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以往相比,新一轮院士增选给人的直接感觉是当选难度提高了根据“两院”院士章程的规定,今年是院士增选年。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增选,已于2007年1月1日和1月18日分别启动,外籍院士的选举亦同步进行。中国科学院现有院士691名,工程院现有院士698名,今年增选的总名额分别为60名或不超过60名,选举结果将在今年12月公布。近年来,关于院士队伍质量、“院士崇拜”、院士被异化甚至院士制度科学性的话题,一直备受关注,引起广泛争议。  相似文献   

2.
《瞭望》2006,(21)
近年来院士成了社会各界争相追捧的目标, “院士崇拜”现象愈演愈烈;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院士制度的议论和质疑一再升温  相似文献   

3.
屠雨迅 《民主》2006,(2):43-43
我国自实行两院院士制度以来,经过历年增选,已形成一支1000多人的院士队伍(中科院688人,工程院691人)。人们普遍认为,两院院士是我国的科技精英,这当然不错。但是,我国的科技精英并不仅仅存在于自  相似文献   

4.
付飞 《瞭望》2006,(22)
贵刊的《争议院士制度》一文写得很好,将当前院士制度中所出现的问题都写了出来, 十分详尽和到位,看后让人感触很多。的确,我们每个人应当对院士制度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院士们来说,院士这一称号不仅仅是对他们在过去一定阶段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最高肯定,更应当是一种鼓励和鞭策。国家赋予他们的也不只是优待和权力,而更是一种责任;对于普通人来说,对院士的确  相似文献   

5.
《党政论坛》2013,(14):8-9
自创立以来,中国的院士制度走过了60多年。 上世纪80年代,确定了在京的中科院院士享受副部长级医疗待遇。  相似文献   

6.
俞铮 《瞭望》2002,(23)
新世纪我国科技界最高学术团体的第一次盛会——中国科学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六次院士大会5月28日至6月1日在北京隆重召开。科技界最优秀的老、中、青学术精英再次聚会,探讨如何更好地用科学技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更好为中央的战略决策做好咨询。  相似文献   

7.
孙滔 《党政论坛》2009,(24):32-33
2009年5月20日,中科院学部公布了2009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数学物理学部52人,化学部42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63人.地学部53人,信息技术科学部39人,技术科学部47人。而最终会从这6个学部共计296人的名单中选出不超过60位院士。  相似文献   

8.
美国国家科学院是美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参谋部,于1863年根据美国国会提案而设立.其院士为美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到目前为止,美国国家科学院已有1812名院士,其中华人院士25人.在所有院士中,150多人获得了诺贝尔奖金.在25位华人院士中,有老一辈的著名科学家,也有中青年后起之秀.美国华人中的4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和李远哲都是美国国家科学  相似文献   

9.
正《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8日刊登思南的文章指出,院士应少与利益挂钩。据悉,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除了可以拥有一个蓝色标识的停车位外,别无其他。校方的解释是:诺贝尔奖是荣誉,不需要用利益或特权来显示,提供专属停车位就是对荣誉致敬。象征性的荣誉称号撇开了物质利益和学术特权,既保持了院士称号的  相似文献   

10.
请勿骚扰院士广东田东江日前读到一则消息,得知当令“会海”已把两院院士弄得不胜其烦。一些单位不管事情大小、关系密疏,搞个什么名目的会都要请几个院士参加以显示“档次”。院士们不是不能开会,而是不该开无谓的会。他们都不算年轻了,有限的精力理应用在刀刃上,用...  相似文献   

11.
两院院士的关注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科技发展的进程中,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始终是一个致命弱点,这也是本次两院院士大会院士们最为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院士谈突破人才培养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抬轿子、铺路子”,同样是院士的责任和任务在不久前结束的“两院”院士大会上, 胡锦涛总书记希望院士们能承担起培养和提携人才特别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重任。如何建设好学术梯队,为年轻人奋勇创新提供舞台,为年轻人加快成才铺路搭桥, 成为院士们热切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3.
日前召开的江苏省技术创新大会主席台上,除了5位省领导是“老面孔”外,一溜儿坐着一个又一个的“新面孔”——他们是应邀出席大会的该省在宁的32位两院院士。 “院士是我们的‘家珍’,不但要请他们参加大会,而且还要请他们上主席台,其他省领导可以坐到台下。”江苏省委书记回良玉同志的一席话,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技术创新;无论是东部发展,还是西部开发,一切的一切、关键的关键靠的都是人才。通过制订实施各种政策让院士、让科学家们在经济上先富起来,这无疑是必需的。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让两院院士、…  相似文献   

14.
胡云贝 《民主》2014,(12):47-49
<正>2014年10月17日,是我永远不能忘却的一天,这一天,我是那么意外地收到民进中央组织部寄来的邮政快件,而正是这快件传来令我惊愕的噩耗:蔡睿贤院士于10月4日病故,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当晚,我翻来覆去难以入眠,一位我敬爱的民进中央老领导、一位我仰慕的老科学院院士、一位我敬仰的培育英才的导师、一位我敬佩的杰出校友,就在他曾就读的广东省实验中学即将迎来90周年大  相似文献   

15.
《瞭望》1998,(22)
共商科教兴国大计同迎千年世纪曙光———写在“两院”院士大分召开之际●本刊记者6月1日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照理是两年一次的“例会”。自1990年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今后每两年增选一次院士以来,包括此次在内的四次院士大会(...  相似文献   

16.
在与现代观念接轨中﹃创新﹄﹃两院﹄院士大会述评顾卫临进入1998年以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的来临,弘扬创新精神已成为具有深厚爱国传统的中国科技界十分紧迫的使命感。而6月1日至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四...  相似文献   

17.
王蔚 《瞭望》2005,(52)
12月21日中午,走出 麻生明院士实验室,我的心 情是激动的。昨天他在电话 里婉言谢绝了我的采访, 可是就在刚才,他和我面对 面谈了半个多小时,这些谈 话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 个人所具有的内在素质、 治学风格以及价值取向。 我需要头上放一块冰 21日上午11点50 分,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化 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麻生  相似文献   

18.
<正>周邦新,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先进工作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金属研究所、核工业第八研究院工作,是新中国培养的优秀科学家。周邦新院士长期从事核反应堆用关键材料研究,是我国核材料和核燃料元件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献身科研打破垄断周邦新院士多次主持和参加全国高难度学科项目的攻关工作。其中,他主持的国内首次低富集度铀  相似文献   

19.
郑璐 《瞭望》2020,(18):14-15
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1月27日,年逾七旬的张伯礼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赶赴武汉,参与新冠肺炎救治。2月12日,他率领209名医护人员组成的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江夏方舱医院。2月19日,由于过度劳累,张伯礼胆囊炎急性发作,在武汉接受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术后三天,张伯礼再度投入工作,摘胆不下火线。  相似文献   

20.
思想敏锐,作风务实,深邃而不失平易,儒雅而不失果断,既牢牢把握教育工作的大局,又紧紧围绕“让人民满意”制定各项教育政策措施。或许就是这些,使院士部长周济在人们心中有了一种勤政、亲民的立体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