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宋杨 《学理论》2013,(30):33-35
复合共和制政治理论作为美国1787年立宪实践中政治制度设计的理论基石,是一种难得的制度安排,是政治思想史中宝贵的财富,对复合共和制政治理论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一个理论的把握建立在对理论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于复合共和制政治理论而言,复合共和制与反联邦党人共和观之间的区别,复合共和制政治理论的基本原则,及其指导下政治制度设计遵循的原则都是需要清晰和明确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乡镇基层政权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实现国家与乡村社会良性互动的逻辑基点。我国税费制度改革后,基层政权"悬浮"问题凸显,表现为"事权"与"财权"严重失衡下的权责倒挂、基层自治空间被"瘦身"下的治理合法性内卷化、治理资源配置"失调"下乡镇可持续治理动力不足等。协同治理对于推进"悬浮"化乡镇基层政权"着陆"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应通过厘清乡镇政权运作逻辑、健全地方公共财政体系、优化乡村治理结构等协同治理实践来实现"悬浮"化基层政权的"软着陆"。  相似文献   

3.
托克维尔在对美国新英格兰乡镇自治的考察中建构了以"身份平等"为意义表达的"民主"内涵,并提出专制化倾向的问题域。这一问题在我国村民自治实践中表现为制度文本中的民主精神难以在实践中实现,民主制度外缘式推进模式面临本土化等。"民主"社会专制化问题根源于自治主体缺乏美国新英格兰乡镇自治所具有的乡镇精神。求解"民主"社会专制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培育村民的公民精神。通过嵌入式自治制度提高村民自治的广度、深度和效度,使村民在村民自治中体验到合理利益的满足的效能感,将这种效能感升华为我国独特的"乡镇精神"——公民精神。  相似文献   

4.
民族自治地方制度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造就了自治地方政府责任的特殊性。责任主体的特殊性、责任对象的特殊性、责任内容的特殊性,构成了自治地方政府责任特殊性的基本内容。自治地方政府责任的特殊性,产生了三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是自治地方政府责任意义的重大性;二是自治地方政府责任过程的艰巨性;三是自治地方政府责任监督的困难性。对于责任的特殊性,自治地方政府必须积极加以应对。应对好其责任的特殊性需要自治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在思想保障、权力保障、资源保障和政策保障四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权力分配的角度,比较分析了村民自治条件下广东省S村和Y村的村庄治理问题,阐述了村委会、村党支部和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三方的权力矛盾,以及村民自治与乡镇行政管理的冲突,探讨权力协调之策,探索乡村基层民主的更好实现。  相似文献   

6.
地方自治是清末最后几年清政府的一项重要国策 ,是清廷预备立宪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民政部筹备宪政期间的重要事项。作为民政部尚书的善耆对地方自治非常注重 ,除拟订各级地方自治章程、办理京师地方自治外 ,还严定考成 ,督催筹办城镇乡、府厅州县地方自治依限办理 ,对清末地方自治的举办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实现了从民族自决和民族自治到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转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在机理可以概括为国家一体前提下的区域自治、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民族平等下的区域自治、民族团结下的民族共治、法律保障和规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等五个方面。整体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在机理,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在机理在政治生活和经济实践中的外在效用。  相似文献   

8.
刘训智  朴圣杰 《学理论》2009,(19):40-41
韩国的地方自治是以团体自治为主要内容的自治模式,同时又在近期引进了居民自治的因素,旨在扩大居民参与的程度。韩国地方自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具有内在的历史因素,其地方自治制度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良好的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探寻韩国地方自治的发展过程,研究其中的成功经验,有利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和政治机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当前的乡镇治理模式日益暴露出诸多问题。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会选择不同的治理模式进行制度安排,新型的乡镇治理机制包括办事处或乡镇公所模式(县派)、乡镇自治模式(乡治)和改良式乡镇模式(乡政)三种模式,三种模式是一个整体,它们是并存的关系,但是展望乡镇治理的未来,乡镇自治模式应该是另外两种模式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镇治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们从总体上提出了乡镇治理的四种改革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其自身的缺点,而在保证国家制度供给能够控制乡村社会的前提下,撤消乡镇政府,实现有限的乡镇自治,最终才能达到国家在乡村社会的“善治”。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乡镇自治渐进式实现的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为适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产生的现行乡镇行政体制已日益显现出其内在弊端,主要表现在乡镇机构膨胀、财政吃紧、基层干部腐败和行政效率低下等方面。解决我国乡村社会诸多问题的必然选择将是乡镇自治。但鉴于中国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国情,这一改革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式的。作为过渡,可以先设立乡公所,有计划地减少乡镇行政的国家性,逐步引进民间权力,最终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乡镇自治。  相似文献   

12.
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权力冲突是村民自治过程中出现的比较尖锐的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法律与党的章程、条例的冲突;乡村一元治理结构与二元治理结构的冲突;乡镇权力与乡村自治权力的不适;干部素质的低下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宪政维度下,修订引起冲突的法律、法规、组织条例;理顺乡镇与村委会的关系;进行制度创新;提高干部素质.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村的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转变为国家的基层政权建立在乡镇一级,乡镇以下实行村民自治的格局,由此,村民自治得以兴起。村民自治的兴起为中国农村政治发展和国家的民主化进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自...  相似文献   

14.
袁友军 《学理论》2009,(15):45-46
毛泽东早期提出了地方自治思想,就地方自治的目的、形式和途径进行了研究,并在晚年进行了地方分权的尝试。毛泽东早年的这一地方自治思想,对于探索当前中央与地方关系仍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美国乡镇是基层的行政组织,该组织是高度自治的;这种自治的体制来源于早期居民约定俗成的传统,也是以后美国民主政体的源头和基础.  相似文献   

16.
雷海燕 《党政论坛》2008,(21):60-61
美国乡镇是基层的行政组织,该组织是高度自治的;这种自治的体制来源于早期居民约定俗成的传统,也是以后美国民主政体的源头和基础。  相似文献   

17.
完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立法是民族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立法尚存在立法自治权行使不足、与同级人大的立法权限混淆不清、地方立法主体扩张后立法能力不足、立法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为此,必须从以下方面完善民族和自治地方政府立法工作:充分行使统一前提下的自治立法权,明确民族自治地方人大立法与政府立法的关系,加强民族地区设区的市政府的立法,提升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立法质量。  相似文献   

18.
关于美国制宪时期宪法性质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而制宪者对"民主"、"共和"等概念的滥用更使这场争论变得扑朔迷离.通过不同语境下"共和"的内涵探析,使纯粹共和、反联邦党人的共和与麦迪逊的复合共和观得以疏理与阐释.基于对纯粹共和与反联邦党人的共和观的反思与批评,复合共和观力图保持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平衡.本文分析了美国宪法创立复合共和制的历史逻辑及其宪政意义,以期为其他民主国家宪法的完善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9.
卢倩 《学理论》2009,(24):87-88
乡镇管理与村民自治的二元并存反映了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的关系,必须实现有机的衔接。在现阶段,由于乡镇对农村社会管理的介入程度提高和村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它们之间出现了矛盾和冲突。为此,应通过积极的制度创新,以实现基层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乡镇管理与村民自治的二元并存反映了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的关系,必须实现有机的衔接。在现阶段,由于乡镇对农村社会管理的介入程度提高和村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它们之间出现了矛盾和冲突。为此,应通过积极的制度创新,以实现基层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