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座右铭,是指镌刻在物体上的各自喜欢的格言、警句。因此还派生出诸如桌铭、镜铭等奇特的座右铭。桌铭:少年时代的鲁迅酷爱读书。一次,他上学迟到了几分钟,被老师批评了。他并不因家里有事耽搁而原谅自己,便在课桌角上刻了一“早”字,以此为座右铭,激励自己珍惜  相似文献   

2.
闺中既以深远兮,哲王又不寤。 ——《离骚》 在屈赋中,“闺中”仅此一见。纵观古今各家对“闺中”句的理解,明显地分为两派:一派以王逸为代表,释闺中为王宫,即楚王所居宫殿,《楚辞补注》以前都如此;另一派以朱熹为代  相似文献   

3.
朱熹思想之于湖湘学派●金春峰朱熹曾受教于李侗,属于程颐、龟山、罗豫章一系,故常被认为其思想直接承继于程颐。实际上朱熹丙戌“中和旧悟”前,一直笼罩在章句之学与佛禅的影响之下,并未有以自得。朱熹之有“中和之悟”并由此而建立起自己的心性观及哲学体系,是与湖...  相似文献   

4.
延川布堆画     
《台声》1995,(4)
在孕育华夏文明的母亲之河——黄河岸边,有一朵奇特的民间艺术之花,它就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全国现代民间美术画乡”——延川县独特的布堆画.  相似文献   

5.
读书如树木清代文学家法式善,写有一首《读书》诗::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 读书如活水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观书有感》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把读书和人的知识更新比喻得非  相似文献   

6.
山东民谣     
《春秋》1997,(5)
著名教育家王祝晨先生于1921年至1926年间收集整理的学生寒暑假作业——儿谣、民谣、民谚,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虽历经磨难,“文革”中被查抄时,因手稿系新闻纸裁为长条,年久纸黄,被查抄者作为废纸撒落一地,后经抢救而誊抄,现刊登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漫步“红色圣地”"位于大别山腹地的河南省新县,在1:1000的中国地图上,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就是这个小县,被人们称作“红色故地”。这里曾经是鄂豫皖苏区的首府,是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主力红军的诞生地。“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光辉灿烂现出新世界……唱一首国际歌庆祝苏维埃”这首脍炙人口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影响了几代人,可是这首被传唱至今的革命歌曲是从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新县唱响的,恐怕就鲜为人知了。那是1929年正值大别山桂花盛开的季节,为庆祝鄂豫皖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成立…  相似文献   

8.
游绵山     
绵山座落在介休境内。我于少年时曾在介休上过六年中学,也曾游览过介休的许多名胜古迹,唯独绵山一直没有上去过。离开介休之后,倒是有机会游历过不少华夏名山,然而近在咫尺的绵山,却两次欲游都未能成行。绵山像谜一样地吸引着我。 去年秋季,我终于又有了一次登绵山的机会。早些年,绵山就已经被确定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检查基地建设,我偕两位  相似文献   

9.
此日中流自在行“为有源头活水来”,已是耳熟能详广为引用的名句;而对出自姐妹篇中异曲同工的“此日中流自在行”的哲言,也许有的同志会颇感陌生。为了给方兴未艾的“三讲”教育鸣锣开道,重温出自宋代哲学家、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笔下借用感性形象阐述理性认识——劝学的哲理诗《观书有感二首》:“半亩方圹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前首人所共知,毋庸赘述。后者借用“春水”代通过读书学习掌握的文化科学理论知识,巧取“艨艟…  相似文献   

10.
识见与实践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于八十四高龄写给他的幼子子聿一首五言古诗,在简要论述了自己所经历的创作道路,总结了毕生诗歌创作的经验之后,提出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精深见解。那么,这“诗外功夫”究竟何所指呢?恐怕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曰:品格、识见,或思想基础;二曰:社会实践,或生活基础。概言之,就是学诗先学做人。  相似文献   

11.
朱亚夫 《今日上海》2014,(12):57-59
墨,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它位列老二。虽然它形状不大,面容乌黑,似乎有点貌不惊人,然而它毕竟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又是社会文明的助燃剂。因为有了它,书写才从竹简演变为绵帛,后又发展为纸张,最后形成了活字印刷,有了书籍,促成了文明的大发展。小小的墨,“落纸如漆。万载存真”,具有浓厚的历史沉淀和奇幻的艺术效果。正因为如此,墨被归入文房四宝,深受文人雅士、书画名宿的青睐,是文房收藏的必备之器。  相似文献   

12.
郭丛生  高玲 《人大建设》2007,(12):34-35
一名三轮车夫因违规载客,被公路运输管理部门处以罚款。不想一纸“文不对题”的罚没收据,却让三轮车夫发现了“顶头上司”执法中的破绽。一场让人警醒的行政官司,由此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历代文人雅士都喜欢给自己的书屋居室命名 ,或言志 ,或自勉 ,或寄情 ,或明愿。唐人刘禹锡把自己书斋取名“陋室” ,与诸葛亮的“茅庐”、西汉文学家杨雄的“云亭”相提并论 ,表达自己安贫乐道之情志 ,保持节操之愿望。南宋诗人陆游晚年的书房叫“老学庵” ,取“师旷老而学犹秉烛夜行”之语铭斋 ,表示活到老 ,学到老 ,生命不息 ,耕读不止之愿。明末著名文学家张傅的书房叫“七录斋” ,反映他刻苦读书的精神和方法。他所读的书一定要从头到尾抄录一遍 ,抄完后朗读几次 ,记熟了烧掉 ,接着又抄 ,又读 ,又烧 ,反复六七次 ,直到熟记于心。清代…  相似文献   

14.
在禾苗抽青、柳芽冒绿的时候,我来到江南文化古城绍兴.第一件事就是参观鲁迅纪念馆.没有想到,在参观鲁迅纪念馆的过程中,一框七律的条幅却牵动了我另一番情思.这框条幅,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九年)临死前写的一首题为《示儿》的诗.诗云:“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即今浙江绍兴)人.他一生有不少时间生活在绍兴一带,其中沈园是他经常去游览吟诗的地方.现在沈园怎样了?我参观鲁迅纪念馆后,便迫不及待地又向沈园走去.  相似文献   

15.
人本漫议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写心。半亩方塘,清澈如鉴,天光云影,映现其中,这等美景,与读者心境交融。哲人的思想,何由具有如此生机?“为有源头活水来”。研读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时,也会有这种常读常新的感受。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记者报道由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和何东舜铭国际文化基金联合举办的“信息安全: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于4月24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会长熊光楷和何东舜铭国际文化基金主席何东舜铭致开幕词。应战略学会邀请访华的德国前总统赫尔佐克发表了  相似文献   

17.
据说“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著述功德的一种文字,久而久之,成为了韵文的一种形式。古往今来,人们沿袭运用了这种文体,有用以规戒自己,为己立铭的;也有用以衷告他人,为人劝警的。铭中之名者,当首推唐人刘梦得《陋室铭》。短短八十一字,警世骇俗,千余年来传诵不衰。现在,人们又把“铭”作为一种武器,针砭某些消极腐败现象。近读一刊物中披露一篇《科室铭》,吟之,有些味道。原文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8.
苗体君 《春秋》2011,(4):14-16
邓恩铭是中共“一大”代表.出席“一大”时,他是13名代表中惟一的一位在校就读的中学生,也是13名代表中惟一的一位少数民族代表,1931年4月5日清晨6时.这一天正好是清明节,邓恩铭等22名共产党员被押赴济南纬八路刑场枪决,就义时邓恩铭只有30岁。邓恩铭生前先后三次被捕,  相似文献   

19.
去年10月间,“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迎来了“海峡两岸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学术会议”的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及旅居国外的朱子后裔等80多人相聚一堂,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缅怀闽学先贤,寻访朱熹遗址,共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之大计,促进了两岸朱子学研究的交流与发展。整个会议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情感。 朱熹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又一具有国际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这一文化巨人,四十余年都在闽北武夷山度过,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大学——紫阳书院,并与他的弟子们立足闽北文化土壤创建了朱子学(即闽学)。朱子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控制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七八百年,渗透至社会思想意识形态各个领域,而且广泛地传播海外,对  相似文献   

20.
陆游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传世之作中,我们可以读到大量含有“农”和“村”字的诗歌与散文,这些作品都体现了陆游的“重农”思想.正是陆游的“重农”思想,使他一辈子关心农民、情系农村,为当今中国“三农”问题提供了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