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玉和简介     
《各界》2007,(2)
李玉和,号公头,男,陕西榆林人,毕业于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现为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艺网书画频道总编、《名家聚焦访谈》主编记者。自幼酷爱书法,倾心钻研诸家法碑,形成了飘逸多姿、气势磅礴的风格。2006年在“大唐芙蓉园”举办了“青年书法  相似文献   

2.
颐和园乾隆皇帝御制"西师诗"碑文刻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目前放置于万寿山前山的清华轩的碑亭中,主要内容为从康熙皇帝至乾隆皇帝为了国家的统一,边疆的稳定而平定准噶尔的全过程,它是研究清代西北边疆和民族关系极为重要的历史资料。"西师诗"的特点及价值表现在它是以诗证史、诗史互映,被认为开创了清代边塞诗的先河。《西师诗》《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和《万寿山五百罗汉堂记》刻于同一块碑上,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唯一性。  相似文献   

3.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襄樊见到了有名的“堕泪碑”。据说,晋代名将羊枯曾驻节襄阳十年,办学校、兴水利,立身清俭,济困救贫。他逝世时,百姓罢市哀悼.为之建庙立碑……《晋书·羊祜传》记载,羊祜碑树后,“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碑,《说文解字》注云:“竖石也。”树碑,是一种文化现象。成都武侯祠里有“三绝碑”;大清官包拯府上有“家训碑”;西昌光福寺中有“地震碑”……或立传颂德,或载道明理,或记事喻世……而人死树碑,大多是为寄托哀思,以志纪念,前文说的“堕泪碑”便是一例。另外还有邯郸丛台公园内的“功德碑”、苏州虎丘山侧的“五人碑”,尤其是毛主席书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邓小平同志题名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在褒扬先烈,启迪后人方面显示出了碑文化的卓越功绩。当然,湖北通  相似文献   

4.
正"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宋人叶梦得《避暑漫抄》记载:宋太祖在寝殿内设立一块碑,叫做"誓碑"。新君即位,到太庙拜谒完毕后,都要恭读誓碑上的誓词。誓词有三条,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相似文献   

5.
王录芳 《学理论》2010,(2):115-116
本文对《孙子兵法》中的判断句作穷尽性考察,以窥其独有特色及上古时期判断句共同特点。《孙子》中判断句的格式可分以下四大类:A".……,……也。"B".……者,……也。"C".……者,……。"D".……也。"其中A、B两种格式占绝对优势,D类中用指示代词"此"作主语,句末用语气词"也"煞尾,在本书中也有大量使用。从形式和意义结合看,"……者,……也。"句式并不是判断句的独有格式,除表判断语义外,还可表示诠释、因果、目的、条件假设和一般叙述说明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汉乐府古辞是汉代无名氏乐府诗。它们产生于汉代,数量巨大,但历经丧乱,至唐初已所剩不多,主要保存在《史记》《汉书》《后汉书》《宋书》《昭明文选》《玉台新咏》等一些著作里。以这些古籍文献为载体,汉乐府古辞在唐代得到广泛传播。其传播的途径主要为教育、借阅、传抄、收购、研究、拟写和外交等。通过传播,汉乐府古辞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其在诗歌史上的经典位置也更加巩固。同时,汉乐府古辞的广泛传播也促使乐府诗的创作在唐代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7.
《侨园》2017,(4)
正"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这是郭沫若先生对于南北剪纸风格的品评,而锦州剪纸作为北方剪纸的代表也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言,大气而浑厚。锦州南邻渤海,北依松岭山脉,同时背靠辽宁西部和内蒙古东部及黑龙江、吉林的广阔腹地,是连接渤海与东北内陆、中原与东北的交通要道,长期以来又是汉族、满族、蒙古族等多民族的杂居之地。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在此相遇,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互碰撞,山林文化与海洋文化相交相融,这  相似文献   

8.
“丰碑”自古不是碑 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轳辘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  相似文献   

9.
正汉代传说海上有三座仙山——博山、蓬莱和瀛洲,见之能求仙。为了祈求成仙,古人制作出一种神秘又富有意境的香炉——博山炉。宋代金石学家吕大临在其《考古图》中记下了汉代博山炉的模样:"炉象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象海之四环。"香炉似山峦,浮于水波间,炉内香薰渐起,从山间袅袅升起。小小一盏香炉,勾勒出海上仙山的意境和氛围。博山炉也由此得名。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经济形态》,节选于列宁在1894年所写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文.(全文见《列宁选集》第1卷,第4页.(以下引文出自本篇者,只注页码.)在此文中,列宁批判了俄国民粹派的唯心史观,对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做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1.
去年克拉玛依大火中众多遇难者的亲属向有关部门提出,要在友谊馆原址上建造三座碑。前两座分别纪念遇难者,第三座是刻上那些在生死关头苟且偷生者的名字。让千人唾,万人骂。 但是,痛定思法,又觉立碑莫若立法。碑者,镜也。前世不忘后世之师,不过劝德而已矣。劝德对无德之人不见得有什么用。当务之急是要立“公仆”法。一切政府的公务人员,如若不勤政、廉政,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造成重大损失,或者在人民生命财产危急关头,临阵脱逃,见死不救、损人利己,就要受到法律制裁。回顾近年报刊、电台抖出来的丑事,哪一件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无关?但是,出了  相似文献   

12.
奸臣识别论     
康群 《瞭望》1990,(14)
全国四大书院之一,河南登封嵩阳书院门口立一通九米大碑,叫《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此碑为李林甫撰文,徐浩手书。李林甫一代奸相,文章尚可,但不知何年打雷把大碑轰掉一角,所以明代隆庆巡按监察史蒋机,在碑上刻一首五律,诗云: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众多的咏王昭君的诗中,白居易的《王昭君》历来为一些人们赞赏。白氏此题共两首,人们称道者为第二首: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峨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明人瞿佑的《归田诗话》说:“诗人咏昭君者多矣,大篇短章,率叙其离愁别恨而已,唯乐天云:……不言怨恨,而惓惓旧主,高过人  相似文献   

14.
卡特在中国     
暑天来客 “今世褦襶子,触热到人家,主人闻客来,颦感奈此何?莫谓为小事,亦是一大瑕,传戒诸高明,热行宜见呵。” 我国汉代的这首古诗《嘲热客》,规劝人们不要在炎热的夏天走访亲友,以免主人蹙眉摇头,感到不便。诗人大概没有料到,一千七  相似文献   

15.
啸伯 《瞭望》1994,(30)
卞僧慧《试述陈寅恪先生治学特点(上)》(见《文史知识》1991年6期)有云:“先生拟撰的《中国历史的教训》惜未成书,论述颇散见于先生著作中”,举了陈氏文集(三)129—130页论西晋之乱亡一段为例: 西晋之统治阶级,虽以儒家大儒为其主体,然既杂有一小部分之寒族投机者于其中,则两种不同之集团混合,其优点难于摹仿,而劣点极易传染。斯固古今通例也。如礼法为儒家大儒之优点,奢侈为其劣点;节俭为法家寒族之优点,放荡为其劣点。(慧按:原有注,均略。)若西晋惠帝贾皇后南风者,法家寒族贾充之女也,与儒家大族司马家儿之惠帝相配偶,不但绝无礼法、节俭之美德,且更为放荡、奢侈之恶行,斯其明显之一例也。故西晋一朝之乱亡,乃综合儒家大族及法家寒族之劣点所造成者也。 这使人想起萧伯纳的那个笑  相似文献   

16.
郝玉满 《学理论》2013,(23):227-228
米兰·昆德拉是当今瞩目的伟大小说家,著有众多经典作品并以其独特的小说艺术主张和美学趣味令世人印象深刻。他的处女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已经达到高度的成熟,而且比起后期架构宏大的作品,更言简意赅地呈现了小说家始终关注的一些主题。选取小说集中《搭车游戏》一篇,进行批评解析,力图在深层解读此短篇的同时,能够瞥见米氏小说整体审美特点的踪迹。  相似文献   

17.
窃斧悲剧     
关东草 《学理论》2008,(7):81-81
《列子》留下一则寓言《亡铁者》,读来饶有趣味:“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这就是窃斧悲剧。一旦无端怀疑,不管怎么看,被怀疑者都像窃贼。  相似文献   

18.
闲斋 《瞭望》1990,(23)
宋祁的《玉楼春》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当时就同“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被认为难得的佳句,传为美谈。宋祁是工部尚书,张先官都郎中。《渔隐丛话》中有一段说:“张子野郎中,以乐章擅名一时。宋子京尚书奇其才,先往见之,遣将命者谓曰:‘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子野屏后呼曰:‘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耶?’遂出,置酒,甚欢。盖二人所举,皆其警策也。”后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好就好在个“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妙就妙在个“弄”字,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矣。 但是,在文艺创作和评论上都颇有造诣的李渔(他的《闲情偶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艺术理论著作),却偏偏不买这个帐:“有蜚声千载上下而不能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与其他四经相比是"五经"中能够更直接、全面了解汉中及其他地域文化的文本。以汉代《诗经》学中关于汉中所在地域的文化地理背景为基础,着重分析其中涉及到汉中地域及其他与两汉时期汉中文化特征形成、发展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探求汉代《诗经》学与汉中文化之间关系,并揭示汉代《诗经》学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20.
读叶灵凤《霜室随笔》(见叶灵凤著《读书随笔》第二集,北京三联书店版)中《死得瞑目的望舒》一文,叙述对他亡友戴望舒倍致思念,并以回国时未能亲谒望舒墓为憾。 叶灵凤和戴望舒生前是好友,抗战时同住在香港薄扶林道上下坡,居处甚近,时相过从。我那时也住在薄扶林道学士台上,不是在灵凤家里见到抱着女儿的望舒,便是在望舒家里赶上臂挟几本西书的灵凤,他们不但是文坛上的两员老将,也是致力于开垦香港文化土地上的拓荒人。当时望舒在《星岛日报》主编《星座》,灵风则在《时事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