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2004~2005年的国际政治词汇里,"颜色革命"可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其革命浪潮也愈发受世人关心."颜色革命"的爆发对独联体及中亚局势产生了不可小视的影响.本文将就其定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几大方面加以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
曲折发展的美俄关系:挑战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林宏 《理论前沿》2005,(11):26-27
冷战结束以来,美俄两国关系始终处于非敌非友、时好时坏的不确定状态。当前,两国间既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基础,又存在深刻的战略冲突,美俄关系呈现出合作中有矛盾、较量中有妥协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俄美关系在经历了短暂的“蜜月”和合作与竞争期之后,两国在国际战略和地区问题及双边关系诸多领域矛盾和分歧叠现,相互之间的正面较量和冲突达到了冷战后前所未有的程度。俄罗斯为维护自身安全,不得不调整其对美政策和安全战略:政治上强烈反对北约新战略及北约东扩;军事上加强防范和威慑力量;加强对独联体外交力度,对东欧国家“诱压并举”;以战略伙伴关系拉紧亚太重点国家;调整俄罗斯安全战略。未来的俄美关系中战略利益的冲撞还会增多,但由于对抗有损两国的根本利益,加之俄美互有需求,俄无力和无意与美全面对抗,俄美关系将呈现斗争与合作相互交织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4.
“颜色革命”是以某种颜色为标志,以“街头政治”为方式的亲美亲西方的政权变更行动。“颜色革命”都由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操纵,他们凭借强大的武力和财力,借口“培养民主土壤”,利用文化、经济和政治手段,进行舆论宣传,政治动员和金钱援助,培养、收买和雇佣非亲美亲西方国家的反对派,伺机发动“街头政治”,推翻执政政权,改换亲美亲西方政权。在中亚地区,就是推翻亲俄政权,建立亲美亲西方的政权。“颜色革命”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我们对此应高度警惕,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5.
袁鹏 《外交评论》2006,(5):30-35
美俄关系经过近十年的磨合大体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关系框架,但这一框架未能根本解决两国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伊拉克战争终于将这些矛盾催生出来,于是引发美俄关系新的紧张,也诞生了所谓“新冷战”说。笔者认为,与其说美俄关系处于“新冷战”,不如说是回归其本应有的面目。未来美俄关系的发展将取决于国际环境、双方各自战略走向及两国领导人的更迭三个层次的因素,具有一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
阿拉伯之春既有颜色革命的部分特征,但又不等同于颜色革命。它指的是发端于突尼斯继而几乎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的,为推动政府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乃至要求推翻本国专制政体的自发的、内生性的街头运动。阿拉伯世界政局动荡的内部原因是其各自国内积重难返的政治、经济问题,外部原因在于美西方十几年来不断在该地区进行的民主渗透。美西方在阿拉伯世界强推西式民主,在经济、政治、安全三方面酿成一系列的苦果并形成恶性循环,客观上使阿拉伯民众对西方民主自由的幻想趋于破灭,将使中东地区在很长时期内都难有宁日。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俄美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热到冷再到缓和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影响俄美关系变化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俄美两国的国内因素。俄罗斯国内政局的变化、大俄罗斯主义传统及反美情绪的高涨、俄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恶化是影响俄美关系的国内主要因素;而美国国内政治、冷战思维、全球战略是影响俄美关系的国内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美国对俄政策决定着美俄关系的走向,冷战结束以来的美对俄外交经历了深刻转变。本文在记述美国对俄政策变化历程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美对俄政策的主要特点。美国对俄外交明确的现实主义取向,已促成美俄关系结构性和战略性根本分歧不断加剧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发生在欧亚大陆一系列的“颜色革命”,有其经济、政治、地区差异、民族矛盾诸多原因,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在“颜色革命”的背后,都有美国这只若隐若现的手。美国除利用非政府组织外,还以各种伎俩推动“颜色革命”,这必须引起人们的警惕。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20多年来,街头政治与颜色革命在东方社会呈阶段性、连锁性频繁上演,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方面大呼始料未及,一方面以积极的姿态介入这些国家的内政,操控的黑手鬼魅般如影随形。从西方这种荒诞的逻辑入手,笔者力图通过解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民主输出路线、北约东扩路线、改造中东的计划路线与东方国家发生颜色革命路线之间的内在联系,来揭露西方‘民主输出’——策动‘街头政治’、‘颜色革命’——介入内政的意识形态霸权逻辑,以警示国人认清西方国家意识形态霸权本质,强化守土意识。  相似文献   

11.
廖小健 《外交评论》2006,32(6):86-91
后冷战时期,马来西亚与美国展开一连串的激烈交锋,两国关系一度非常紧张。但马美经贸关系继续发展,美国还跃升为马来西亚最大的出口市场和外资来源国,这与马来西亚成功的外交策略不无关系。对美政策有效地捍卫了马来西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提高了马来西亚的国际地位,基本体现了马来西亚当时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2.
论美国总统与国会外交权力的博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统与国会外交权力的角逐有着制度、法律、权力制衡规律和总统个人因素等方面的原因,这种权力之争表现在总统外交权力的扩张与美国国家利益的扩展相伴随、两者的外交权力在不同的时期作用力有所不同、两者外交权力的分布呈现不均衡性、外交权力在两者之间摆动不会偏离权力制衡这条主线以及两者的外交权力要受美国政党政治的影响五个方面.虽然总统与国会在外交权力上有竞争的一面,但是两者相互支持与合作的一面也不容忽视,这一趋势在美国新政府中将表现得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3.
非法移民是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9·11"事件后,美国社会对于非法移民与国家安全的关注达到了新的高度。非法移民与美国国家安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可从社会安全、国土安全与文化安全三个维度来分析非法移民对美国国家安全所产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非法移民问题使得美国的国家安全环境变得复杂化,成为美国国家安全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但是,过分夸大非法移民问题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也与客观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14.
在WTO关于数字产品贸易的谈判中,美国一直主张适用GATT和零关税,但遭到了欧盟等的坚决反对。之后,美国通过自由贸易协定的形式推行其政策立场。在自由贸易协定中设立"电子商务章",以有别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在跨境服务章中采用限制性清单的方法,力争为数字产品贸易提供较大程度的自由化。美国通过自由贸易协定规制数字产品的模式尽管值得商榷,但确实为WTO规制数字产品贸易进行了先行的尝试,拓展了其国内政策的国际空间。美国这种竭力将其国内政策推行为国际共同立场的做法,对于经常主张与国际接轨并被动接受国际规则的中国来说,无疑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情报体制形成于1947年,这是一个分散中稍有集中、以分散为主的有限协调体制."9·11"恐怖事件发生后,改革情报体制和国土安全机制,成了美国朝野考虑的主要问题.国家情报主任成为美国情报界名副其实的第一人,但又不可能成为人们担心的"情报沙皇".通过改革,美国后冷战时代的情报管理体制基本成形.美国情报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建立一个协调的情报体制;情报改革应该理论先行;注重培育积极的情报文化,克服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普京执政后,从俄罗斯地缘政策和国家利益出发,大力调整对独联体国家的外交政 策,将独联体确定为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优先方面。一年多来,俄罗斯的独联体新政策取得很 大成效,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大为改观,并进一步加强了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2009年奥巴马入主美国白宫后,由实行“对华和解”迅速转到实施“重返亚太”战略,从五个方面作出部署,围堵和遏制中国,声势汹汹,不可一世。但由于这种战略在国与国的关系、世界格局的转换、社会制度的更迭等三个层次上,全都在逆时代潮流而动,因而是注定要失败而不能获得成功的。  相似文献   

18.
早在19世纪,美国政府就有向非营利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实践。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政府向非营利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在法律与物质保障、购买方式与内容以及购买流程和监管体系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绩,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具有美国特色的购买体系。美国政府向非营利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模式对我国的启示是,加强政府购买非营利组织公共服务的制度化保障,创新购买模式,扩大购买服务的范围,建立规范的购买程序,完善评估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公安部党委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力抓好的"三项建设"之一,也是公安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决策。新时期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必须正确认识和谐警民关系的科学内涵,深刻领会其现实意义。然而,警民关系不和谐的掣肘因素依然存在,唯有从宏观上塑造和谐氛围、微观上强化实践锤炼,才能实现警爱民、民拥警、警民一家亲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20.
阿美双边安全协议自2012年11月提出以来一波三折,经过双方一年多的反复磋商、妥协,阿富汗支尔格大会批准了协议草案。然而,卡尔扎伊公然拒绝在协议书上签字,并将该协议的签署时间拖延至2014年总统大选之后。尽管该协议最终必然会在北约撤军之前签订,然而,由于受阿国内派系之争、塔利班的武力威胁以及阿关之间的战略矛盾等因素的制约,该协议的最终版本能否满足双方的预期利益仍在博弈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