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同时又指出:“由于国内的因  相似文献   

2.
既然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是以人民同各种敌对分子的斗争为主要内容的,因此(?)真研究和掌握这些敌对分子活动的特点,对于正确处理这种阶级斗争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那么,他们活动的特点主要有哪些呢?第一,这些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同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相比较,已是一种残余形态的阶级斗争。在我国大陆,由于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敌对分子已经失去了以往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所赖以存在的那种经济、政治和社会基础,他们不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阶级,而只能作为历史上的剥削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残余存在。从总的发展趋势来说,他们的数量和力量也将是逐渐削弱的。因此,我们对于他们的破坏活动,在任何情况下,既不能放松警惕和斗争,也不能主观随意地加以夸大。应当坚信,依靠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依靠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力量,经过坚持不懈的正确有效的斗争,我们一定能够最终彻底消灭这种阶级斗争现象。  相似文献   

3.
一九五六年九月党的八大正式宣布,革命的暴风雨时期已经过去,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但是,由于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阶级斗争仍然继续存在,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之间的斗争,还会继续一个很长的时间,还有反命革分子和对社会主义采取敌对态度并且违抗国家法律的个别的人,因此还必须继续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后消灭剥削制度和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面斗争。  相似文献   

4.
第一,阶级斗争的基础发生了变化,上层建筑领域成为阶级斗争的主战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剥削阶级占有的生产资料已经被剥夺,他们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已被摧毁,因而在经济领域内的斗争已经不那么突出。而在上层建筑领域内,剥削制度的残余影响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清除,意识形态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得剥削阶级残余势力在不占有生产资料的条件下,能够凭借剥削阶级思想的影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理论形成的直接后果是中断了我们党早期正确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和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而这“左”倾错误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中苏分歧日益扩大和中苏论战日渐激烈息息相关。毛泽东认为苏共在“二十大”以后实行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 ,从而断言苏共已“变修”。并以此为鉴戒 ,毛泽东在国内进行“反修防修”的斗争 ,逐步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理论  相似文献   

6.
高宝柱 《党史文汇》2003,(12):10-15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正确回答和解决的一个带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就是阶级斗争问题.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或基本性的原理之一。列宁说:“阶级斗争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列宁选集》第2卷第453页。)他又说:“阶级斗争的原则是社会民主党的全部学说,全部策略的基础。”(《列宁全集》第13卷第56页。)无产阶级在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的全过程中,都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问题,否则,在  相似文献   

8.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生产斗争不能说离开阶级斗争而阶级斗争则是阶经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发展的动力。因为,生产在任何条件下,总是社会的生产。这就是说,人们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9.
第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是生产力社会化程度的低水平,同生产关系的国家集中制之间的矛盾,即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具体表现为:从整个社会范围看,生产的经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社会随时代发展而发生的每一次较大的变迁,都会引起理论界对意识形态的重新审视,招致实践中人们对意识形态的不同态度,并承受这种不同的态度在实践中引起的或大或小的社会震荡。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在西方出现了一种“淡化意识形态”的思潮。本世纪50年代中叶,法国学者雷蒙·阿隆发出了“意识形态终结”的呼声,断言本世纪下半叶以来,人们在思想上已经日趋一致,存在的只是个人或技术的选择,意识形态的冲突已告结束。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则抛出了题为《意识形态终结》的专著,系统地论述了意识形态改造社会作用的消失。正当这种思潮在西方寿终正寝之时,它却流入了中国。“文化大革命”中阶级斗争扩大化给人们造成的心理余悸,也为它的流入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意识形态问题上产生了许多糊涂思想,其主要表现就  相似文献   

11.
共产主义道德同社会主义道德并不是对立的,但存在着境界上的差别。在现阶段大多数人中,能够取得实际成效的道德建设只能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正如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所指出的:“在道德建设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连结和引导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一起向上,形成凝聚亿万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那么,社会主义道德究竟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内部大量存在的不属于阶级斗争范围的各种社会矛盾,采取不同于阶级斗争的方法来正确地加以解决,否则也会危害社会的安定团结。”这是总结建国三十二年来我们党在处理属于阶级斗争范围和不属于阶级斗争范围的各种社会矛盾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科学论断。《决议》提出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不属于阶级斗争范同的社会矛盾问题,其主要着眼  相似文献   

13.
1957年,毛泽东在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后不久,就背离自己的正确论断而陷入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迷误。一些同志认为,这主要是毛泽东对当时国内外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未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和估量,以致当国内阶级斗争形势发生起伏时,就轻率地改变了自己原先对阶级斗争的正确认识。笔者认为,这种解释过分夸大了外因的作用,未能揭  相似文献   

14.
首先要明确激化的含意。激化是相对于缓和而言的,从哲学上来说,是指矛盾斗争非常激烈,已到爆发的程度。但是不同时期阶级斗争的激化程度是不同的,这取决于双方力量对比的发展变化。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激烈程度比无产阶级武装夺取政权时期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显然要缓和得多了,而且斗争的总结趋势只能是向着缓和的方向发展。这是因为作为阶级的剥削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的对象已不再是完整形态的剥削阶级,而只剩下一些旧剥削阶级的残余分子和新生的剥削分子,也就是五种分子、两种残余。他们人数极少,由于他们所代表的旧的生产尖系已不存在,他们手里不掌握生  相似文献   

15.
因为阶级斗争指的是敌对势力之间的根本的利害冲突。而阶级斗争的反映则是一种思想渗透现象。因此,对于存在于人民内部的阶级斗争反映,在其矛盾性质没有发生根本的质的变化时,不能直接看作是阶级斗争,更不能采取阶级斗争的方法来处理。(摘自《理论与实践》第四期犁原的文章(怎样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这部有名的著作,公开发表于一九五七年的六月,迄今已经二十五周年。对于这一名著,《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作出了恰当的评价,认为这一著作是“集中地体现”“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  相似文献   

17.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阶级阶级斗争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个探索获得的新成果可以归纳为“三论”、“九点”,构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阶级斗争理论的完整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阶级斗争学说的丰富和发展。这个探索之所以获得成功,其根本原因是采用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功运用的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精神的阶级分析、调查研究、具体分析三者统一综合运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梅荣政 《红旗文稿》2012,(9):10-13,1
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有多种概括,可谓见仁见智。武汉大学教授梅荣政根据个人的研究和思考,汲取学术界某些成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如下概括,即: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独立自主、共同富裕,亦可再简化为求是、人本、自主、共富。作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构成》一文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就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以及与之相适应构建起的不同层次的道德规范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