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政府作出中央财政部代理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这一决议来刺激地方经济发展,开放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时机日益成熟。本文从金融危机、准市政债券、中央债务依存度及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这四方面作为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背景入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了我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产生的拉动经济增长、完善地方财政职能、完备我国资本市场的经济效果及可能面临的经济、社会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瑞娟 《工会论坛》2010,16(4):94-95
目前全世界已有多个国家实行地方政府债券模式,其中美国和日本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最大,发行模式也最具代表性。本文则重点从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角度,借鉴美国市场的经验,探讨地方政府债券利率的影响因素;并介绍2008年以来爆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对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影响,以期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二级市场走;筝.的分析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造成严重困难.我国的出口不断下滑,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扩大内需是我国必须的选择,而扩大内需的根本办法在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但短期内不可能实现,因此,政府加大投资成为挽救经济衰退的唯一办法.由于地方财政早已出现过万亿的赤字,已自身难保,何以出手投资救经济?在这种情况下,沉寂一时的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呼声又四起.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通行的做法,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条件.在目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将为金融危机的化解起到关键作用.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时机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4.
地方公债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南萌 《理论前沿》2003,(24):36-37
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存在着大量不规范的举债行为,使得地方财政运行潜伏着严重的债务风险。本文从地方公债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辨证关系出发,指出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公债,是规范地方政府发债融资,防范债务风险的有效途径。当然,要发挥地方公债的积极作用,需要对债务的监管体制、发债主体、债券种类、发行时间、债券利率等进行合理的设计。  相似文献   

5.
我国法律目前尚且没有公开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但实践中已经允许部分地方政府进行试点。从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债发行的情况来看,缺乏必要和完备的法律监督机制,立法的滞后性非常明显。通过对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三国的地方政府债发行情况及其监督机制进行比较,本文提出了修改立法、建立健全信息披露机制,完善法律监督机制等建议,通过构建有序的政府债券发行与监督机制采有效规制地方政府的发债行为。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危机风险是地方财政风险的集中体现.这些债务已经对地方政府财政的正常运转产生重大冲击.要遏制这些债务的滋长,地方政府要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建立地方政府信息系统,从需求和供给两种途径控制地方债务风险,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地方政府自信评估制度,建立私人债券保险制度,设立偿债准备金制度.通过以上制度以实现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和结构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今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积极扩大内需、保持GDP8%的增长率,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这标志着冻结16年的地方政府债券破冰启动。从发行交易现状来看,务必加强地方债券的制度设计、监管体系、市场环境的建设,完善我国的现行分税制。  相似文献   

8.
从地方政府的负债恶化和预算法修改的呼声入手,评析地方政府的各种对策,在财政联邦制的框架内,以地方政府的举债权和规范市政收益债券为切入点,分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权力的合理和制度性划分,方法寻求到一个契合中国目前国情的财政分权模式。  相似文献   

9.
债务融资权是在规范的分税制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所应有的财权之一。当前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有其客观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但是,我国法律至今禁止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为了满足必要的公共支出需要,近年来各地政府以各种名目“变通”举债,产生了诸多问题和蕴涵了诸多风险,这有其体制性、制度性的根源。为此,应当建立健全规范的地方债务融资体制,规范地方融资,化解风险。  相似文献   

10.
各国地方政府债务受本国政治架构、经济模式、财政体制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而展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文章从风险主体、地方政府行为特征、财政破产、债券持有者主体、金融约束、信用评级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异质性特征,并结合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债务新理论,为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