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中国传统文化以权力为核心的等级观念的历史延续与今天建立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平等理念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这同时也是中国法治面临的最大困境。本文试图通过对中西文化核心特征之比较分析,揭示中国在借鉴和移植西方法律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并提出中国法治摆脱困境的对策设想,期待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好坏,除了要有一个完善的法律体制外,关键还在于其是否拥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律职业共同体,鉴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在法治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了解其概念、形成的社会基础以及对法治发展的作用,结合我国法治发展的现状,对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构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代法治是法律的统治,法律具有制约政府权力和保障人民权利的权威,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居于至上的统治地位。法律的民主性、科学性、权力制约性、价值崇高性和强制性等特性,它应当得到普遍的尊重与服从,具有至上的权威。法治的实质是使国家权力法律化,政府只能有宪法规定的权力,政府行使权力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人治的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权威高于法律权威,不存在法律至上。法律至上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在法治社会,法治的重心就是治权,即必须以法律至上为原则,法律高于权力,权力受法律制约;以民主政治为基础,建立一种主权在民的政治、权力制约政治、程序性政治以及公开政治,从而使国家权力向良好的目标运作。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在党的领导下的人民法治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后独创出的中国特色法治文明新形态,必须对其基本特征予以充分认识,进而分析其赋予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价值。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保障,在当前内外交织的复杂时代背景下,必须坚持以法治作为根本手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进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法治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6.
法律共同体由法官、检察官、律师和法学家等构成,法律共同体的兴亡,直接关系到法治的兴亡。中国律师的本质属性在于律师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现实中存在着一些对律师本质属性的认识偏差和误解以及律师队伍自身的问题,影响了律师事业的发展.文章对如何巩固和发展律师在法律共同体中的地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法治政府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在转型背景下,法治政府建设的实践对法治政府理论研究提出了新要求。基于对实践问题的思考,从利益配置、权利与权力关系和公民与政府关系的角度分析和再探讨法治政府的内涵,并提出建构良性互动型法治政府的理论设想,以期对转型时期我国建构法治政府的实践提供理论导引。  相似文献   

8.
国家治理现代化意味着从传统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国家治理。由于政府全能治理模式的过渡性质,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一开始就具有民主化的要求,即通过民主化获得治理的公共性,它不仅是一个民主政治体制确立和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民主治理的实现过程。中国国家治理又面临着法治化严重不足的倾向,建立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另一使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新的视角来探析现代法治,剖析法治理念为法律统治,灵魂为民主理性,论述法治是手段和目的、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对中国来说,不但应注重法治基础工程建设,也应注重法治目的工程建设,因为法治本身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法治作为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需要奠定在坚实的根基之上,法治的发展之所以未尽如人意主要在于基础的薄弱.在中国现阶段,政治民主化和法律信仰作为法治的硬件和软件对于法治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民主,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方略不断推进,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仍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2.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基础,能在根本上保证“中国梦”的凝聚力。处在转型期的中国,通过公信力的视角考察法治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法治公信力的主旨是通过系统化的渠道最终实现法律主体博弈的均衡,在理念上涵盖着思维与方式两个层次。法治公信力的建构通过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法律权威的塑造、二是信号传递机制的完善、三是信任机制的改进。在当前深化改革的大趋势下,改革共识达成的法治进路,应通过公信力的视角予以反思。  相似文献   

13.
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存在是法治社会的一个表征。法治社会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是以使用特定的法律话语、独特的思维方式,共同的知识背景和实践传统,以追求社会正义的实现为共同的价值目标,以法治为精神信仰,拥有一种自我约束、自主评价、自我管理的运作机制的职业群体。两大法系因历史、法制文化等的差别,形成了不同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养成模式。中国应以司法考试制度变革为契机,借鉴大陆法系,进行法律职业改造,形成考试、培训、遴选、管理统一化的养成之路。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反腐败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治理腐败与民主法制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防治腐败的根本方法,也为我国政治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整体思路.  相似文献   

15.
法律移植是法律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与规律之一.在我国实现法治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法律移植这种手段.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还不能适应法治的要求,建立判例制度已成为完善我国法律体系的当务之急,而通过法律移植的手段来建立我国的判例制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相似文献   

16.
法律文化是影响一个国家民主和法治进程的重要因素,而法律文化又是影响社会变革的最顽固不化的障碍。本文拟通过对中国法治进程中最具影响力的法律文化的阐述,探索阻碍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深层次文化背景,从而揭示中国法治进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7.
法律移植与法律本土化的争论已经转变为法律移植过程中是否需要整合本土资源的争论.本土资源否定论者的观点主要建立在误解之上,苏力教授笔下的"本土资源"并非模糊不清的命题.本土资源在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对法治建设的供给主要表现为将习惯、惯例等转化为法律,检验移植来的法律,对移植来的法律进行补充、完善等.法律移植...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语境下主权和法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民族国家兴起过程中主权和法治的复杂关系,本文提出民族国家主权是导致法治被限定为一种国家治理模式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化时代,主权和法治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法治和全球治理联系起来。本文认为,由于全球化时代主权形式发展趋向的不确定性,全球治理并不必然选择法治作为其治理模式。但是,法治却是保障全球治理成为“善治”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法治下的行政权力与人治下的行政权力有着显著的区别 ,其具有从属性、受制性、合法性、服务性等特征。正确认识法治下行政权力的状态和性质对我们建设现代政治文明 ,正确行使行政权力 ,以实现保障人权、服务民众的行政目的 ,具有十分现实的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们已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但不等于法治社会的实现。历史和现实均昭示:我国走向法治的道路并不平坦。正确认识民主和法治的内在统一性,正确处理权力与法律的关系,是我国走向法治必须面对的问题。但封建专制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我们面临困境。中国到底如何走向法治,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