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反清复明遭镇压的洪门组织成员流亡南洋各地,在东南亚找到了相对安全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华侨华人社会和当地社会中有较大影响并对一些殖民地政府造成威胁。他们一方面是当地华侨华人的保护者,也存在着协助当地殖民政府管制华人的一面。他们同所在国人民共同反殖民统治并逐渐融入当地社会。他们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革命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参与者。研究近代洪门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还可以追溯当代华侨华人社团的发展历史及东南亚党派发展史。  相似文献   

2.
明末在菲华侨人数多达三万余人,时为东南亚规模最大的华侨社会。但由于中菲贸易衰落,华船抵菲急遽减少,且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政府严厉限制华侨入境并苛待在菲华侨,闽粤商民多往东南亚其他地区。至19世纪中期,菲律宾华侨不足万人,是东南亚各国规模最小的华侨社会。  相似文献   

3.
一战前后,东南亚华侨教育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但却招致英国、荷兰和法国殖民者先后出台对华教的政策压制。苛令的出台,反映了殖民者对华校和侨生数量激增态势的担忧,对东南亚华侨教育与中国本土的跨国互动增强的芥蒂,以及对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思想的恐惧。殖民当局对华侨教育的压制政策引发华侨的反抗,表现为抗议、交涉乃至于流血抗争,东南亚华侨教育终得以在艰难中存续。对压制政策的抗争是华侨捍卫教育权的一次成功尝试,华侨群体通过此次抗争进一步团结并加深对母国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刘红 《八桂侨刊》2010,(2):21-25
17~18世纪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尼时期,受当地政府政策和华侨社会自身发展,以及华侨自身心态等原因的影响,华侨在移居地生存繁衍过程中,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又与当地土著文化相融合。而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珍珠,折射出华侨在当地的社会生活状况。同时,民俗文化的迁移与融合也体现了中国和印尼在文化上的交流。  相似文献   

5.
青田华侨经济在起步阶段与石雕业紧密相连,并是促成青田华侨发轫的基本媒介。早期经济以拎卖和经营石雕及当地小商品为主业,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有少数人去创办实业,为此后青田华侨华人经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1910至1920年间,华侨刊物中多见对于南洋地区的社会调查.这批社会调查出现在华商在南洋地区实力较弱,社会调查被视为商战之重要武器的背景下.侨刊社会调查的内容涉及南洋地区的自然环境、物产、经济情况与社会文化等方面.据社会调查观之,1910至1920年间的南洋社会优渥,物产丰富,椰树、糖、橡胶为当地的重要经济作物.其时,南洋地区的经济为欧美殖民者、日本人与华人控制.20世纪初的南洋经济仍是初级产品经济为主,主要出产粮食与热带经济作物,而煤炭等燃料与工业品则全赖进口.南洋地区社会文化多元,原住民与欧美殖民者矛盾不断,华人在南洋地区的拓殖史十分悠久.南洋社会调查呈现出实用性强,为商战服务的特征,其书写者多为侨商或曾在南洋居留的知识菁英.  相似文献   

7.
刘艳 《前沿》2013,(18):157-158
高要市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约19世纪中叶起,高要籍华侨漂洋过海,前往澳洲、东南亚等地区;改革开放后,高要移民规模不断扩大,对侨乡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本文主要围绕高要市的历史变迁、移民历史和海外华侨与侨乡之间的联系展开论述,以阐释广东高要侨乡的社会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十余年来中国的华侨华人史的研究,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主要集中在如下7个方面: (一)关于华侨出国史 1.移民史的分期。华侨史的分期有一个划分标准各遵不一的问题,如:以中国封建王朝的更迭来划分;以中国与西方殖民国家的关系来划分;以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来划分;以侨居地的历史来划分;以华侨历史本身的进程来划分。其中第5种观点认为华侨史分为4个时期,即华侨开始大量出现和广泛分布时期(12世纪中叶至16世纪后期);华侨出国大量增加和华侨在所在国的社  相似文献   

9.
在10余年的抗日战争期间,东南亚华侨之所以能以空前的规模和热情投入祖国的抗日运动,是与这一时期华侨社会本身所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结构、社会结构的特点密切相关的。东南亚华侨踊跃捐资输财、归国参战、维护统一战线、抵制日货,为抗战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正> 成千上万的华工流向海外,足迹遍及世界各个角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有的现象。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和国际形势。时至今日,这一历史现象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一) 近代意义上的华工出国始于16世纪,即西方殖民者东来之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趋向尾声。前后大约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6世纪至鸦片战争前夕,华工主要的去向是东南亚各国;第二个时期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这是华工出国最多最盛的时候,华工的足迹由东南亚扩及世界各地。据统计,这两个时期流往海外的华工至少在700万到1000万以上。①这些华工大体上可分为契约华工  相似文献   

11.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缘关系,海外华侨华人约90%聚居在东南亚各地。东南亚华侨社会的变化成为海外华侨社会变化的晴雨表,它代表海外华侨华人的动向。所以研究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的演变与发展具有代表性。本文在剖析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演变、发展时,侧重分析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的演变发展。 一、落地生根:海外华侨社会的根本性变化 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东南亚各殖民地国家相继独立,各国民族主义兴起。他们为发展民族经济以巩固政治独立,对华侨及其资本采取同化与融合的政策。与此同时,华侨的祖籍国——中国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一系列革命措施,尤其土地改革没收了部分华侨的土地和房屋,将一些华  相似文献   

12.
《新东方》2015,(1)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经历了汉武帝开辟经东南亚至印度的海上通道、唐朝把对外贸易重心从陆路转向海路,以及宋元时期鼓励阿拉伯商人来广州与泉州等地贸易,遂从原先仅从广州经东南亚至南印度,发展到越过印度洋、进入波斯湾至阿拉伯沿岸一带。到了明代中叶,随着欧洲殖民者的东来,以及明朝在福建漳州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出海贸易。尤其是西班牙殖民者为维持在菲律宾的殖民统治,开辟了从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把中国商船载运到马尼拉的中国生丝和丝织品经太平洋转运到美洲大陆,然后又经大西洋再运到欧洲各地。这使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生了巨大变迁,即从区域贸易航线发展成为联系东西方的全球贸易航线。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前,东南亚华侨社会得到很大的发展是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海外贸易同东南亚华侨社会的发展,基本上存在互动关系,华侨华人人数的增多有助于中国海外贸易;贸易发展快慢又影响到东南亚华侨的生活,当时来往的商船是华侨惟一的交通工具,华侨主要来源于参与贸易的海商,其主要谋生手段就是服务于中国海外贸易等。  相似文献   

14.
华侨华人经济处在一个转变过程之中,其自身特点没有完全丧失,自然有其特定的涵义;正确认识华侨华人经济性质,关系到华侨华人在海外的生存发展;东南亚华人经济、华人企业集团和华人经济网络在所在国经济,以及在东盟国家之间,尤其在东南亚与中国的双向交流合作中,扮演着极为重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郑和崇拜是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民间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单考察了郑和崇拜在东南亚的建构方式与演变,郑和崇拜生成的原因以及郑和崇拜对延续与巩固东南亚华人族群文化意识的作用。指出东南亚华侨郑和崇拜的产生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华侨传统民间宗教信仰中的乡土界限,也超越了对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的肯定与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华侨的故国情结以及渴望得到封建国家保护的心理。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华侨华人人数众多,历史悠久,社团林立,在新加坡华侨华人社会中起过重要作用,在海外华人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研究新加坡华侨华人社团,也是研究海外华侨华人社团的一个缩影。 本文利用现有资料,从历史和现状的角度出发,对19世纪以来,新加坡华侨华人社团的形成、发展变化、社团类型、功能作用及今后发展趋势等多方面考察,说明新加坡的华侨华人社团组织是一种文化意识和经济意识非常浓厚的团体,它同华侨华人的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同时,华人社团既有浓厚的中华文华的烙印,又有鲜明新加坡化的色彩,它们是参加新加坡经济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7.
正在20世纪,华侨华人问题曾经四次引起学术界关注。第一次是20世纪初南非华工的问题;第二次是一战后欧洲华工问题;第三次是20世纪50—60年代东南亚国家出现"排华"问题;第四次则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崛起与海外华侨华人关系问题~①。每次华侨华人研究成为研究热点时,都有大量高水平研究著作问世。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国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发展日益密切,华侨华人研究掀起了新一轮高潮。近年来,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友好关系的发展,中国学界开始重视拉丁美洲国家的研究,但拉丁美洲的华侨华人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由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高伟浓教授撰写的《在海之隅:委内瑞拉与荷属加勒比地区的华侨》(上下卷)(以下简称"《在海之隅》")于2019年4月由暨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部著作是对拉丁美洲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新的突破和补充,开辟了该地区华侨华人研究的新篇章,为后续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也对改善该地区乃至世界华侨华人形象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高伟浓教授的新著《清代华侨在东南亚:跨国迁移、经济开发、社团沿衍与文化传承新探》于2014年12月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下编。上编为"清代东南亚的华侨移民及其经济活动";下编为"清代华侨社团与文化活动",内有导言,约65.7万字。该书以清代东南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即越南、柬埔寨、缅甸、暹罗、海峡殖民地、马来联邦、北  相似文献   

19.
金点强 《小康》2006,(12):76-78
16世纪至18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等西方殖民者不断向东方扩张,侵略骚扰中国沿海省份,烧杀抢掠,罪大恶极。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暴行,不仅激起了中国爱国军民的愤怒和抗击。在抗击西方殖民者的斗争中,海盗首领施和、林凤、郑芝龙与郑一嫂、石氏等,也先后率领部众投入战斗  相似文献   

20.
澳门,包括澳门半岛、幽仔岛和路环岛,总共有18平方公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世纪以后被葡萄牙殖民者逐步占领。澳门从16世纪中叶至明末的80多年中,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重要国际商埠。这时期,澳门是中国内地与国际贸易商品的转运站。由内地经澳门输往世界各地的商品,据不完全统计共有236种,分手工业品、农副产品、水产品、动植物、肉制品、干鲜果品、中草药品。文化用品等8大类,其中手工业品有127种,占总数的50%以上。生丝、丝绸品、瓷器。中草药等中国内地土特产品为最大宗。据记载,1580-1590年的10年间运往果阿的生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