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西方民族学传入中国后,用民族学材料来辅助进行历史研究,既推动了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又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史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非常重视用民族学材料来进行古史研究,但是对其限度和缺陷也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理论科学都是历史的理论(列宁语)①即对客观实际进行历史地考察,又服务于当前的社会实践,因此,理论的形成和理论指导实践是一个过程,都不能脱离客观实际,民族学理论决不能离开这一原则规定。 民族学理论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这里仅就下面三个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 1、民族学的对象,研究那些人们共同体; 2、民族学的体系,研究人们共同体的哪些方面; 3、民族学的方法论,如何研究民族?  相似文献   

3.
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为对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对于构成民族重要因素之一的文化,从来就是非常重视研究的。传统民族学对于“文化”的研究更为重视。在欧美一些国家还把民族学称之为文化人类学。在国际上民族学研究中有许多和文化有关的术语,如“文化区”、“文化层”、“文化圈”、“文化中心”、“文化边缘”、“文  相似文献   

4.
杨圣敏 《思想战线》2023,49(1):115-124
方法论又可称为认识论,是人在观察、认识客观世界时,其主观世界、主观思维的站位和出发点。学者们面对同一类研究对象时,由于秉持不同的方法论,往往会有不同的结论,可见方法论之重要。多年来,中国学界对民族学研究的得失与成败较少从方法论角度进行分析与评判,对该学科研究成果在社会意义上的价值大小和正确与否等,也缺乏明确的分析准则。因此,从方法论角度对中国民族学百年发展的得失进行探讨与评价,并指出创建马克思主义中国民族学学派的紧要性与路径,不失为当前一个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当前,建立中国民族学理论体系已成为中国民族学界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本文从俄罗斯民族学的历史与现状出发,指出建立中国民族学理论体系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进一步指出在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深刻内涵及建立该理论体系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学学科建设宋蜀华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发言指出:民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中国是一个民族学研究的广阔领域。把民族学作为一级学科处理,下面有民族学原理,还有民族经济、少数民族文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史、少数民族语言...  相似文献   

7.
今年借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的东风,我国出版、发表了一批有关女性民族学的著作,打破了女性民族学研究领域长期沉寂的局面。然而,领导的重视、学者的投入、群众的积极参与,能否持久、深入?会不会一阵风过后又烟消云散?笔者认为有必要发出呼吁;希望学界同仁重视女性民族学的研究,以促进21世纪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女性民族学,顾名思义,自然是以各民族女性为研究对象和研究本体的科学,既是民族学、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其纵向指从古至今的中外各民族女性,其横向涉及各民族各个时期的女性在社会、政治、…  相似文献   

8.
风俗习惯,是指一个民族表现在婚姻、丧葬、节庆、礼仪、娱乐及衣食住行等方面,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喜好、风尚、习俗和禁忌等。它是一个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心理素质。 风俗习惯是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之所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对它加以调查研究,乃是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了解民族的社会历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民族学研究的方向与方法问题何星亮中国的民族学研究已经经历了四、五代人的历程。我们的前辈作了大量的民族调查,积累了丰富的民族学资料,出版了一大批具有相当水平的民族学著作,建立了专业比较齐全的科研和教学机构,成立了不少民族学学术团体。这些都为进一...  相似文献   

10.
民族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发展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1980年在贵阳召开的首届全国民族学学术座谈会上,提出要加强民族学的教育与宣传.许多读者也提出需要了解民族学概况的要求.为此,我们征得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李绍明同志的同意,将他近来在四川大学历史系讲授《民族学概论》的讲稿,略加摘编,以讲座的形式,分期在本刊发表。  相似文献   

11.
考察云南大学经济民族学的成长, 将其放到整个时代的背景中是十分必要 的。 20世纪上半叶所铸炼起的 “社会之基、民众福祉” 这一学术信念, 是云南大学经济民族学研究的历史之基;"魁阁时代” 则为云南大学经济民族学的研究奠定了最为深厚的学术基础。 对这一历史的回顾, 能让人们充分认识到, 云南大学经济民族学是以开放的姿态来拓展它的路径。 它不仅实现了多学科的超越与融合, 而且理论方法是多元开放的, 它不会封闭自己的研究领域, 更不会拒绝新的理论工具与方法的运用。 当今, 经历数代人的传承与拓展, 云南大学经济民族学的研究团队形成了更加开放、多元的学术志向与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2.
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民族学知识都有很强的政治性。民族学学科中国本土化过程,始终与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紧密相连,由此生成了学科自身的独特气质。新时代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民族学学科建设要以创新方式回应这种要求,需要把现代性和国家视角带回民族学研究,探索民族学视角下对现代性问题的知识关照,以及基于民族学的国家理论,从而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的知识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云南大学的民族学研究早在30年代就开始了。30年代初老一辈的民族学家杨成志、吴文藻等在云南大学从事民族学的教学与研究。1937年,方国瑜教授在云南大学创办“西南文化研究室”,编辑《西南边疆》杂志,出版西南文化研究丛书,虽然在民族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但仅只是少数学者的“个人”事业,是一个“冷门专业”。1950年以后,云南大学文科的部分师生参加了民族识别与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等工作,他们以科学研究的成果为党和政府制订民族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是,在云南大学的领导与教师中,民族学的地位,如何开展民族学教学与研…  相似文献   

14.
华国锋同志在五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必须组织制订全国哲学社会科研规划,积极开展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文艺理论、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等方面的研究。”一年多来,我国民族学工作者在制订民族学科研规划,开展民族学教学和科研方面是取得很大成绩的,但与有些学科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究其原因之一,是由于从事民族学教学和科研的同志们,对民族学的对象、任务和研究范围、广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化民族学发展趋势和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化民族学又称本土化。它的最高要求是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学。中国化民族学发展的趋势和前景主要是:中国化民族学促进国际民族学人类学发展的贡献日益明显;民族学应用研究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中国化民族学学科体系逐步建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1997年1月18日,云南大学邀请在昆参加“国家教委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第二期)”的部分中青年学者,就云南大学发展人类学民族学,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加强人类学民族学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西南和西部民族学研究等问题进行座谈。来自全国各地的15位学者在座谈会上发言。大家一致认为,云南具有发展人类学民族学的资源和条件,云南大学计划建设民族学重点学科以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服务是有远见的举措,开展区域性学术交流与合作是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有效方法,云南大学可以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与会者的发言,综合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族识别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民族识别的回顾与前瞻李绍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识别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一段时间是我国民族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1956年8月,费孝通与林耀华两位先生于《人民日报》发表《中国民族学当前的任务》一文,将“关于少数民族族别问题的研究”列为当时民族学研...  相似文献   

18.
一、调查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调查与资产阶级民族学调查的根本差别,在于它的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观点和方法去调查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就能对所获材料作出正确的判断,并有利于采取正确的行动。 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  相似文献   

19.
一、计算机民族学“计算机民族学”(乙inputereth。bgy)是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一个研究部门的名称。民博的研究部有17个以地域文化为中心的研究部门和4个共同文化研究部门。后者有语言、技术、艺术等部门,而与此相并列的即是计算机民族学。象这样的名称在其它机关大概还没有,在民博也是初次设置的部门。民博创立于1974年,而那时计算机尚未象现在这样普及,何况在人文科学中几乎没有使用。那时仅初次使用于统计处理。民博首任馆长梅卓忠夫在那时已经预料到计算机即使在人文科学领域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并计划将大型的、正式的计算机引人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是关于民族解放和实现各民族平等联合的理论和策略的科学。它研究解决关于消灭民族压迫和民族不平等的问题,关于附属国和殖民地被压迫民族摆脱帝国主义枷锁问题,关于建立各民族间真正平等及各民族的友谊合作、团结互助和发展繁荣的问题。它是工人阶级通过人民民主专政达到共产主义伟大目标的革命斗争中的思想武器,是马克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