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机体论”(organicism)或“有机体哲学”(philosophy of organism)在西洋哲学中是存在的,但却始终只是一个潜流,没有上升到主流地位.中国哲学与之不同,中国哲学之全体均是“有机论”,均是一种“有机体”哲学或曰“机体论”哲学.“机体论”哲学强调天地万物之间之“内在关系”,认为天地万物互依互靠,互致影响于对方,牵一发而动全身.宇宙是一有机体,宇宙各部分通体相关,其相关性或至为显明,或隐而不彰,但无一不相互关联.在中国哲学之“机体论”背景下,我们找不到任何“中心”,既找不到“自我中心”,更找不到“人类中心”.中国哲学家眼中之世界,不过就是一大大小小之“人体”的世界,这世界没有“中心”,只有“限于所分”与“不能相为”之职司、功能.各个别、各部分,各尽其天赋之职司、功能,就构成和谐完美之整体.  相似文献   

2.
《党课》2020,(4):66-70
从形式上说,美方将“中东和平新计划”(也称“世纪协议”)冠以“世纪”之称谓,不外乎是强调其分量之重,有自戴高帽之嫌;从内容上看,美方标榜其构想为巴以双方提供“双赢的机会”更是言过其实。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该方案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倾向以色列,说是“世纪偏袒”似乎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3.
(一) 导言“假冒学”乃博大精深之时髦学问,应用极广。如办学、行医、制药、经商等等,无所不包其中。得此真传则妙用无穷,生财有“道”。 (二) “假冒学”源流此学开山鼻祖何许人也,待考。而外国之“狼外婆”(乔装吃“小红帽”者)与国产之李鬼(化装李逵剪径者)皆为“假冒学”真正传人则确凿无疑。此学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4.
考量中西伦理价值观的差异与会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超 《新视野》2007,46(2):52-54
中西方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迥异。中国伦理的价值导向是强调“整体”,主张“道义”和重视“情感”,西方伦理的价值导向则是崇尚“个体”(自我),提倡“功利”和注重“理性”。中西伦理价值观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惟有以此之明启彼之暗,取彼之长补此之短,才能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伦理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5.
春风化雨     
李裴 《当代贵州》2021,(13):78-78
有心情谈论到“春风化雨”,人们总是面带笑靥的,品味着其中的开阔博大、畅和包容。沐浴自然、历史之“风”。承接社会、心理之“雨”,,多么的舒服和愉悦啊。“变则化”(《礼记·中庸》),‘知变化之道’(《易·系辞传》),“因时而化”(《吕氏春秋·察今》),倾心于造化,从无到有、创造化育世间万物,“不亦乐乎”,抖擞精神、勤于创造、勇于奋斗。正合于眼下“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乘势于“春风化雨”!  相似文献   

6.
一儒家和谐论有三个重点:(1)强调“和”与“人和”及“和谐”的极端重要性:一是强调“和”是礼的重要体现,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1](《学而》)。二是把“和”看作是天下之正道,“和者,天地之正道也”,所以为人处世都要讲究“贵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子路》)。三是强调“和”是最高的德性,“德莫大于和[”2](《循天之道》)。四是强调“人和”是成就事业的关键所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公孙丑下》)。(2)提出中庸是实现和谐的方法。中庸也可叫中行、中道,其含义有三:一是要求人们在待人…  相似文献   

7.
“虑之以大”,就是以“大者优先”为格式来对待“记事”甚至所有事情,儒家主张“大而化之”,即是主张以“大者优先”为格式吸纳、消化其他文化.释家讲“大死”、“大空”、“大机”、“大觉”等等,都是强调“大”对于“小”之优先性,隐含其特有的“大者优先”之格式.道家主张“以道观之”,则是“合小大而观”,既看到万物“差”之一面,又看到万物“同”之一面,既看到万物“异”之一面,又看到万物“一”之一面.“本体论”(ontology)乃是西洋哲学之核心,其基本观念是以共相为实,以殊相为幻,以本质为实,以现象为幻,以一般为实,以个别为幻.“虑之以大”是对于西洋“本体优先”格式的超越,这是中国人可以“走出去”的“中华共识”之一.  相似文献   

8.
“疑似”     
世间没有绝对相同的事物,但相似的事物却多得很。自古以来,就常有人谈论这些事。“吕氏春秋”上说:“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宝剑)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也。”这是不能不“加虑”的。许多恶劣的东西,就常常隐藏在好事物中间,装模作样,迷惑视听。“鱼目”可以“混珠”,假货试图充真;杂草常  相似文献   

9.
文洁民 《唯实》2003,(11):96-96
刘大生先生对于“无丝竹之乱耳”的解读 (见《唯实》2 0 0 3年第 5期 ) ,以及他在文中引述的乔俊杰、马玉山二位先生对此句的解读 ,本人均不敢苟同。刘文引用了乔、马二人在 2 0 0 2年第 3期《修辞学习》上发表的《〈陋室铭〉疑析》一文对“无丝竹之乱耳”的解读 ,乔、马二人认为“无丝竹之乱耳”一句有疑 ,并建议将其改为“有丝竹之乱耳” ;刘文也认为“无丝竹之乱耳”有瑕疵 ,并认为按照常理 ,丝竹不会乱耳 ,说“无丝竹之乱耳”似乎无的放矢 ,因此 ,建议将“无丝竹之乱耳”改为“无车马之乱耳” ,刘文陈述的理由有四 :“其一 ,身居陋室 ,…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绵延数千年的以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为显著特征的儒家文化中,还旁生着一种探究事物规律,穷尽自然性质的理论源流,这就是在先秦时期就已提出而在宋明时期发扬光大的“格物致知”论。一古籍《大学》最早提出了“格物致知”之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大学》经第一章)根据《大学》整体精神和儒学大要主旨,《大学》“经”文里的所格之“物”和所致之“知”,主要不是指自然事物和对  相似文献   

11.
《墨辩》亦称《墨经》,含《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虽然总计不足8500字,却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方面。这多元的内容,始终服务于“辩学”(逻辑学)这条主线。 《墨辩》是墨家谈“辩”的产物。“辩”本身不是逻辑,但“谈辩”离不开逻辑。《墨辩》在“谈辩”中既有有的放矢的“言辞之辩”,也有将认知为对象的“认识之辩”。正如万物之规律隐涵在万物之内部一样,这两种之“辩”的理则蕴涵在这六篇著作之中,需透视、抽象、概括才能具体出形,展示出貌。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所说的“老庄后学”即通常所谓的“庄子后学”。以下着重从人学角度,略论老庄后学的思想特点及其对老子和庄子的继承和发展。 一、人性自然——老庄后学的人性论 老庄讲道与物的关系,讲人之得道,是从道与德的分别上加以论述的。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五十一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五十五章),德是道在主体之中的呈现;庄子讲“泰氏……其德甚真”(《应帝王》),也是道见之于主体的展示。但老庄都未明确地论及“性”的问题。老庄后学则对“性”所论甚多。如说:“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自然无问,谓之命;留动而生  相似文献   

13.
今人所言“与时俱进” ,在古代《易传》一书中叫“与时偕行” ,如 :“损刚益柔有时 ,损益盈虚 ,与时偕行。” (《彖传·损卦》)“天施地生 ,其益无方。凡益之道 ,与时偕行。” (《彖传·益卦》)“‘终日乾乾’ ,与时偕行。” (《文言·乾卦》)《庄子》书中的《则阳》篇也有“与世偕行而不替 (废 )”的说法。后世不少思想家均有所发挥 ,如明末清初的王船山在其《周易内传》一书中说 :“既损既益而时因以变迁 ,则损益行而时因以偕行也。” (卷三 )古之“偕行” ,即今之“俱进”之意。欲了解古代之“与时俱进”观 ,须把握以下要点 :第一 ,趋时…  相似文献   

14.
用权讲官德 交往有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大将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正式写入报告,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方针之一。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一重要要求,对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德,不仅是“立身”之本,而且是“立国”之基。中国历代思想家既重视以德修身,也重视从政以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荀子》)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5.
李林甫在唐史上以“口蜜腹剑”、“妒贤嫉能”而著称,是一个奸佞小人。他“自无学术,仅能秉笔”,曾将“杕(dì)杜”二字错读作“杖杜”,又把“弄璋之庆”错写作  相似文献   

16.
王进 《理论学刊》2001,(1):120-122
在文化交流中似乎有一种壁垒 ,人们称之谓“误读”,即英语的“MISUNDERSTANDING”。这个词是由前缀 MIS— (错误的 )加上 UNDERSTANDING(理解 )构成 ,意思是说针对一个正确的理解而言有一个错误的理解 ,换言之 ,MISUNDERSTANDING这个词的“误读”之义是以存在着一个“正确的理解”为前题的。据此 ,人们对好像有充足的理由来斥责“误读”,似乎犯“误读”错误的人是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找到实际存在着的“正确理解”。于是人们在谴责“误读”的同时 ,就开始了探求“正确理解”的工作。然而我们对所谓“误读”问题首先要问…  相似文献   

17.
邹新 《求实》2006,(Z1):122-123
一、“德治”的重要性“德治”是中国古代儒家在国家治理方法上的重要主张,但在董仲舒以前,它基本上只是一种“思想”,是董仲舒将其全面完善并使之成为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董仲舒的德主刑辅论是有其特色的,即它是由天道引伸出来的。他认为“天道之大者在阴阳”(《汉书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尤其是一小部分企业中,“近亲管帐”现象很突出。一些利欲熏心的厂长(经理),利用把持的“责任制”、“组阁权”,把那些七大姑、八大姨,以及“铁哥们”拢在一起,分别“守住”人、财、物大权,大肆侵吞国家和集体财富,其涉案人员之多,金额之大,让人触目惊心。因此,“近亲管帐”这一现象,就不能不发人深省了。  相似文献   

19.
一在五四时期流行的各色社会主义流派中,无政府主义是影响较大的一种,并“占着优势”①。中国第一代共产主义者在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前,大都受过它的影响。青年恽代英就曾经将无政府主义视为救国救民的真理而进行过“细心的研究”。 1913年恽代英进入中华大学预科,开始接触无政府主义。之后,他一直怀着浓厚的兴趣,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1917年,恽代英在一封信中比较详细地阐明了自己对无政府主义的见解。他认为:“代表富人阶级、贵人阶级之政府”,均应“破坏”和“推翻”,“种种之阶级界限,实为天下事攘之泉源,且为不合自然法则之物”,亦应“破坏之至于净尽”。但是,“谓此等政府,即目前宜破坏、宜推翻之,不可也。”因为“此等阶级界限之存在,亦非全无其存在之必要”,要破坏首先得“从根本上扫灭其存在之原因”,寻求“解决之根本方法”。不然,“即破坏矣,不旋踵而又发生”②。  相似文献   

20.
邹远修 《理论学刊》2002,(4):118-118
儒学在战国时期是首屈一指的“显学” ,然而到了秦朝 ,伴随着秦始皇“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 ,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史记·秦始皇本纪》)这一文化专制政策的实行 ,特别是“焚书坑儒”惨剧的发生 ,儒学几遭灭顶之灾。秦传二世而亡 ,汉高祖刘邦代之而兴。这位“马上公”也极不好儒 ,“诸客冠儒冠来者 ,沛公辄解其冠 ,溲溺其中”(《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在关系到新王朝能否“逆取”而“顺守”的历史关键时刻 ,陆贾挺身而出劝说刘邦 ,使之转变了对儒学的态度。陆贾尊儒是从改变刘邦对儒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