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歇尔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现代自由主义社会由于形式上的政治平等与广泛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之间的冲突及失衡而面临的种种政治合法性危机,在古典自由主义的平等转向中,通过将社会权利的思想整合进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的框架之中,实现了公民身份对于社会权利的收编,进而借助消极权利与积极权利的整合促进了自由主义自由原则与平等诉求的适度平衡。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着公民身份体系与资本主义阶级体系之间的共谋。深入解读马歇尔的公民身份理论,对于科学勾勒公民身份的现实走向、揭示阶级统治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正瑞 《理论导刊》2012,(7):98-101
现代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由于自身的局限,越来越限制公民身份潜能的发挥。基恩·福克斯在反思现代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二元结构假设的基础上,回应西方各种新社会运动诉求,提出了以居住地为范围,以宪政爱国主义为认同,以整体公民身份为内容,以强制性投票、社区服务、公民收入为促进方式的后现代主义公民身份思想,试图克服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的理论局限,实现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的当代转向。  相似文献   

3.
建立在个体本位以及普遍主义思维方式和价值论基础上的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核心主张为权利至上;该理论在处理国家与公民关系时,遵循中立性原则;在处理公民与公民关系时,遵循平等原则,其实质是形式平等、普遍平等.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存在以下局限性: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之间存在内在张力;权利与责任严重不平衡;自由主义所谓的政府中立性是不彻底的,甚至是虚假的;政府中立性的主张,容易导致公民政治冷漠和公共美德的缺失;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普遍平等观漠视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殷素梅 《学理论》2009,(6):23-24
本文以公民基本权利的分析入手,论及“文化”已成为公民权利和义务讨论的新维度,已成为等级划爱和身份认同的新维度。文章指出,公民文化权利的确立不仅应强调政府对公民依法享有的诸多文化权利的有,保障,还应诉求公民在参与文化、消费文化、创造文化和保存文化等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由此,教育的责无宴贷、文化观念的转变、文化政策的引导成为从公民文化权利的确立到文化公民身份认同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
公民身份起源于中世纪的西方城市,城市既是培养公民认同与忠诚的重要中介,又是权利表达与权利斗争的重要空间。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公民身份的扩展。在检视城市化发展理论局限的同时,本文还清楚地阐释了当下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价值,即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突出农民的公民身份权利、构建公民国家。  相似文献   

6.
高景柱 《理论导刊》2014,(3):47-49,56
自T.H·马歇尔将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视为公民身份的构成要素,并建构了一种以"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为内核的"三位一体"的权利体系以来,他的公民身份理论就激发了人们对公民身份问题的浓厚兴趣,并经常在有关公民身份理论的研究中处于争议的中心。无论持赞同态度,还是批判态度,在很多时候人们不得不在其所开创的公民身份分析框架内开展工作。澄清马歇尔公民身份理论的内涵及其所面临的各种批判性解读,有利于深化对公民身份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我国公共行政学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如公共行政学研究本土化问题。推进公共行政学本土化进程,一要转变公共行政学研究者的观念,这包括强化其反省-批判意识、责任意识及发展意识;二要推进公共行政学研究的理论创新,这包括在深入调查中催生公共行政学理论创新,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实现理论创新;三要强化公共行政学理论对公共行政实践的指导性作用,这包括发挥公共行政理论对行政实践的描述与解释性功能、批判与创新性功能及规范与引导性功能。  相似文献   

8.
无论从何种角度考察,公民首先表现为一种资格,权利与义务的内在规定是其本质的要义所在,只有二者统一,才能外化为公民身份.当代中国农民的公民身份在新中国成立后表现出单向度的特点,税费改革后这个特点发生了逆转,但也使农民的公民身份陷入了困惑.当前,农村社会发生了重大变迁,融入许多新的时代因素,新农险以其法理性契约关系的模式给重塑农民的公民身份以启迪,让我们反思过去,审视当下,积极创造条件以塑造新时代理性的农民公民.  相似文献   

9.
公民参与表明了一种全新的公民责任、权利以及治理的观念。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对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进而实现其良好的施行效果具有实质性的作用和极其重要的功能,公民参与是公共政策的基石。公民社会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领域,是公民参与的载体。公民性是公民参与的内在支持和保证。伴随国家民主化改革的进程,我国应当培育公民社会,促进公民性的发展。国家的治理需要有一个讲道德、守法律的公民社会。依靠有良好公民性的公民社会,才能节约治理的成本。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公民参与理论的发展进路与现实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晓丽 《行政论坛》2014,(4):96-100
基于对精英代议制民主纠偏和改革传统公共行政弊端而兴起的当代西方公民参与理论,从理论上批判代议民主制和效率至上的公共行政排斥公民参与的传统,积极倡导公民参与,并在实践中构建出公民参与的具体模型。在理论上厘清当代西方公民参与的发展进路,并分析其在现实中遭遇的多重困境。我们可以发现当代西方公民参与理论本身还存在诸多分歧,但不同理论派别都在努力地从不同角度寻求突破困境的可能出路,为解决西方社会诸多现实问题提供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4,(31)
"死者崇拜"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古代"死者崇拜"是人们获取身份的重要象征。人们通过"死者崇拜"的方式来获取自身身份在家庭和社会中认同,人们也通过"死者崇拜"方式获取人们之间平等的想象力。由"死者崇拜"而拓展的"圣火"、"圣人"和"宗教"都是平等主题的变换,通过这些主题的建构从而刻写古代人的平等生活观。  相似文献   

12.
在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背景下,随着农民流动性的增强,农民的社交关系网络、信任关系和行为规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我国农民的社会资本正由内生型社会资本逐步嬗变为建构型社会资本。这一嬗变过程,培养和激发了农民的自主性、权利意识和公共利益关怀,有助于农民公民身份的塑构。  相似文献   

13.
有序政治参与是公民争取和扩大个人权利的最主要途径,只有通过积极的政治参与,公民的个人权利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实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扩大与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人民参与权实现的直接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也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迫切需要。应不断完善法律和制度环境,不断完善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4.
数字公民是智慧治理的基础和关键驱动力。数字公民的身份能够使人们在数字世界中不是作为代码而存在,而是作为技术的使用者和协作者而存在,并通过数字世界对物理世界的传导过程,实现物理世界公民身份与数字世界公民身份的同步革新和增权,赋能现实社会的智慧发展。智慧治理既是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也是人的价值的回归。而人作为治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智慧治理中也被赋予了新的身份,即获得认可并积极行动的数字公民。数字公民不仅仅是0和1的多种排列组合体,也是人的情感体验、交往价值等的交互融合体,更是数字治理走向智慧治理的重要载体。因此,探索数字公民的身份建构逻辑及价值实现路径,能够在新的技术样态下赋能智慧治理,打造数字技术与治理生态正向循环的圈层结构。  相似文献   

15.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乡镇机构改革在积极推进。为促进乡镇机构改革全面深入,需要对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深层原因、基本原则、主要思路、保障机制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公共行政学经过近30年的历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其中存在主要问题之一是公共行政学的本土化问题。公共行政学的本土化关系到我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前途与命运,推进公共行政学的本土化进程,需要从我们强化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本土化意识,推进公共行政学研究的理论创新,重视公共行政学的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后期产生于美国的公民治理理论代表了一种新的公共行政价值观,它建立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某些缺陷的批判基础之上,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成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一种超越。本文比较系统地辨析和概括了公民治理的基本观点,公民治理与公民参与之间的紧密关系,并对其实践价值作了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8.
姜宏政  李扬 《学理论》2013,(14):100-101
同其他国际法原则一样,官方身份无关性原则有特定的含义,其本身是一个基础性法律原则,经过实践的发展正得到国际间广泛的认可,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官方身份无关性原则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为依托,符合国际刑法基本原则的判断标准,应当作为国际刑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公民参与权的理论检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参与权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过程中 ,对于预防腐败和保护公民权益有特殊的意义。通过论述公民参与权内涵及其意义 ,并对公民参与权的理论基础从政治学、法理学以及宪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最后 ,又检视了我国公民参与权在立法、行政、司法等领域的物化形式及其完善。  相似文献   

20.
黄丹 《学理论》2014,(4):62-64
20世纪90年代,公民资格成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主流话语。当代西方公民资格理论以保障民主制度有效运行为出发点和目的,以建构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为理论主线,以探讨公民权利义务关系和公民品德为主要内容进行了理论架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