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动物转移因子的研制与临床应用李学良,刘素珍李炳云(云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昆明650224)(玉溪市畜牧兽医站)焦莉华,倪大昆罗文忠(云南省嘉丽泽农场)(通海县畜牧兽医站)动物转移因子(多病灵注射液)含多肽和核苷酸类活性物质,对于某些细菌性、病毒性、原虫...  相似文献   

2.
细菌素在动物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和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细菌素的性质、生产与制备、在动物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抑(杀)菌机理及安全性评价等方面概述了此类由细菌分泌的高效抗菌蛋白类物质的研究进展。认为,细菌素不仅在体外对各种致病菌具有较强的抑杀作用,而且经口服能显著抑制动物胃肠道内的有害菌,腹腔或静脉注射后可防治动物全身性细菌感染,无任何毒害作用,是一类可用于动物疾病防治的理想的抗生素替代品。  相似文献   

3.
畜禽益效散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王清兰@高得仪¥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焦淑贤¥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张洪友¥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畜牧兽医系@沈序晔¥湖南省藏刘江县畜牧水产局@刘殿贵¥新疆兵团农一师畜牧兽医工作站@高纯一¥河北省怀来县新保安畜牧兽医站畜禽益...  相似文献   

4.
PCR是 1985年兴起的一项基因体外扩增技术。十多年来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1990年Williams等[1] 在PCR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揭示基因组多态性的方法 ,即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技术。虽然RAPD技术诞生的时间短 ,但由于它具有快速灵敏、程序简便等优点 ,所以在短时间内就被广泛应用。1 RAPD技术的原理及分子机制1.1 RAPD技术的原理RAPD技术是建立在PCR技术的基础上。它利用一系列 (通常数百个 )不同的随机排列碱基序列的寡核苷酸单链 (一般为 10碱基聚合体 )为引物 ,对所研究的基因组DNA进行P…  相似文献   

5.
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在动物流行病学中的应用汪东红陈吉龙(北京市丰台区兽医站100071)(北京大学)最近几年,生物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很多领域都已进入分子水平研究。本文就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兽医流行病学中的应用实例做一简单介绍。(一)质粒图谱(Plasma...  相似文献   

6.
对8种不同来源脾转移因子(TF)的成分经紫外光190~300nm检测和SephadexG-25层析后各组分分析,虽其高吸收值和最低吸收值有一定差异,但在不同来源脾TF均有相似的生物活性。其活性物质主要在层析后的第Ⅱ峰。各TF的E值相差较大。试验证明,不同动物脾TF的E值和核糖含量标准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了适配体的概念及其优点,从治疗药物的选择、小分子物质检测及基因调控等领域对适配体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叙述了适配体在动物疾病治疗、动物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以及动物性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检验等动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8.
药品气雾剂,又称药品气溶胶或药品雾化剂,是一种较新的剂型。按胶体化学讲,气雾剂是由微细液滴或固体微粒(分散内相)在空气或混合气体(分散外相)中组成的分散系统。分散粒子极小,其直径从1到几百nm。一般是按分散内相粒子平均直径分为高、中和低分散内相。目前,农业、工业和医学等各个领域均在使用药品气雾剂。近年来,兽医界亦在扩大使用范围。在兽医界的气雾发生器有机械气雾发生器(如TAH式)用于制取消毒、杀虫、治疗和预防接种气雾剂;热机械发生器(如АГ-УД-2式)用于制取杀虫和消毒气雾剂。  相似文献   

9.
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s),即其体内外不存在任何其他种的有生命的微生物之谓。真正的无菌动物研究开始于G.H.F.Nuttal和H.Thier feider(1895/96),他们第一次通过剖腹产取得无菌豚鼠。大规模培育无菌动物的研究开始于美国印第安那州诺特德茂大学微生物系的劳邦迪实验室。本世纪初,J.A.Reyniers等培育了以下各种无菌动物:猿猴、兔、猪、豚鼠、猫、绵羊、大鼠、小鼠、鸡等;研制了不锈钢厚壁隔离器,能承受高压蒸汽消毒,大大地降低了污染率,随后,由P.C.Trexler教授设计出塑料隔离器,制定了过氧乙酸灭菌的操作程序,使隔离器的成本降低,便于推广。目前在M.Pollard教授的领导下,正围绕老年病、宇航中的机体内微生物区系变化,胆固醇的代谢和龋齿等课题开展科研。  相似文献   

10.
分子遗传标记在动物抗病育种中的应用马卓,陈万芳(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210095)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原理和方法的广泛应用,抗病育种已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领域而得到迅速发展。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抗病育种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即标记辅助性选择和转基因动...  相似文献   

11.
光学显微镜的出现为人类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 ,但由于受到光波波长的限制 ,其最高分辨率只能接近于 2 0 0 0nm。电子显微镜是以电子束作为光源 ,电子波长是可见波长的 10万分之一左右 ,分辨率极高。自从 1932年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在德国诞生以来 ,其分辨率已达到 1.5~ 2 .0nm ,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加有用的工具。随着电子显微镜性能的不断提高 ,生物超微结构的研究从单纯形态描述进入了成分分析 ,从静态描述进入了动态观察 ,从二维平面进入了三维立体图形的观察与重组。同时 ,免疫学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电镜技术与免疫…  相似文献   

12.
我们所用的西安化工研究所医用胶研究室研制的ZT(粘涂)快速医用胶(简称ZT胶),是由高纯度α-氰基丙烯酸,高级烷基酯经改性,与固化剂、调节剂按一定比例配伍而成。现将其应用在大、中、小动物外科手术,以代替传统的缝合、结扎及部分止血技术。 (一)材料 1.材料:粘合剂系西安化工研究所医用胶研究室生产的α-氰基丙烯酸酯类ZT快速医用胶(批号19911120),为无色透明液体,1ml玻璃安瓿装。  相似文献   

13.
转移因子(Transferfactor)简称TF,是从小淋巴细胞(胸腺依赖细胞或称T淋巴细胞)中提取出来的活性物质。TF的分子量较小,能通过透析膜而被透析,不被脱氧核糖核酸酶、核糖核酸酶和胰蛋白酶所破坏。TF能将受体的淋巴细胞致敏,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抗御致病源,从而产生效能。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进展,国内人医也开始用TF治疗免疫缺陷与病毒感染等疾病的  相似文献   

14.
1991年Fodor等[1] 提出DNA芯片的概念后 ,近年来以DNA为代表的生物芯片 (biochip)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 ,已有多种不同功用的生物芯片问世 ,这将为生命科学的研究、疾病诊断和治疗、新药的开发、司法鉴定、食品卫生监督和航天航空等领域带来一场革命[2 ] ,特别是在遗传病、肿瘤病、感染性疾病及其他一些疑难疾病的诊断中取得重大突破。1 生物芯片简介生物芯片技术是将生物分子 (寡聚核苷酸、cDNA、基因组DNA、多肽、抗原、抗体等 )固定于硅片、玻璃片、塑料片、凝胶和尼龙膜等固相介质上形成的生物分子点阵 ,在待分析样品中的…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转移因子的稳定性,以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为囊材,采用乳化外部凝胶法制备猪脾转移因子微囊,并检测了其粒径大小、包封率、载药量等性质;通过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试验和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检测转移因子微囊的药理活性。结果显示,转移因子微囊呈类圆形,平均粒径为11.05μm,包封率为60.8%,载药量11.60mg/g;转移因子微囊能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迟发型超敏反应的能力,效果优于转移因子。结果表明,该制备工艺简单,转移因子微囊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四)基础免疫学的研究 人们设法把动物体的正常菌群除去,仅供应一种无抗原性的日粮,此时就能测定杀死的细菌和天然日粮中的其他抗原分子对动物的免疫原作用。这种慢性经口腔的“预防接种”可能是对传染抵抗力的重要来源,在无菌动物可以对这种抵抗力进行深入的探讨。当人们把注意力转移到细胞介导免疫和在预防癌症上的作用时,测定动物体的正常菌群在对体液和细胞介导  相似文献   

17.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 chain reaction,PCR)是1985年创立的一种用于基因放大的分子生物技术。目前它已经成为分子生物学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就PCR技术的应用和前景概述如下。(一)原理与历史 PCR技术又称体外DNA放大技术,是用DNA聚合酶在体外系统中引发一对引物间的DNA双链合成过程。原理如下页图所示,AB为欲放大的某基因组的一段DNA片段。首先合成与AB片段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约20个核  相似文献   

18.
外源性凝集素(lectin,下称凝集素)是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内的一种糖蛋白成分。Stilimark(1888)发现蓖麻素(ricin)至今已近百年直到本世纪四十年代才发现这类蛋白质具有血型专一性,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对凝集素这类蛋白质的研究早年集中在植物,特别是豆科植物的种子,以后逐渐发现其它植物和植物的其它部位都有。近年来发现禽类如鸡心细胞,哺乳动物如肝细胞均含有凝集素。它们在机体的某些重要生物学反应中起作用。在软体动物和爬虫类发现的凝集素也有数十种。由于凝集素具有凝集其它细胞作用,所以在免疫学当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免疫佐剂的作用机理及细胞因子、CpGDNA、化学佐剂、共刺激信号分子、化学因子、黏附分子等佐剂在基因疫苗中的应用概况,并对免疫佐剂在基因疫苗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自1958年首次被人类发现以来,褪黑素被认为与脊椎动物繁殖有关,尤其是季节性繁殖,归因于由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其分泌表现出特有的昼夜节律。脊椎动物血液中褪黑素水平的昼夜变化不仅影响动物的繁殖节律,还能调控动物体代谢活动、免疫功能和行为特点的季节性变化。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弱化了季节对繁殖性能的影响,但是也正因为褪黑素的节律性分泌特点,才使得动物繁殖乃至人类生殖具有更强的可操控性。过去60年出现了大量关注褪黑素对动物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面对当下非洲猪瘟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给我国畜牧业带来的巨大冲击,如何经济有效地提高雌性动物繁殖力是畜牧业繁殖生产的关键。本文主要就褪黑素在雌性动物繁殖中的调控作用相关研究进行论述,主要从卵泡发育、机体激素水平、胚胎发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目的是为该领域的一些新研究,尤其是动物繁殖或者生殖医学领域,为动物繁殖生产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