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科学社会主义》2021,(1):27-35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在带领中国人民革命建设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化,在明确社会主义"建立"不等于"建成"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认识由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深化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强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识,继而肯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发展方位,从而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作出了创新性贡献。  相似文献   

2.
拉美社会主义出现的原因主要有:西方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失败、对美国控制与剥削拉美的反应、中国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成功经验的吸引等等。就性质而言,拉美社会主义并不是传统上的科学社会主义,而且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及现实国情,其发展前途充满了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4.
正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主题,是马恩在批判各种非(反)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接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正义思想:制度正义和德性正义是正义的实现路向,分配正义、参与正义、承认正义和环境正义是正义的四维内涵,和谐世界则是国内正义的拓展与国际正义的呈现,并由此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观的立体型内容。  相似文献   

5.
蒋红群 《理论导刊》2013,(8):43-44,92
以民生为视角,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应该是一种民生的社会主义。民生的社会主义,就是把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和发展民生纳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日常议程,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和实践特色。以民生为研究范式,民生的社会主义深化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民生的社会主义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再坚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再拓展,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深化。  相似文献   

6.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及其跨越发展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称谓改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引起了一些人的理论困惑。从理论上来说,这与人们对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特色社会主义三者的区别以及对特色社会主义跨越发展规律与一般社会发展规律的区别没有完全搞清楚有关系。我们的研究,在于探讨以上三种社会主义的区别以及特色社会主义跨越发展及其规律问题。  相似文献   

7.
8.
李颖 《理论导刊》2007,46(8):49-5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试图破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的历史之谜,探求东方落后社会以不付出资本主义人道灾难而获得"人与物的价值同步增长"的可能性。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市场经济对人的价值实现的正面效应、抑制其负面效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所在。当前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过去市场经济物本化的矫正。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经济社会基础,强调共产主义不是现实与之相适应的一种理想,而是从现实出发,整体发展、不断变革的运动,运动的趋向是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以唯物史观为依据,系统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根本任务、价值追求、文明互鉴、党的领导等方面,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遵循这些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10.
浅论社会主义的当代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仍处在剧烈的嬗变过程中,但与社会主义的原生形态与次生形态相比,当代新生形态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轮廓已逐渐浮出水面。当代社会主义是以 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是以实践基点的社会主义,是开放式和兼容性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从历史角度看,历史规律是一种需要通过实践贯彻下去的历史必然性,并以具体的、现实的历史运动为其实现方式,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对中华民族复兴这一历史必然性在现实层面上的逻辑承接。从世界角度看,历史普遍规律只在竞争中胜利的那种文明中贯彻,而对于失败的文明则任其自生自灭,所以它并不拒斥具体实现道路的曲折性、多样性,科学社会主义是历史普遍规律的反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恰恰彰显出积极探索其具体发展道路的民族自觉性。从人类未来命运角度看,历史唯物主义不是要告诉我们存在一个不可更改的命运之弧,它所强调的历史必然性本不在我们实践活动之外,而在我们实践活动之中,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恰恰折射出不懈追求人类共产主义理想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2.
追溯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来源,须着眼于整个社会主义发展史。在早期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的时代,空想社会主义者已经阐发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必然是现代化社会的理论观点,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源头。莫尔、康帕内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卡贝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分别论述了未来的社会主义要成为科技发达、工业发达和农业发达的社会,从科技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等三个最主要的方面,展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10)
科学社会主义平等思想以唯物史观为依据,强调人类社会实现平等的客观性;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平等实践的经验教训是由于建立平均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而导致人们共同的贫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实践的重要特征是试图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实现共同富裕的平等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东欧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史无前例的严重挫折,在社会主义处于低谷的今天,通过对空想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客观分析,再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我们看到现实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进一步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15.
人们视角与方法的不同 ,产生着不同的歧义理解。因此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必须不断深化。要全面理解 ,不能断章取义 ;要从社会主义本质和公有制的关系上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要明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一个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按照《决定》指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贯彻“五个统筹”的要求去提出改革目标,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统一的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其首要问题在于平均地权;同时,孙中山不赞成进行激进的社会革命,而是主张通过改良来实现社会主义;最后,孙中山将社会主义视为人道主义,即博爱、平等、自由的社会主义。由此看来,孙中山的社会主义观包含着经济学、政治学和哲学三重维度。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国人对社会主义探索的最初成果,孙中山的社会主义观对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取得的成果。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曲折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在日益加深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也得到了深化。探析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深化的过程,有助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高度统一,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民主社会主义是由20世纪社会民主主义逐步演变而来的.在漫长的起伏沉浮过程中.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民主社会主义有了发展.它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欧美发达国家的范围,逐步向亚非拉第三世界扩展.在探讨民主社会主义产生、战后发展的原因的基础上,得出其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使我们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20.
谭劲松  王玲 《党政论坛》2013,(17):28-30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行按劳分配,如何处理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如何实现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本文展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