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居民粮食消费模式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农村的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粮食生产效率的提升(Findlay,1996;Lin,JustinYifu,1996;Fan,S.,L.Zhang and X.Zhang,2002;Zhujing,2004)。1978—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从30476.5万吨增至50160.3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也从319公斤增至381公斤。随着粮食生产能力的显著提升,我国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和营养摄取状况也有了明显的改善。然而,在国际化背景下,居民食品消费越来越显著地受到域外因素的影响,因此,  相似文献   

2.
粮价:市场说了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爱东 《半月谈》2004,(12):42-43
今年6月3日.国务院公布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这是国家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粮食生产,维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粮食流通领域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  相似文献   

3.
《时事报告》2013,(1):7-7
粮食生产“九连增”农民增收“九连快” 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2年粮食产量数据公告,全国粮食总产量58957万吨(11791亿斤),比2011年增加1836万吨(367亿斤),增长3.2%,实现“九连增”。在世界粮食发展史上,排名前6位的主要产粮国除中国外,只有美国和印度实现过“五连增”。  相似文献   

4.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了全球粮食生产和贸易,破坏粮食可供,引发经济衰退和购买力下降,威胁对粮食的获取和利用。由于缓冲库存充足以及国内供应链保持畅通,新冠肺炎疫情未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产生重大的冲击,但未来一段时间里我国粮食安全仍面临各种挑战。为此,应当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即时补贴和信贷支持;强化国内外粮食市场信息动态监测和通报,避免恐慌性购买和囤积行为;加强与FAO与WTO等国际组织的立场沟通和协作,遏制粮食贸易限制措施再度抬头;顺应粮食消费新趋势,坚定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步伐;加快推进农业对外援助与投资合作,提供粮食进口自主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粮食主产区对稳定全国粮食供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粮食生产是弱势产业 ,面对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值得注意的是 2 0 0 0年以来连续减产 ,三年当年粮食产不足需 ,向人们提出了危及粮食安全的信号。粮食问题始终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政治经济问题 ,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保护扶持力度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6.
《山西政报》2009,(8):39-41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中储粮山西分公司: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粮食库存的真实情况.更好地落实宏观调控任务,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8]118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粮食清仓查库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7.
杨随亭 《前进》2013,(1):30-31
实行粮食省长负责制,是我国粮食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也是保障区域粮食安全进而确保全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山西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80%,粮食产需缺口30亿斤左右,主要粮食品种产需结构严重失衡,产粗吃细,小麦缺口50%以上,稻谷、食油几乎全部靠外调,玉米、杂粮有余,保障粮食供需平衡的任务繁重。  相似文献   

8.
湖北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调出大省。粮食总产量约占全国的5%。正常年景下,湖北粮食商品粮在180亿斤左右,商品率35%左右。除满足省内消费外,一般有100亿斤左右粮食外销。为稳定发展我省粮食生产,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国祥 《时事报告》2012,(12):54-55
农业部传来好消息:2012年秋粮丰收已成定局,截至10月22日,全国秋粮已收获9.71亿亩,完成种植面积的83%。这意味着中国粮食产量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九连增”,这不但可以抗击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暴涨对我国的冲击,而且将进一步改善我国粮食供求关系;特别是今年美国遭遇50多年来最严重的干旱,粮食大幅减产,我国粮食明显增产更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玉 《中国减灾》2004,(11):54-54
干旱指数:全国受旱率16%,粮食减产率7.9%,受灾人口率8.5%。全国为一般干旱年。  相似文献   

11.
成就     
《台声》2008,(4):6-7
我国最大原油储备库在新疆鄯善县开焊建设;我国将建设农垦大型粮食生产基地;去年全国节能减排首次实现双下降;“嫦娥”探月:中国人的千年之梦;财政部称我国正研究开征环境税  相似文献   

12.
姚高宽 《前进》2010,(7):32-34
<正>近两来,国际粮食市场和粮食价格波动加剧,部分国家发生了粮食危机,粮食问题与金融危机交织在一起,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我国把粮食安全摆上战略性、基础性地位,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高度重视粮食流通,确保了全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3.
<正>从2004年到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九连增"。但令人担忧的是,在粮食产量"九连增"的同时,我国粮食进口量也在逐年上升,不知不觉中从粮食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粮食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据有关部门预估,分散的农户储粮仍是我国粮食储备的主体,约占全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客观地反映我国中长期粮食问题 ,本文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分析影响我国中长期粮食供需总量平衡的深层原因。主要制约因素有 :农业发展日益需要资金与今后资金高度匮乏的矛盾 ;种粮收益持续下降 ;农业难以实现规模经营 ;粮食增长空间日趋变小。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与粮食有关的一些国内共性问题进行思考。最后提出解决我国中长期粮食紧张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机关后勤》2008,(9):17-17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天下头等大事。我国近几年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国家储备粮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吃饭问题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是目前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出现粮食危机,粮价普遍上涨,作为人口众多的我国,人均占有粮不多,绝不能掉以轻心。因此,在抓好增产的同时,必须抓好粮食节约。每人节约一粒米,全国能节约2.6吨米;每人节约一斤米,全国能节约65万吨米,节约粮食大有潜力可挖。作为从事餐饮工作的我们,应该为国家着想,多做工作。为此,提出中央国家机关节约粮食反对食品浪费的倡议。  相似文献   

16.
[新闻背景]今年一季度,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再度飞涨,粮食供求吃紧.当前全球粮食库存已达到30年来最低点,新的粮食和农业危机正在形成。粮价上涨被称为一场“无声的海啸”,正引发二战以来首次全球粮食危机。与国际粮食“吃紧”形成对比,我国粮食连年丰收,2007年粮食产量突破1万亿斤大关。国家现有1.5亿吨至2亿吨储备粮.库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 今年3月2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发出了“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更加明确、直接、有力的信号——决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在今年预算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70亿元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再增加252.5亿元投入,主要直接补贴给农民,采取十项重要措施。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主要产粮区洪涝灾害与粮食增产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是我国农业及粮食生产的主要产区 ,自然资源优越 ,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1 996年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 66%,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 63.7%。然而 ,地处江河中下游的三大产粮区也是洪涝灾害发生最频繁、受灾面积最广和经济损失最严重的地区 ,平均经济损失占全国60 %以上。洪、涝、渍、旱、碱造成大面积的中低产田 ,其中未治理和中、低标准治理的低洼易涝、盐碱中低产田面积 2 0 0 0多万公顷 ,如果全部得到治理 ,粮食最低可望增产 50 0 0万吨左右 ,占全区粮食总增产量的56.8%,同时 ,还可避免或减少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 ,因此 ,主要产粮区的防洪除涝减灾对于 2 1世纪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新阶段,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任务繁重。商丘市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近年来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  相似文献   

19.
工作信息     
《政策》2007,(12):58-59
2006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69.05%;我国“三农”发展步入历史最好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国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全民可享基本卫生保健;  相似文献   

20.
郑楚光 《世纪行》2011,(3):16-16
影响粮食供给关系主要凶素:第一是粮食的生产。这方面主要受到粮食播种面积、农民种粮积极性、科技进步、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温家宝总理总结说:“我国有13亿人口要吃饭.土地资源有限,粮食安全始终是最大的隐忧。解决这个问题别无他途,必须依靠高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第二是粮食的消费。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的消费需求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惊人的浪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1000亿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