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与交流》2004,(3):41-42
批判一:跟风“舶来品”。企业文化的兴起在20世纪80年代,源于美国,根在日本。理论家们在总结我国企业的问题时认为我国没有企业文化这个东西,美国、日本的企业为什么这样发达,是因为企业文化发达。于是,我们的许多企业没有消化“舶来品”,开始建设企业文化,你外国有企业文化,我已有,好象没有企业文化这个企业就不先进。实际上没有从理性的高度去精心建设企业文化,完全成了一种”时髦”的象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转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大众文化在我国成为大众主要的消费和娱乐方式、以及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等这些原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向“文化商品”转化具备了必要性。“民族心理”的客观存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向“文化商品”转化有了可能性。“文化商品”承载着意识形态的功能,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向“文化商品”的转化有非常现实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现在,对于我国有没有真正的志愿者文化很多人存在疑问,认为我们还不具有真正的志愿者文化。或许我们可以认为.这样的结论是从志愿者文化外延的角度思考得出的。志愿者精神虽然是舶来品,但中国的志愿者文化同样具有“自愿”、“无偿”、“奉献”、“有利于社会发展”等核心内涵,只是从现代公民文化建设、现代社会文化构建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体现上来看,目前我国志愿者文化建设确实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2005年,成为中国的“财经外交”年。相对于国人熟悉的“乒乓外交”而言,“财经外交”对中国是个“舶来品”。所谓“财经外交”,是指通过积极的外交手段、外交活动、外交磋商,为一个国家创造宽松、和谐的国际经济交往和活动的氛围和环境。而积极参加到世界经济发展之中,是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国际财经舞台上的中国身影2005年2月,中国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和央行行长周小川应西方七国的邀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之快,举世称奇。短短30多年,几亿人摆脱了贫困,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这是个了不起的壮举,令国人欢欣鼓舞。但欣喜之余,人们发现,“快”已经成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价值标杆,成为一种浸透人们生活的文化现象。人们都在急匆匆地生活,来不及感受,  相似文献   

6.
清朝道咸同光时期舆地学的兴盛以及逐渐巩固的“九州之外更有九州”的世界地理观念 ,成为近代以降国人进行新闻实践的思想、文化资源。在地理观成为民族—国家观念重要成分的历史情境内 ,新闻业对中国地图业发展的推动和对具有舆地学传统的报道方式的实践 ,弘扬了时代精神。旅行通讯现象的背后是新闻记者的地理自觉 ,这一新闻体裁因此成为历史事件与地理文化的双重结构文本。处于传播全球化的当代 ,“国家地理”除其地缘政治意义外 ,已转化为颇有意味的传媒符号。地理学视野的新闻定义就是对受众未知的某一时间的地理空间活动和现象的描述。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觉”与构建性别和谐的文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性别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讨论和谐性别关系的构建问题,是国人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是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其关键环节是性别文化主体——人的文化自省能力的提升。对历史形成的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进行理性的分析,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自觉地改造或“创造性转化”,才能形成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性别和谐的文化观念。所以,构建以两性平等与和谐为基本价值理念的和谐的性别关系,得益于完善的“文化机制”,即完善的性别制度文化、自律的传媒导向文化、和谐的两性行为文化、性另0平等的器物文化。  相似文献   

8.
当作为网民的“你”成为美国《时代》杂志“2006年度人物”时,当“博客”作为一种时尚风行“地球村”时,我们不得不感慨,网络已经深深侵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已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令人无力拒绝、无法旁观、无处逃避。面对网络已无处不在这个现实,如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便成为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国人的玫瑰     
一歌 《公民导刊》2010,(2):54-54
随着国门缓缓打开,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随之而来,冲击着固若金汤的国粹,传统文化被逐渐打破,那些最容易被人接受的新鲜事物,渐渐融入国人的内心。情人节即使是舶来品,也逐渐被国人接受,国人的玫瑰,也就这样在每年二月十四日那天,被少男少女们抬成天价并一扫而光。  相似文献   

10.
对“人民调解”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智慧 《人大研究》2002,(11):39-41
长期以来 ,由于国人法律意识的淡薄以及中国社会建立的特有的以“家”为核心的“亲情”文化体系 ,国人解决各种纠纷采取的最一般的方法就是基于某种“亲缘”关系而产生的“调解式”方式 ,这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确实起到了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纠纷当事人常常基于“亲情”而作出种种让步 ,通过牺牲某些个人利益而去努力维护“家族利益” ,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这同我国社会长期以来所采用的“社会控制方式”是有直接关系的。“事实上 ,与西方世界不同的是 ,中国人所供职的基层企事业单位和村民委员会 ,曾经是国家为家庭提供终身保障和对…  相似文献   

11.
一、和谐文化建设的时代意义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胡锦涛同志的报告,用三个“越来越”突出强调了文化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方南苗族服饰作为“礼物”之灵,背后承载着人生礼仪、节庆活动和族群认同等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了方南苗族的生活方式、物质表征和共享的集体记忆。文章从艺术人类学角度对亮布工艺中的从业人群及其文化现象展开调查,探讨了方南苗族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及亮布在其社会与文化中扮演的角色。由此,采用参与观察的方法,对方南苗族亮布工艺的制作步骤、制作方式、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挖掘和整理,目的是平衡“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关系。通过定点观察,发现亮布锤打方式、染缸制作、传承方式、集体审美及其实用功能的智慧嬗变。由此得出,亮布工艺的传承模式即生产性和区域整体性保护,并坚持“用字引领”与现代生活同步创造,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三月阳春暖,“两会”民意浓。在政治生活越来越民主的中国,共商国是的“两会”,越来越为国人和世界所关注。每年“两会”热点透露出来的信息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发展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4.
谈《市场营销学》的教与学市场营销学是“舶来品”,本世纪初在美国问世,改革开放后才传入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市场营销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市场营销学自然成为所谓“热门”课程,那么,如何搞好这一学科的教与学,笔者从以下...  相似文献   

15.
不知是什么时候,也不知究竟是“舶来品”,还是我们的“国粹”,武打片、艳情片、宫廷片等一些宣扬色情暴力的低级趣味的影片充斥了我国的影视市场,七音世界已被情爱、对生活的厌倦等绵绵之音所淹没。优秀的民族文化被人淡忘,其光辉也一下于变得黯然无色了。于是乎出现了小孩梦想成大侠,从五层高楼往下跳的情景;出现了姐姐模拟包青天,把亲弟弟的头一刀砍下来的悲剧;出现了十岁儿童上吊升天的尝试;出现了几岁的小孩也整天哼着“妹妹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的无奈。改革开放十六年来,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16.
“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就是创造性的,使中国艺术从古典形态转化为现代形态,建构我们时代的文化大风格,从文化意义上使中国艺术进入国际大背景,成为具有新世纪风神的新的东方艺术。”  相似文献   

17.
浮世绘     
《民主与法制》2014,(15):5-5
“母亲节”陷营销绑架 5月11日是今年的母亲节,面对商家以煽情手段推出的营销活动,不少人坦言“被绑架消费”。分析称,母亲节应注重感恩、孝心.商业的大肆介入、过度包装,反而使节日变了味。有专家认为,母亲节是西方舶来品,为体现我国传统文化中“孝”的思想,应设立“中华母亲节”。并建议将日期定为农历的四月初二,即孟母生孟子的日子。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治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法治文化难以养成,以至于法治模式难以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一困境长久地困扰着国人,阻扰中国法治发展的深化.理性的法治文化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内在核心动力,是推进我国普法宣传教育的内在需求.在寻求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越来越重视自身文化建设,寻求打破法治文化建设中面临的困境,乃是今日之中国法治建设的不二主题.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理性选择洪泽近年来有人宣扬并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舶来品”,而且“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就立即沦为教条”,使“理论与实际脱节更加严重”,等等。总之,他们所要论证的是外来的马克思主义不适用于中国,应当以中国的传统文化甚或新儒学来代替。这...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随着对外经济的发展和文化领域的交流,自我意识也成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相当多的人把“尊重自我”当作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个性、争取人格独立和尊严的口号,而把“实现自我”则看作是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的真谛。但是,自我意识并不完全是西方的舶来品。关于个体对自身意义与他人或整个社会关系的认识,我国哲学家在很早以前就有过极为精到的见解。本文就试图探讨一下孔子这位影响中国和海外数千年的思想家是如何建构其自我意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