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警务作为近年来公安机关为生态治理创设的新机制和新模式,毋庸置疑,其中涉及的上下联动机制、多元主体协作及利益联结机制是对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创新。从生态警务的运行逻辑而言,作为生态治理中的全新治理机制,经历了从治理秩序吸纳到融合互构的过程,在生态警务涉及的多元主体治理中,其资源整合和利益分配也可以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得以解决,而其治理行动也经历了从行政主导到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过程。鉴于此,我国的生态警务治理需要在完善治理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和刻画治理图景上进行深入实践,在引进多主体参与式治理的基础上促进治理势能向效能转化,构建生态警务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呈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在这种背景下,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治理理念,以便能推动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进步和完善。生态文明作为目前城市社区较为创新的治理理念,其核心是以平等公正、协商民主、多元宽容、和谐可持续等价值诉求作为实践指导,是适应时代要求的一种治理理念,也是完善我国城市社区的一个新途径、新方法。文章着重阐述的是社区生态文明的协同治理的必要性和实现路径,使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政策具有连续性和多样性,在实施过程中协调运行,即增加了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以协同治理理念为指导建设珠江—西江经济带生态廊道,对加强全流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跨省区流域生态廊道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珠江—西江经济带生态廊道建设作为复杂巨系统,其多样性和层次性、开放性、涌现性和演化性的特征,要求构建更为有效的多元主体、更富包容和更具价值共识、更具应变性和改革性以及更加有序和更为完善的协同治理模式,其核心内容包括目标协同、制度协同、主体协同、区域协同、技术协同在内的五大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4.
海洋资源作为北部湾公共海域战略性资源,关系着生态的平衡和经济的发展。根据海域的公共性和统一性特点,海域生态环境应以协同方式治理。生态协同治理要求各区域、各主体相互协同,共同治理。为了使北部湾沿海地区生态问题能有效治理,必须协同社会、协同市场、协同区域,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区域生态协同治理的积极性,共同完成北部湾公共海域的生态治理,促进北部湾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深得人心,而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直以来却“体弱多病”,受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制约,黄河流域各省份协同治理能力相对较弱、协同发展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相对比较突出。要解决协同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就需要法治化的保障来明确协同治理中各方权责边界、规范各主体的行为规范,完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治理的制度体系,从而走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治理的一条新路子,不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污染日益加重,城市水污染问题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首要问题。基于对协同治理理论和城市水污染治理现状的初步了解,发现城市水污染治理的问题主要集中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社会层面。主要原因是多元主体间合作意识淡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渠道不畅,多元主体的职责定位不准确和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不健全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因此,建议从加强协同参与意识,拓宽协同参与途径,明确协同主体责任和完善协同参与机制以及建立健全法律体系这五个方面有效地开展城市水污染的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机制探讨成为重要议题。建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支持、公民参与的多元协同格局,是当前培育生态文明的必要路径。而目前多元协同机制的建构却面临着价值理念、制度体制、利益结构、策略方法等多方面的困境,建构涵盖顶层设计、制度保障、利益平衡与机制支撑的多元协同长效机制,才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8.
协同治理是未来乡村治理的方向与选择,是乡村实现善治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但是,当前乡村治理中存在治理主体信任缺失,导致多元主体协力不足;治理主体职责混乱,引起协作失范;治理信息沟通不畅,致使协商陷入困境;治理制度建设薄弱,造成协同失序等多种问题。因此,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需要从思想、主体、信息、制度四个维度出发,构建乡村协同治理路径,从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实现乡村协同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如何厘清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现代化的逻辑理路成为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现代化逻辑起点于西方的"协同学"和"治理理论",提倡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必然是为了回应传统公共管理范式与时代的不适、促使国家职能回归的必然要求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要实现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现代化就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重构政府、社会、公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大同的广博胸襟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政治经济学的“红绿”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道德命题与新发展道路相结合,实现了从此前承袭西方绿色话语“跟着讲”发展到如今立足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接着讲”和结合当代中国实践语境“自己讲”。作为原创性思想与变革性实践的有机统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运用系统思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统筹城乡区域陆海关系的空间环境正义以及洞悉全球生态危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阐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生性向度,为破解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为寻求人类社会永续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武器与制胜法宝。在以统筹共治为核心的治理逻辑牵引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准确把握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高水平治理的辩证关系,顺利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相似文献   

11.
区域协同治理是区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障。从一定意义上讲,区域协同治理的目的是追求区域空间正义。空间正义为区域协同治理的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空间正义自身的价值诉求,是区域协同治理的必然要求。目前区域治理中还普遍存在空间分割、空间失衡、空间侵夺和空间悲剧等非正义问题。实现区域空间正义,需要强化识别认同机制,完善生产运行机制,以及构建支持保障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2.
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化与区域产业发展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但如何突破行政区划对产业协同的体制障碍,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本文立足于空间治理带来的制度红利,围绕中心城市的最优规模、产业分工和协作机制、区域空间治理体系构建展开研究,并指出推动区域空间的尺度重组、做大成都产业规模与能级和构建产业创新发展共同体是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不断彰显,“统合治理”逐步成为社区治理的普遍模式。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统合治理作为推进多方协同的本土方案,是对转型社会环境、利益分化结构和非正式制度环境的回应,其功能原理可以概括为“基于整合的协同”,也就是基于执政党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引领关系,实现多元整合,进而构建起以党的组织体系为枢纽的多方协同网络。为此,在社区治理实践中,由党组织、居委会和社工站组成的一体化基层组织凭借其位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有利条件,综合运用国家政策资源和社区社会资本,构建起了面向多元主体的法权机制、组织机制、利益机制和人情机制等整合方式,并通过实践技艺和行动策略予以优化,从而调节相关主体的“激励-约束”函数和行为偏好,使其私益诉求沿着公共利益的基准路径聚合。在此过程中,统合治理也因多元主体的不均衡整合效果而呈现出“纵向协作”优先于“横向合作”的协同形态。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语境下,城市治理与区域治理通常是彼此割裂的.西柏坡会议确定城市发展的优先性,基于政治优先、资源集聚等优势,城市不但形成了完善的治理机制,也形成了区域性的治理高地.20世纪80年代市领导县体制实施以后,城市治理开始进入市域治理时期.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以及城市治理在制度与技术方面的积极推进,完成了市域治理向区域治理的创新扩散.随着技术与制度的完善,作为城市治理到区域治理中间环节的市域治理成为消除城乡不平等和区域不平等的核心环节;同时,城市治理机制的区域扩散表明,城市、市域、区域治理并不截然分离,而是一个逐步推进的治理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以城市治理现代化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和区域治理现代化,从而实现城市治理、市域治理、区域治理的目标一致.  相似文献   

15.
当下农村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全面小康建设。其污染和破坏原因呈现多元。治理农村环境,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必须走协同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及城市化、工业化的稳步推进,跨区域水污染问题逐步凸显起来。多年来,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多种措施治理水污染,期间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效,但碍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跨区域水污染治理情况依旧不容乐观。当前,我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面临着协作困难等主要困境,运用协同理论构建跨区域水污染治理新模式,通过"协作""竞争""制衡"三大机制及其运行关系,推动跨区域水污染治理协同效应产生、协同效能提升、协同效益持续,能使我国跨区域水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7.
网络统战是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内容,协同治理与网络统战有着紧密的内在关系。协同治理强调的多元共治理念、包容有序参与原则、协商达成共识目标,分别与网络统战工作主体和对象的多元化、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流动性、网络统战工作一致性和多样性相契合。近年来,广西聚焦创新工作机制、创建线上平台和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来开展网络统战工作,成效明显。新时代应从目标协同、主体协同、制度协同、技术协同等方面进一步优化网络统战工作协同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吉泰走廊区域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区域治安问题日益成为维护吉安城市社会治安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立足于吉泰走廊区域社会治安实际,公安机关各部门和各成员,必须形成社会治安协同治理的共识,加强各部门、各警种、各警群之间的联系,共建和共享大情报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多种机制共振,整合各种力量,激活各种社会资源,健全科学机制,稳步推进区域治安协同治理工作社会化水平,使市场机制、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共同发挥作用,在吉泰走廊区域织成一张无形却又严密有力的法网。  相似文献   

19.
风险社会背景下跨区域公共危机已经由偶发向频发、简单到复杂的方向发展。为了有效应对跨区域公共危机,我国多个要素联系紧密的地区通过共同制定区域规划、签署行政协议、建立组织机制、推进项目合作的做法,进行了跨区域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尝试。当然,这种跨区域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实践探索也暴露出了协同程度不够、协同效度不高、协同限度不足、协同信度不强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传统的本位主义、区域分割等惯性思维的阻滞,社会和企业等主体参与的成分欠缺,协议的规范性差和区域配套制度的供给不足,以及信息、人力等资源的保障乏力。因此,应纳入区域不同政府与社会、市场力量,创新构建跨区域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模式。可设计组织、协调和控制三大运行系统,其中,组织系统是助推模式运转的载体,协调系统在于促进集体行动,控制系统属于一种约束结构,各主体在三大运行系统框架下形成运转高效、合作无间的跨区域公共危机协同应对格局。  相似文献   

20.
政府如何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这已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当前我国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一方面有些领域政府职能不到位,另一方面政府又处于垄断地位。因此,需要新的理论为改革提供支撑,协同治理理论在这方面为我们开辟了新的研究视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