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共精神是公民和公共管理者在对国家的政体价值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乐善好施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结合体。公共精神包括公民精神和公共行政的精神两个层面。重塑公共精神,对于公共行政伦理价值的回归,公共行政改革的理想目标和愿景的实现,强化公民参与意识和塑造公共管理者的行政人格至关重要,有利于新型治理模式下"良治"状态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生活方式是衡量一个社会、区域以至一个群体发展程度的重要方面.妇女生活方式的变迁则是集中表现妇女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变化的一个重要窗口.1990年,山东省妇联曾组织一次全省范围的妇女地位的综合状况调查,调查结果表明:(l)90年代山东妇女生活方式已发生较大改变,这种改变的进程快于全国总体水平.(2)山东妇女生活方式模式的整体转变还存在某些方面的发展不均衡,如城乡妇女、东西部地区妇女生活方式模式还存在一定的差异.(3)这些差异表明,妇女生活方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除了经济因素外,更深层因素是妇女的文化教育因素.文化程度较高妇女,其生活方式的现代意识较强,其生活方式向现代化的转变也较快.(4)生活方  相似文献   

3.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悠久的道德传统中一朵亮丽的奇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表现.雷锋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公为民的奉献精神和投身民族振兴的忠义精神是自觉的爱国主义意识,是高尚的爱国主义.当前从爱国主义视阈下准确把握雷锋精神对社会和个人的德育价值,对于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努力培育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农村集中居住区的建造使农民由原来的散居状态进入到聚居状态,居住方式的转变使得邻里关系、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立在原先生活基础上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迫切需要进行文化建设来重塑"共同意识"。本文以雅安市天全县境内的始阳社区为例,探讨社会组织在介入农村集中居住区的文化建设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5.
培育民族精神有助于塑造民族之魂,体现国家软实力,树立民族自尊心,意义深远。坚定信仰,放大和升华核心价值,不断增强凝聚力有助于抵御西方社会多样化思潮对人们思想、价值观产生的不良影响。本文一方面通过明确民族精神的特点,梳理民族精神的脉络,提出重塑和培养民族精神的措施;另一方面阐明了国家信仰的时代内涵及所面临的诸多挑战;进而对培育民族精神、坚定信仰、体现核心价值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永恒主题。"95后"作为互联网的一代,有其独特的思想特点。而全球化的深入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95后"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也面临诸多现实矛盾:网络社会和现实世界的叠加、全球化视野与民族国家意识并存、朴素的爱国热情与理性爱国的失据等,而要增强"95后"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则需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要"接地气",规范和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第二,打通古今,深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第三,转变思维方式,注重讲好"祖国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早期的爱国主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早期的爱国主义思想萌芽于个人精神价值观 ,包括忧国之心、报国之志、救国之路、建国之图和世界主义环环相扣的五部分 ,基于其上的爱国主义具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早期的爱国主义思想萌芽于个人精神价值观,包括忧国之心、报国之志、救国之路、建国之图和世界主义环环相扣的五部分,基于其上的爱国主义具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强调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具有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宏观意识。同时,为适应学习化社会的发展,教师角色应该做出相应转变,从“教授者”向“激励者”转变,从“独奏者”向“导演者”转变,从“管理者”向“引导者”转变。  相似文献   

10.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强调人的精神性、淡化人的自然性,强调理论的灌输、忽视人的情感的培养,强调人的纪律性、忽视人的主体性等人性缺失的现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价值取向上,从单纯强调社会本位向社会与个人共同发展转变;在教育内容上,从泛政治化向大学生的生活世界转变;在教育方法上,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  相似文献   

11.
根据调查结果,文章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实表现,即就业价值目标取向选择上存在困惑,爱国主义仍有体现,就业价值评价标准呈现出矛盾性,就业价值实现手段日趋多样化。提出通过强调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强化大学生自身专业技能培养,早做职业规划来构建科学的就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志愿精神”指的是人文关怀、权益维护、社会责任与公益利他等内容为价值取向的、自愿的、不为经济报酬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意识。志愿活动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志愿精神是社会组织和公民社会的精髓。我国志愿精神的内在动力主要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社会的形成,不但深刻改变了传统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和交往形式,而且加剧了价值观念与社会生活的紧张关系。伴随着网络社会发展的必将是人作为主体的本质力量与价值理性精神的彰显与高扬,它借助现代技术的力量不断消解传统价值精神中与现代社会社会生活和交往方式不相适应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化进程,中国社会也开始了个体化转型。个体化浪潮对革命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产生了多重影响:既导致了信仰的重塑,有助于革命精神传播,也导致了大学生群体精神生活的物化,削弱了其对革命精神的认同。面对社会的个体化转型,大学生群体中的革命精神传播应从促进自主建构个体主体性、革命精神转化为公民精神、根据中国个体化转型模式特点选择传播路径等方面加以构建。  相似文献   

15.
治理视野下的社区精神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精神是社区成员内心层面的集体意识及社区价值观的集合,是社区管理的核心价值和精神纽带。在治理理论的指导下,挖掘利用社区传统文化资源,并结合当今我国城市社区生活的实际加以创新,重塑富有特色的现代社区精神,对于我国现代社区管理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当代凝聚中华民族,动员、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伟大精神动力,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爱国主义体现在社会主义运动之中,社会主义为爱国主义提供发展方向,增添了新的内容,是当代爱国主义的主题。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爱国主义所追求的民族独立、人民民主、社会的解放与进步要靠社会主义来保证,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萌芽于尧舜时期,经过周公到孔子,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完成了奠基。从周公到孔子所奠基的主要精神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包括从天下观念到天下统一观念,从协和万邦到大同理想,从忠君政德到孝亲忠君思想,从安居思危到忧国忧民意识,从敬德保民到以德治国之道等。可见,从周公到孔子已奠基了追求天下统一、百姓安宁的观念,追求国家富强、文明、和谐与进步的理想,为"治国平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价值取向,心系天下万民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以及以民本主义为基础的"德主刑辅"德治之道和中华民族的爱国爱民精神。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变迁的宏阔背景下,当代中国青年出现集体的精神困顿。青年人的精神困顿不仅导致青年问题行为的出现,而且造成青年群体生活意义的失落和生命价值的缺失,青年人需要通过自我精神拯救的方式来寻求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间隔年旅行有利于帮助青年人在接触自然、融入异乡和生命体验中获得自我精神拯救,使他们在行走中探寻生活的本真和生命的意义,重新明确人生的发展方向,重塑精神信仰,从而在回归后真正实现自我精神的蜕变和超越。  相似文献   

19.
从深层根源看,任何人类活动总是为了一定的利益,并在一定目标驱动下以一定的方式展开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也不例外。价值主体利益的实现是军校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生成的关键所在。利益的实现实际上就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军校爱国主义教育本身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其价值也在实践中创生,实践是其价值的真正来源。  相似文献   

20.
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存在一定的常规和模式,且行为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和可预测性,这些惯常的行为就使行为人有了通常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其中一些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由于增加了潜在受害的危险而更容易激发犯罪。犯罪治理是一种国家、社会、个人基于价值判断和选择而应为的社会治理方略;是打击犯罪、控制和预防犯罪的统称。犯罪治理活动是人类社会实施社会控制的基本方式之一。如何组织对犯罪的治理,这是人类面临的一个永恒的社会问题。正是由于二者的这些特性,为生活方式这一社会学的理论范畴引入犯罪学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