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香港立法会实习时,我亲历了一次议员接访。当然,香港没有上访这个词,正式的叫法是申诉。接受香港居民申诉并作出处理,是香港立法会的职权之一。我们走进接待室时,申诉市民已经到齐,二十多人安静地坐在座位上,衣着齐整,面色平  相似文献   

2.
黄道霞 《党史博览》2008,(10):47-52
“活到老,学到老”的楷模 我在雪峰同志身边工作了15年。从1956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业工作部起,随后又跟着他到中共中央华北局,“文化大革命”期间,再跟着到中共北京市委,到天津市,到河北省。其中有8年是做他的秘书。1971年初华北会议结束后,不当秘书了,但此后的23年间,包括在他处境最困难的8年里,也通过家人的渠道,保持了一些联系。雪峰同志于1979年回京后,在没有配秘书的10年间,首先是要写申诉材料,于是把我从石家庄叫来,写出了到京后的第一份申诉(李先念同志批了这份申诉)。  相似文献   

3.
晓梅 《支部生活》2007,(10):21-22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科科长栗宏以古人这句名言自警,常这样对前去控告、申诉的群众说:“相信我们吧,我们是人民检察院,一定会为人民维护法律公正的。”  相似文献   

4.
张晓娜 《廉政瞭望》2010,(15):48-49
他让很多欲申诉的农民找到了新的方向,也让几任法院院长“灰头土脸”;他发出的举报材料以万份计,而其本人也因此第二次“被流放”。  相似文献   

5.
邓中夏关于收回香港的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香港回归后,我们倍加怀念早在20年代就提出收回香港的“三步构想”,并进行了最早斗争的邓中夏同志。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提出收回香港的党的领导人。1926年4月,中国共产党卓越的工人运动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邓中夏在领导省港大罢工时,在香港总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香港是英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根据地”,是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压迫中国的根据地,中国要得到“独立解放”,就“一定要收回香港”①。他还提出了收回香港的三步构想和近期目标。这是农国共产党人在没有掌握国家政权的历史条件下最早提出的“收回香港”…  相似文献   

6.
<正>前不久,香港立法会通过了公务员涨薪4.71%至5.96%的提议。不过,这一消息在香港社会激起的水花还不如在内地大,因为香港公务员工资依法年年调,涨是常态,不涨才是新闻。香港公务员的工资能上能下,准确地说,涨工资只是薪酬调整的一种方式。那么,薪酬调整谁说了算?两项调查的结果很重要。一项叫"薪酬水平调查",通过调查和比较私营公司与政府的"类似职位",来找出政府内各项职位的薪酬水平,  相似文献   

7.
随着“九七”香港回归临近,涉港新闻报道和宣传范围不断扩大,在某些新闻报道和出版物中,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甚至是有明显错误的用语,值得引起重视。最近,中央外宣办和国务院港澳事务办提出要正确使用涉港宣传用语的意见,规范涉港宣传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提法、用语。1、不能称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可说“英国对香港实行殖民统治”。不能把香港回归,说成是“宗主国的更换”,更不能说“中国是香港新的立主国”。2、不能称中国对香港“收回主权”、“主权回归”及“主权交接”,应称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国…  相似文献   

8.
史实 《广东党史》2009,(2):21-24
今年是曾史文首次面见习仲勋申诉古大存冤情,习仲勋拉开促使20世纪50年代广东的反“地方主义”冤案彻底平反序幕30周年;是中共中央、中央纪委发文为广东的反“地方主义”冤案彻底平反25周年。  相似文献   

9.
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以后,如何使香港进一步稳定繁荣成为世人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其实,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都已清楚地告诉人们,“一国两制”是一项战略决策,是香港稳定繁荣的根本保证,坚持“一国两制”长期不变,香港必将进一步稳定和繁荣。一、“一国两制”是一项战略决策早在1987年4月,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香港回归祖国后,“一国两制”政策50年不变,50年以后也不变。这就是说,“一国两制”是一项战略决策,决不是权宜之计,必须坚持长期不变。香港回归祖国后,坚持“一国两制”长期不变,是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邓…  相似文献   

10.
张木 《党史文汇》2007,(10):52-53
“对找我申诉的上访人员,一律不要阻拦。” 1977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胡耀邦出任中央组织部部长,那时候,“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要求平反昭雪、落实政策的上访人如潮水般涌向北京,不但中组部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就是东城区富强胡同6号胡耀邦住宅前,也常常聚集着一群群的上访人。胡耀邦夜以继日地工作,处理上访问题,他对住宅守门人员专门打了招呼:对找我申诉的上访人员,一律不要阻拦。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学生管理为视角,结合学生违纪处分与申诉实践,从立法、执法、司法三个层面探讨了学生管理的法治化路径。立法层面,学生管理需“良法”之治,校规校纪在内容上要体现“限制公权、保障私权”的主旨,制定程序上要体现科学、民主的精神;执法层面,学生管理需“规范”之治,即严格遵循学生管理:的实体性规范和程序性规范;司法层面,学生管理需着力构建和完善申诉、诉讼相衔接的学生权益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2.
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重要步骤,也有利于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鲜明的经济学意义。正如著名经济学家陈可馄教授指出的那样“中国内地和香港经济上的唇齿相依、休戚与共、互补互利、共同发展关系与日俱增,与日加强。‘中国因素’对香港,‘香港因素’对中国内地,是怎样强调都不过份的题目。”1、有利于长期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及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用“一国两制”构想和平解决香港问题,使香港实施平稳过渡,顺利回归,这对过渡期及“九七”后的香港经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历尽沧桑庆回归香港百年史话徐庆全1841年1月25日上午8时15分,英国“硫磺号”军舰在舰长拜尔丘的率领下,擅自在香港的“占领角”登陆,进入香港。26日,伯麦率领英军,在香港举行了“占领仪式”。“日不落帝国”和“米”字旗,从此飘扬在本属于中国领土的香...  相似文献   

14.
任期最短的“毒”港督甸查是香港有史以来任期最短的一位港督,也是香港的“开埠”港督,他在任只有短短十个月.却被认为“好事多为”。一方面,他为香港变成英国在远东方面的行政、军事及商业中心打下基础,同时成立了行政、立法两局;但另一方面,他亦使香港成为英商鸦片贸易的主要中转站。由于他纵容英商让鸦片在港登陆及贮藏,大量鸦片遂由香港流入大陆,毒害了无数中国人。最不受欢迎的港督第二任港督戴维斯刚上任,立即向“钱”看。由于香港是自由港,政府不能依赖关锐。于是戴维斯转向市民开刀,他开始征收一系列税,如地税、专利税…  相似文献   

15.
谭咏麟、许冠杰、郭富城等知名歌手,出生时家境贫寒,用香港人的话说,他们是出身于“公屋”的名人。与这些名人成长相伴的“公屋”,就是人们熟知的香港廉租房。  相似文献   

16.
去年在香港,听到有人说,“香港是从一个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的”,“英国把一个荒岛建成了都市,管理得井井有条,还给了中国”等,似乎英国侵占香港是为中国人做了一件大好事。事实果真如此吗?1841年4月,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称当时的香港岛为“几乎没有人烟的荒岛”。他这种说法流传甚久、影响极大,以至当代研究香港史的英国学者安德葛也说:“香港历史的实际开端是在1841年英国到来的时候。”然而,据1841年5月15日《香港公报》公布的人口统计资料称,当时香港岛已有人口7450人,村庄15个、市镇1个。港岛的赤柱县是全岛的…  相似文献   

17.
默宁 《廉政瞭望》2014,(13):66-67
6月10日,国务院发表《“一围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这是香港回归17年来,中央政府首次发布针对“一国两制”的白皮书.详细阐述有关制度安排,强调北京对香港享有“全面管治权”。  相似文献   

18.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正式阐释“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其中有一段话颇耐人寻味:“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我们等待了三十三年,再加上十五年,就是四十八年,找们是在人民充分信赖的基础上才能如此长期等待的、如果十五年后还不收回,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卜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1。这里,]F实上公开了中国在以“一国两制”历史性地解决香港问题以前一直奉行的一个“秘而不宣”的特殊政策:“暂时不动香港”以”长期打算,充分利用”。这一战…  相似文献   

19.
李鹏总理在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我们相信,有全国人民作后盾,在600多万香港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国两制’一定能够成功,香港一定能够长期保持繁荣稳定,香港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这不仅是一种愿望,而且是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冷静观察与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具有实实在在根据的。(一)我国政府对香港采取了正确、坚定的政策,特别是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对香港长期保持繁荣稳定起着决定性作用。建国之初,我国政府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制订了对香港“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  相似文献   

20.
今年56岁的何爱华,曾在政府的多个部门任职,十年前参与了香港政权交接的有关工作。她说,过去的香港,100多年来,政治上其实是没有民主的,香港人只想经济,不想政治。港英政府的重要岗位,很少任用港人。回归以后,我们才真正体会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感觉!“香港的回归,还给了本港企业以公正竞争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