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减灾》2022,(17):31-33
<正>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强化成果应用,提升普查实效,坚持“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工作原则,及时推动气象、地震等多部门的联动工作,实现普查成果联通共享;做到“着眼于治,立足于防”,逐步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预警机制,为防范化解重大灾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围绕打造灾害防治的长效机制、治理体系、服务平台、预警网络等方面,介绍宁夏在风险普查成果应用方面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天津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联合印发《天津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宣传工作计划》,标志着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宣传工作全面启动。该宣传计划紧密围绕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各阶段中心工作,以风险普查的重大意义、工作内容、成果及其应用、典型经验、  相似文献   

3.
<正>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浙江省应急管理科学研究院作为浙江省普查办技术支撑单位,贯彻落实浙江省应急管理厅党委决策部署,积极开展普查调查、评估区划、成果应用、数据库建设、常态化普查等方面的探索创新,初步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普查成果应用技术方法、自然灾害综合防灾减灾技术支撑队伍和技术枢纽及资源平台,为持续开展防灾减灾技术支撑工作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减灾》2022,(17):10-11
<正>普查成果应用是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重要内容。为指导做好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工作,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起草了《关于加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普查办和各成员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措施、进一步做好普查成果应用工作。以下是对该指导意见部分内容的摘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重点工程之一。自2019年8月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全国普查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本文从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重大意义出发,从把握普查"调查-评估-区划"的基本技术体系,厘清评估与区划工作中的五对关系,探索普查成果的推广应用等内容进行分析,为全国普查提供权威解读。  相似文献   

6.
正2020年8月3日,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普查地方试点工作的通知》,山东省滨州市被确定为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地级市之一。随后,滨州市相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风险普查工作,破解"综合""质量""应用"三大难点,努力形成市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滨州经验"。  相似文献   

7.
<正>2022年是普查工作的收官之年,在此关键之际,各行业部门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周密组织实施,层层压实责任,全力以赴确保普查成果应用取得实效。普查成果应用是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重要内容,各行业部门根据《关于加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的指导意见》,按照“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原则,围绕国家重大战略,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为全面掌握我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情况,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简称“风险普查”)。风险普查的目的在于成果的应用。2021年9月,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加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的指导意见》,对进一步推动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工作做出安排部署。  相似文献   

9.
《中国减灾》2022,(17):19-21
<正>自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浙江省秉承“普查只是手段,应用才是目的”的理念,深度挖掘普查成果的应用价值,结合本省实际,积极开拓创新,实现普查成果的应用转化,为各行业部门开展业务工作提供保障与支撑。2022年是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简称“风险普查”)工作的收官之年,浙江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浙江省普查办”)秉承“普查只是手段,应用才是目的”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用好普查成果,对于北京以及各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议从决策层面、执行层面、社会层面三方面加强风险普查成果应用,辅助政府智慧应急下的自然灾害综合应急决策能力建设、实现主动应急下的多灾种风险综合协同治理,构建全民应急下的政府-社会-公众一体化减灾格局。  相似文献   

11.
<正>2020年,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拉开了帷幕。两年半的时间里,陆续开展完成了122个全国先行试点区县普查工作、全面调查工作、“一省一市”评估与区划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普查成果。本文作者基于普查过程形成的普查底数信息,重点围绕“留数据、用数据、活数据”,展开成果应用方面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减灾》2022,(17):16-18
<正>河北省积极探索普查成果应用实效,通过规划引领、试点先行、全面推动,在行业部门业务能力提升、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支撑、社会综合治理和公共服务四大方面,稳步推进普查成果应用工作落地见效,助力河北当地社会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河北省高度重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工作,认真落实国务院普查办“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部署要求,在规划引领、试点应用、调查数据应用和后续安排等方面,分阶段系统推进普查成果应用。  相似文献   

13.
<正>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四川省成都市坚持高位谋划、周密部署,按照“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原则,积极开展普查成果应用等方面的探索。成都市利用普查获取的各项数据,初步建立普查成果运用系统,为当地政府应对地震灾害提供决策依据,指导乡镇级片区应急体系专项规划编制,助力成都市极端暴雨洪涝巨灾情景构建试点工作开展,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等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4.
正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江西省3个市县被列入试点范围,其中大余县为全国13个重点调研县之一。江西省通过强化组织、资金、队伍"三重保障",狠抓编制方案、指导协调、宣传培训"三项举措",聚焦高质量完成试点任务、高标准推进全面普查、高起点谋划成果应用"三个目标",积极探索江西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模式经验。  相似文献   

15.
<正>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成果是应急及其他行业部门未来可依托和利用的数据基础,借“势”谋“用”,让普查成果与应急管理核心业务工作深化结合,真正实现普查成果用得上、用得好、用得久。本文作者通过梳理成果应用时需解决的三点问题、三方面策略,对风险普查成果与应急管理业务连接应用场景做出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2022年是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收官之年,各地普查办积极推进普查工作,山东省岚山区应急管理局面对全面调查、评估与区划阶段遇到的难题,集中优势、借助科技、加大投入,确保了普查数据精准,风险有效防范、普查保障到位,为成果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当前,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进入到全面调查、评估与K划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完成全国自然灾害风险调查。  相似文献   

17.
正4月19日,省普查办印发工作动态,通报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进展情况。省级工作方面,一是召开安徽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调度会;二是组织参加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第3次省级普查办主任暨省级技术组普查工作视频会;  相似文献   

18.
<正>普查目的在于应用。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印发了加强普查成果应用的指导意见、工作方案,指导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地域特点和行业特色的普查应用成果。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应急管理局秉持“以始为终,以用为纲”的思路和“边普查、边应用、边完善”的原则,积极开展普查成果应用,形成了一系列成果,为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供了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前期一系列扎实稳打的准备工作。从组织实施、技术规范、软件建设、数据汇交及成果应用,再到人员资金等多方面保障,风险普查的前期准备与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为风险普查在全国铺开积势蓄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减灾》2022,(17):28-30
<正>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开始以来,贵州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普查办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省委书记、省长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常务副省长亲自安排,高位推动,普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本文围绕贵州省在加强信息化、特色化、系统化、业务化四方面的具体应用,展示贵州省在成果应用方面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