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学问题的核心是个人观。马克思历史观变革的实质是个人观的创新 ,即“现实的个人”的确立。马克思的科学的个人观的确立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是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前提 ;二是走出了个人观探讨的两大困境 ,即异质多元性和同质单一性的两难选择问题、感性实在性和普遍超越性的对立统一问题 ;三是为市场化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2.
虽然“以人为本”的“人”可以理解为个人与人民群众的统一,但从实践生存论的视域看,其“现实的个人”的含义更为根本。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概念的提出,有着深厚的思想史基础,它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标志之一,也是马克思“个人观”形成的标志。“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个人观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的发展程度是社会发展程度的基础”;“现实的个人”是社会的“建构规律”与“发展规律”的基础。澄明马克思的个人观并实现它的引领作用,对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国民现代性意识的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增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实的个人”的概念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并得到系统阐述的。马克思是在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和施蒂纳哲学的扬弃中创造性地确立了“现实的个人”这一理论。他指出了“现实的个人”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而且还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具有历史性,需要是“现实的个人”发展的内在动力等科学规定性。“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起点,也是马克思研究个人问题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与施蒂纳的争论关涉到如何理解形而上学、本质主义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问题。马克思受施蒂纳影响而提出的“现实的人”,与施蒂纳主张的“惟一者”虽然都具有主体自持性的特点,但在是否追求本质(精神)世界,是否承担对虚无的充实,是否追求永恒、普遍、整体,“现实”或“感性”中是否还拥有超出离散性原子事实的整体性维度及与此相关的超验性维度,对人、现实、历史的理解还是否需要保持辩证法的框架等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差异:马克思的回答是肯定的,施蒂纳是否定的。马克思的“现实的人”仍然具有以“现实”、“感性”为根基的“本质性”、“普遍性”、“神圣性”和某种意义上的“抽象性”。所谓马克思反现代性、反本质主义和反传统形而上学,也只能在这样有限的限度内理解,否则就等于把马克思施蒂纳化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其理论研究的基点,考察与揭示了个体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有三个特点:最根本的存在方式是实践;是现实社会关系的存在物;有着许多人的需要。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人的主体性培养为基础;以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为现实目标;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人学的总体图象(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伟大变革,就是终结了无视现实的、从事感性活动的人、并具有抽象思辨色彩的传统本体论哲学,把从事感性活动的现实的人确定为新哲学的前提和出发点,把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作为新哲学的主题,把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新哲学的价值目标。在对马克思主义深入研究中,进一步对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予以宏观总体的把握,完整揭示和阐述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主题、研究方法、核心线索和理论框架,以深入厘清马克思所开辟的人学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伟大变革,就是终结了无视现实的、从事感性活动的人、并具有抽象思辨色彩的传统本体论哲学,把从事感性活动的现实的人确定为新哲学的前提和出发点,把现实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作为新哲学的主题,把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新哲学的价值目标.在对马克思主义深入研究中,进一步对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予以宏观总体的把握,完整揭示和阐述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主题、研究方法、核心线索和理论框架,以深入厘清马克思所开辟的人学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研究表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贯穿于其思想体系中的一条红线。马克思明确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具有其逻辑必然性,而且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是“联合起来的个人”共同占有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共同控制全面丰富的社会关系的必然产物;揭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虽是历史的必然,但它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只有在经历了“原始丰富性”和“普遍片面性”的漫长历史阶段后,才会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新的历史阶段。这一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为当代中国切实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努力提供了一般性的方法指导:一要科学把握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二要在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中助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哲学是研究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学问。要想弄清哲学,就必须对现实的人进行研究,马克思曾说过:“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这一观点体现着实践唯物主义的光辉思想,本文拟对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进行研究,着重研究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形成过程、深刻意蕴和伟大意义,并试图探讨对中国和世界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实的个人"的概念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并得到系统阐述的。马克思是在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和施蒂纳哲学的扬弃中创造性地确立了"现实的个人"这一理论。他指出了"现实的个人"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而且还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具有历史性,需要是"现实的个人"发展的内在动力等科学规定性。"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起点,也是马克思研究个人问题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惠蕴在于具有理性的人文关怀精神: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轨迹洋溢着浓厚的人文关怀;“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的出发点;对异化劳动和人的本质异化的批判是马克思对人的生存状况的极大关注;对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的追求是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和强调现实中国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正是把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的基本要求与现实国情融为一体的突出表现。“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意蕴的彰显和澄明。  相似文献   

12.
对马克思“劳动”批判真实语境的误读是西方学者逃离社会批判理论唯物主义路径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体系中,“劳动”批判是在历史辩证法的现实逻辑中得到整体定位的:第一,劳动是在实践哲学视角中凸现的感性活动,劳动概念的形成与实践概念的提升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第二,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关系是马克思“劳动”批判的主体性依据,劳动确切地讲是社会批判理论现实、历史的载体;第三,劳动活动历史超越性的实质是工具理性的现实消解,而不是非劳动美学设定。  相似文献   

13.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是一个思想一致的整体性文本,而《提纲》中的“实践”是马克思新世界现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正是用现实的、革命的实战观打破了关于思维与存在的任何的抽象争论,实现了哲学世界观、方法论、价值现与历史观等各方面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任何的本体论,但也不仅仅是科学的世界现与方法论。而是一种投身于现实的运动的现实的实践性力量;新哲学实践观的精神在于“改变自己”与“改变世界”并在现实中实现自己。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社会主义实现必然性上,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二是在社会主义实现形式多样性上,马克思认为暴力革命与非暴力的和平斗争均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途径;三是在社会主义特征推断上,马克思认为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未来理想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当前,深入研究马克思社会主义观对于我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历史、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世界本质的追问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尽管他们的观点针锋相对,但二者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即离开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活动去追问世界的本质。马克思哲学批判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他把从追问世界的本质转变为追问人的感性活动和现实生活,形成一种现实的感性世界。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通过实践不断地改造自然,显示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人类通过生产劳动、社会交往和语言符号形成了现实的人类世界图景。这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思想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和目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是马克思结合德国革命问题对人类解放问题的深入探讨,其核心主题就是“人的解放”,体现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命题。《导言》中,马克思以人的解放作为落脚点,通过论证其实现手段,进而说明“人”解放的精神和物质条件,重点探讨了如何实现人类解放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的人的解放思想也不断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世界本质的追问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尽管他们的观点针锋相对,但二者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即离开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活动去追问世界的本质,马克思哲学批判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他把从追问世界的本质转变为追问人的感性活动和现实生活,形成一种现实的感性世界.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通过实践不断地改造自然,显示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人类通过生产劳动、社会交往和语言符号形成了现实的人类世界图景.这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生态人”的假设模型成了学术界的热点之一。但是,马克思理论探索的出发点是处于具体历史境遇中的“现实的个人”和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而不是提出某种人性假设,或者设计某种自然状态。因此,对于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根据马克思理论探索的前提和方法论,我们的任务不是提出“生态人”的假设模型,而是提出入的“生态化”生活方式,阐明形成“生态化”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制度保障、文化观念支撑和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9.
人的价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人的本质的探讨构成了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的理论基础 ,实践被马克思认为是实现人的价值的唯一正确的途径 ,而自由全面的发展则被马克思看作人的价值实现的目标 ,三个部分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的完整内容。  相似文献   

20.
要正确地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个性问题,必须突破具体科学的局限性,运用哲学的综合方法。马克思认为:科学分析人的个性,必须以人的现实存在为前提;个人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个人个性是以个人为主体的创造性活动表现出来的特异性;人的个性自由的实现要经历“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三个历史阶段,而人的自由个性的实现是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关系体系为依托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个人的自由个性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导向,即要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又要认识到,现阶段的个人还不可能是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人。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过程是与社会主义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