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卑微的父爱     
黄健 《党课》2008,(5):104-104
父亲长得清瘦矮小,大字不识几个,人又老实木讷,甚至有些迂腐。他一辈子就喜欢鼓捣村里分给他的那块地,精心伺候着这几亩薄田。而母亲年轻的时候,高挑清秀、端庄美丽。母亲怎么会嫁给极不般配的父亲,这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一直是个谜。长大以后我才知道,母亲的祖上是富农,出身不好,只得嫁给了当时一贫如洗的父亲。于是,我很为母亲愤愤不平,对父亲也多了一丝怨恨,甚至不愿意和他多说话。父亲偶尔和我搭话,我也吝于回报一个笑容。  相似文献   

2.
正我1951年出生于立陶宛。我的母亲是纯血统的立陶宛人,父亲是俄罗斯人。1956年,我们全家搬到了乌克兰的扎波罗热市。父亲在"扎波罗热钢厂"成为一名普通的装卸工,母亲则是一名裁缝,一生都在给人做衣服。我记得,我们一直生活艰难,购买生活  相似文献   

3.
《新长征》2013,(5):14-16
<正>我出生在河南省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我6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了,母亲一个人带着我们8个孩子艰难度日,用穷困潦倒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大家都知道,河南人多地少,我家又缺少劳动力,只记得母亲领着我和妹妹到处去要饭,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感受最多的是贫穷和困苦。可以说,我的童年是不幸的,我的幼小心灵是伤痛的。但  相似文献   

4.
我出生在津南区葛沽镇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是个土生土长的村娃子。小时候听母亲说:母亲嫁给父亲是因为父亲有力气、会开车,在生产队是劳动能手。母亲说,“你爸不仅比别人多挣几个工,就是看他会开车,以后日子也穷不了。”就是因为这个,母亲嫁给了“没车没房”的父亲,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之后有了我。2002年我考上了天津财经大学。当时,我成了村里的骄傲,很多亲戚朋友都来我家祝贺,父亲、母亲更是为我高兴,送我上学的头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还捞了喜面庆祝了一番。  相似文献   

5.
念母亲     
母亲突然患病,抢救无效,与世长辞。她在胶东一个县城的农村,踏实地走完了83个春秋,却把我沉浸在了无尽的思念中。母亲个儿不高,身板硬朗,勤劳简朴,脸上常常挂着慈祥的笑容。父亲上世纪40年代参加了人民军队,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才回到家乡。在父亲南征北战的10年间,家中年迈体弱的祖母和年幼的哥哥、姐姐全靠母亲一个人照料着。她理家务,下农田,风里来雨里去,辛  相似文献   

6.
“我五岁时,父亲被日本人毒死了。对父亲我没有什么记忆,是听母亲生前断断续续地讲给我们子女听,父亲可能是党员,在大连、沈阳搞过地工,曾上过黄埔军校。伪满时期,宪兵曾来到我家搜查,说我父亲是反满抗日赤色分子……”。这段话是一个女儿对一位早逝的革命父亲的模糊记忆。是什么让一个女儿对父亲的了解那么的模糊,又是什么让我们对一位优秀的地下党员的事迹知之甚少?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和对历史的探究精神,遵照党史为现实服务、存史资政育人的宗旨,经过大量的调查、走访、核实,终于拨开覆盖在这位革命者身上的“迷雾”,还历史本来的面目。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心     
关于母亲的一个情节,一直想写,只是提笔便是沉重。我们家有4个孩子,父亲长年在外,工资也少得可怜,家里家外的一切,全靠了母亲一人操劳,毕竟是六口之家,生活的窘迫也就可想而知。乡下没有幼儿园,逢了母亲要下田做事,我和弟弟妹妹们就被锁在院子里。那年夏天,被锁在家里的我领着弟弟妹妹闯了祸,院子里的蚂蚁老是爬到草席子上,很是让人烦,我想起窗台上有一大块像冰一样的农药,母亲经常拿着镰刀砍一些洒到菜园的地  相似文献   

8.
正我的母亲是个农民,和中国千千万万个农民一样平凡而又朴实。母亲是个憨厚待人的人,母亲勤劳,家里家外她无所不通,无论是那般活计母亲都干得漂漂亮亮。我们小的时候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带着我和弟弟在田地里挥舞着锄头营务庄稼,把田间地畔收拾得干干净净,休息时给我们讲故事。那时候大山深处母亲是我的依靠,我的母亲犹如矗立的巍巍大山给我们安全与依靠。家里种着苹果,母亲在天还麻麻亮时背上一背篓苹果,去集市上卖。不管怎样母亲都会把苹果换成实用的东西,那时候我们盼望着  相似文献   

9.
今年的9月2日,是父母结婚25周年的纪念日。25年,三分之一的人生,四分之一个世纪,说真的,我为这样一段漫长岁月而感动。电话里,母亲说那天父亲带她去了家饭店花百余块钱吃了顿饭,算是一个小小的庆祝。当她说花了一百多块钱的时候,我明显听出她语气里的一丝不舍得。25年来,我的母亲就这样用她的善良、勤劳和节俭经营着我们的家。父亲跟母亲其实一直都是同学,从小学到知青点,他们几乎总是在一起的。所以多年后常常有人问起他们的恋爱经历,两个人又总是异口同声地否认:绝对不  相似文献   

10.
正父亲接着说:"他们欠我们的账我记不清楚了,还不还由他们。反正我们欠别人的账一定要还。人死账不能死啊……"父亲因积劳成疾,在母亲去世一年半后离我们而去了。弹指一挥间,父亲离开我们已32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父亲是一位勤劳朴实、待人忠厚、心胸博大、令我非常敬重的普通农民。母亲因病去世后,父亲既当爹又当妈,既要忙农活,又要筹划盖新房,还日夜为尚未成年的5个孩子的吃穿住行考虑。父亲非常爱我们,同时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在12岁我小学毕业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初中统  相似文献   

11.
1938年,我们9人从泰国出发,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苦难的祖国,5人去了新四军,我与另外3人则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我们是受泰国侨党派遣回到祖国参加八路军、参加抗日战争的归侨。 1 我于1920年9月出生在泰国曼谷一个首饰商人家里。母亲是泰国人,父亲是广东华侨,共有三个  相似文献   

12.
《党建》2017,(5)
<正>我的父亲曾是皖南一个偏僻贫瘠小乡的干部,母亲没读过几年书,是一个普通的农家主妇。我们一家五口居住在半山腰的村子里,屋子是祖屋,家里还有几亩薄田。父亲忙完了公事就下田劳作,母亲忙完了家里就去林场做工。父母的劳碌和艰辛与左邻右舍的老乡几乎并无二致。幼年时,我就早早感知了一个事实,我们家是多么贫寒。父亲微薄的  相似文献   

13.
李可 《党建文汇》2002,(14):6-6
1943年9月,我出生在黄花塘新四军军部医院。父亲匆匆赶到医院看望母亲,安慰了母亲几句,就匆匆而去,这可引起了奥地利医生罗生特的不满,他生气地说:“一个丈夫,一个父亲,怎么可以这样没有责任感。”  相似文献   

14.
十几年前的一个寻常夏天,我枕戈待旦地准备参加这一年的高考。在那样一个年代里,高考直接决定着一个青年一生的命运。而我的情况更特殊,3岁时失去了父亲,是母亲含辛茹苦地把我带大。苦难中的母亲,眼巴巴地盼着我能高考得中。我也想,如果能在这一年如愿以偿,正是对母亲最好的报答,能减轻母亲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压力。  相似文献   

15.
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的云烟,历久弥新。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的风雨,更臻醇厚。自从我的父亲沙飞和母亲王辉1933年结婚以后,就有了我们这个家庭。父亲母亲曾经幸福地生活了几年,他们有一对可爱的儿女,是一个有文化、有情趣的温馨的小康之家。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碎了这个温暖幸福的家庭。从  相似文献   

16.
父爱     
<正>母亲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是温柔的、善良的。她给子女的爱更是伟大的、神圣的。然而,我觉得父亲的爱也是伟大的。在我小时候,父亲就非常疼爱我。上学时,父亲告诉我:"咱们家几辈人没有一个识字的,没文化干什么都不行,出门办点事更难,你一定要好好读书,  相似文献   

17.
孙道荣 《新湘评论》2010,(16):52-52
在我们每个家庭的饭桌上,或许都有这样一个人:当厨房里的水烧开了,当菜凉了需要再热一下,当电话铃声响起,当谁需要餐具或调料……总是最及时地站起身来。这个人,如果不是我们的母亲,就一定是我们的父亲。  相似文献   

18.
母亲邵华     
低调做人 母亲是在“文革”期间参加工作的。那个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母亲的心情十分沉郁,再加上那时我父亲身体不好,我又年幼,还有我外婆也需要母亲的照顾,有时候我姨妈和姨妈的孩子也经常会到我们家里来,所以我们这个家就全靠母亲一个人支撑,里里外外,种种事情,母亲都要顾到、想到。那时候母亲每个月工资有限,她月月精打细算,以维持这个家的正常运转。但即便这样,母亲从来没有因为家庭的原因而在工作上有所松懈,而是更加认真细致,面面俱到。  相似文献   

19.
正家有兄弟姐妹四人,我排行老三。父亲是汽车连的一名驾驶员,直到1982年退休,身为一级驾驶员的父亲月工资也只有130多元。母亲是家属,多年在汽车连"五七"排只是阶段性的有工作,收入甚少。"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辈子穷",是母亲常说的口头禅。童年记忆中,我们一家六口的吃穿及子女的教育,母亲总是安排得井井有条,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最令我难忘的,是那台带给我们无数美好回忆的"红灯"牌收音机。在小弟未出生前,每月父亲发工资,母亲只留下30元用于我和姐姐、哥哥娘儿四个的生活费。由于父亲常  相似文献   

20.
正人人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在我的记忆深处,我始终珍藏着父亲织的那件毛背心,我想对父亲说,你是我一生的小棉袄,一直温暖、陪伴着我……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初冬的夜已经很深了,父亲房间昏暗的灯却始终亮着,我知道,那是父亲在为我们赶织冬天要穿的毛背心、毛袜,他怕我们冷……家中母亲生性马虎,这也就造就了父亲的"心灵手巧"。父亲这一生为了我们学会了很多。织毛衣、毛袜、踩缝纫机,这是那个时代大多男性同志都不会的。那个年代,家中只有父亲一人挣钱,家里经济状况总是捉襟见肘。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