方案,从而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了议事日程上。随着改革的发展和深入,改革从经济领域扩展到了政治、科技教育及其它社会生活领域。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是九十年代深化改革的理论准备和思想动员,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宣言书;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系列创新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布署,把改革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目前,我国的改革重点已从农村转移  相似文献   

14.
仇小敏 《唯实》2008,(10):57-60
政治体制改革是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从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因、主要内容和价值目标等来看,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使具体政治制度完善、健全、民主、规范与科学,即达到政治文明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里程,我国的干部体制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为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之际,认真总结干部体制改革的经验与不足.对于今后进一步深化干部体制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提出并逐渐推进阶段(1978年底~1989年6月) 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  相似文献   

1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与时俱进,取得了巨大成果,反映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与成就。探究党的决策体制民主化、科学化的发展历程,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李默海 《求实》2004,2(8):4-6
严格说来 ,中国真正的现代国家之建设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开始的。在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指导下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效保障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提升了党和国家权威合法性的程度 ,促进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这些都是现代国家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贡献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提并论。他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起,即已开始谈论和率先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后经深思熟虑,系统形成改革的总体思路,并把政治体制改革推上党和国家的紧要日程。  相似文献   

20.
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必须进行的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目标、任务和指导原则,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观点,为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根本依据。一、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各届全国代表大会都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作为坚定不移的重要目标。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同样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目标提到全党面前,指出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