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它对于塑造民族品格和风貌,指导民族实践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既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中国全面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实现其现代化,应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时代价值为支撑,以现代西方文化为借鉴,以现代理想人格公民为基础,以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化说到底是文化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蕴含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域的文化矛盾.这种文化矛盾既表现为文化的冲突,也表现为文化的融合.究竟如何看待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矛盾,这涉及到观视这一问题的方法论.从方法论上分析这一矛盾,应从现实文化向目标文化的文化转型、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辩证关系、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对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异化的反思等方面看待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发展中"人"的问题,其深层是文化问题,人的现代化离不开文化的现代化。从文化学、哲学层面加强对人的现代化问题研究,对于揭示人的现代化的深层内涵和要求,推动人的发展实践,就是必要而有益的。因而从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转变、人的生活方式的现代转变等三个方面揭示人的现代化的文化内涵,打开人的现代化研究的文化视野,以期对中国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提供积极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走向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主题,文化现代化是其核心要素。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作为中国抗战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也是广西为全民族抗战所作出的最大贡献之一。桂林抗战文化运动既动员了广泛的抗日群众,同时,也对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回顾了我国当代法律文化现代的历史进程,指出三个方面的不协调表现,分析了影响和制约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的五个因素,并建议通过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法律移植“本土化”、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和法制宣传教育实效化这五条途径来实现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西方的现代音乐正经受着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和颠覆,研究流行音乐文化的现代化不能不考虑后现代主义,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实现流行音乐的现代化。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现代化问题,绝不能离开后现代的语境而喃喃自语,不能不认真对待后现代音乐。  相似文献   

7.
一个国家的文化现代化是受本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诸多条件制约的,其实质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泅渡.抑或是一种变迁,但逃脱不了以本国传统文化为依托。文化现代化的路径和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受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以及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无论在起点和路径上。文化现代化都具有依赖性。中国在文化现代化的践行过程中经历了几多曲折和教训,如何立足本国的传统和实际。走一条契合中国特色的文化现代化之路是几代人奋力寻找和摸索的,以生态文明为最终归宿的文化现代化是目的,其路径不仅需要从农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进步,也需要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追逐.只有两相结合.才能快捷又稳妥地进行文化现代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法社会学把法看作一种社会现象,是以社会为依托、为环境的,认为对法律的理解和探究不能脱离社会。在影响法律发展的社会诸要素之中,文化的作用在学者们的眼里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是法的社会基础。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现代文化走的是一条以自身文化为本体,兼容其它各种文化之优长的发展道路。进行现代化政府的人事法制建设必须在中国现代化文化语境下,吸取中国自有的尚道德、从严法和重人事管理的文明成果,吸取西方的民主精神、责任至上和程序正义等文明成果,进一步推进中国现代化政府人事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型过程,是中华法律文明的成长与跃进过程。传统法文化对现代法制建设的影响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传统法制文化与现代法制存在冲突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是与现代文明相背离的,它对法律现代化进程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法律受到政治的制约。在中国古代,政治和法律的关系在形式上是为礼和刑的关系,“德主刑辅”、“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礼被认为是核心和基础,法是手段,是辅助性的,法律只是治民的工具。近代中国的法制改革,事实上走上了一条实证主义的…  相似文献   

10.
从传统走向现代,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基本主题.实现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既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实现儒家伦理文化的现代化更新,则是实现传统伦理文化的创造性转型的核心".①然而,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一个半世纪过去了,儒家伦理的现代化似乎仍未完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正义精神、民本精神、人本精神、和谐精神及平等精神等与现代法律精神相契合。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既要移植外来法,但更应立足本国传统文化,挖掘本土资源,并大力弘扬其精华部分,传统文化中的法律精神正是本土资源中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文化以"理性"精神为主导,其率先步入现代化也与这种理性精神的普遍贯彻密不可分。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则以"情理"精神尤其是儒家的"血亲情理"为主导。由于两者之间的深度差异和张力冲突,中国社会如何在情理性的文化传统中完成理性化的历史使命,如何在肯定西方理性精神的现代意义的同时发挥中国情理精神的前现代-后现代意义,我们有必要通过"后儒家"的构想,探讨一条把中国传统的情理价值观加以现代化,以达成两种精神内在统一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开启了现代文明,唤起了中国青年和广大民众的觉醒。五四精神,一直是百年来中国人民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五四精神对中国青年依然有着强烈的感染力。用五四精神培养当代青年的时代意识,对于正确引导青年文化的发展方向,发挥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意义重大,应当成为中国青年工作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承担着重大的文化责任。主要表现在:认同主流文化,引领社会思潮的正确导向;创新先进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不断创新;开发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品的质量提升;促进文化交流,参与全球文化沟通与对话。这些也是当代知识分子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应该承担的重要责任。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和谐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当代知识分子作为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主体,对我国的和谐文化建设负有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15.
支撑一个社会健康运行的精神气质,必然根植于其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相较于西方社会经由中产阶层培育完成的社会结构性完善,进而实现的近现代文明的奠基之路,中国恰恰缺乏对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结构演化的有机复合。如果说,西方希腊的理性传统、罗马的法治精神、优化的社会结构与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社会进化相得益彰,催生了西方社会现代化及其精神气质,那么,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集权造成的中间群体的历史性缺失和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困境,急需一个中等收入社会群体的形成和群体素养的提高,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培育健康、高雅的精神气质提供结构性支撑。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对此提供丰富资源。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要完成“改造国民性”这一无可轨避的历史任务,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实践基础上构筑现代性价值的认同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化的需要,领导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陶铸中国人的现代国民性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究其质底,因为文化变迁的根本动力,植根于物质生活实践以及人们据此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演化,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工业文明成果和现代化历史经验的疑结,在构筑最基本的现代经济基础的同时,也为社会文化的变迁确立了新的坐标。它一方面瓦解了传统价值认同体系支配中国人生活秩序的“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又以社会物质生活实践的现实力量,创发出中国人的现代文化意识,并以此扬弃旧文化价值体系。可以肯定,只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持续发展,最终必将建构起适合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秩序的新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7.
人格转型是社会文化转型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转型的动力。人格教育则是人格转型的必需和前提,发挥着改进和提升人格的作用,以“道德的方式”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人格为目标取向,其实践理念既依赖于中国现代化中健全的社会制度环境,也离不开教育者适应社会发展与人的现代化大趋势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现代化是以经济市场化推进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在社会变革中,文化发挥着一种“场效应”。先进文化可以使人们认识社会发展方向,焕发出创造潜能,整合各种矛盾。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三个面向”,发扬科学精神,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和外来文化民族化。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英美法律语言和中国传统法律语言不同的发展特点源自于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民族特性。因此,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中,法律借鉴、移植必须使制度性的法律文化与观念性的法律文化同步发展,使法治精神通过民众的语言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