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清心境     
清时江南总督张伯行,自律甚严。为了拒贿,他在家门口自题一块匾额:“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分一毫,民之脂膏;宽一文,民得益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每天早上,他必面对题文念三遍以自勉,以保持清醒的头脑、洁净的心境。张伯行在江南为官数载,始终清正廉洁,深得平民百姓的爱戴,是一个不多得的清官。  相似文献   

2.
常清心境     
清代江南总督张伯行,自律甚严,为了拒贿,他在家门口自题一块匾额:“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分一毫,民之脂膏;宽一文,民得益不止一文;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每天早上,他必面对题文念三遍以自勉,以保持清醒的头脑、洁净的心境。张伯行在江南为官数载,始终清正廉洁,深得百姓爱戴  相似文献   

3.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脂民膏;宽一文,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份,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这是清朝礼部尚书张伯行的“拒贿檄文”。  相似文献   

4.
说“一”     
"一"是汉字里最奥妙的文字之一。它可大,大到万物之母,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可小,小到一滴一点,一丝一毫……"一"虽小,小中见大;"一"虽大,大中有小。牵一发而动全身,观一斑可见全豹。所以,对于"一",要"谨思之,慎取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清代的张伯竹,为官清廉。在他写的《禁示馈送檄》中言——"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连用的八个"一"尽是些小事,然而却于细微中见精神。张伯竹惜民爱民、廉洁自好的高尚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是观之,善小的"一"和恶小的"一"却能体现一个人品行的好与坏,  相似文献   

5.
倪春元 《群众》2011,(12):85-85
有关清廉的警训古已有之。宋代吕本中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日清、日慎、日勤。”他指的是为官之要。清代张们行说:“一丝一料,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墩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他算的是为民之德。而曾了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我则视之为洁身之宝。  相似文献   

6.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吐露心声,其民生情怀一览无遗。在今年由他所作的长达40页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及民生的内容占了近1/4,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代表们评价说,这是一份以"民生为本"的好报告。  相似文献   

7.
《清朝野史大观·清人轶事》记载:康熙时,张清恪因政绩擢升为督抚,门生故旧闻讯后,纷纷携礼致贺,张清恪却坚决不收,为了杜绝马屁精的缠扰,他特地写了《禁止馈送檄》,高悬堂上,其文曰: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傥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相似文献   

8.
爱泼斯坦老人辞世前的绝笔之文,也许是应我之特别请求,为我的一本名曰《江南问水》的集子所作的跋:《和平的祝福》。记得那是2004年8月1日,他还在北戴河休养,竟不嫌弃我的打扰,为我的一本集子作跋;这里我还要说,尽管他是按照序写给我的,而我事先就说好用于书后的跋,是跋而不是序,他知道了以后,实在是不在乎这一点,还很快同意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主办的《中国红十字报》上发表了。  相似文献   

9.
偶读清代张伯行的《禁止馈送檄》,颇多感慨,且摘抄如下: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才,此物何来?……”据史载,有“天下第一清官”(康熙皇帝语)之称的张伯行,政绩  相似文献   

10.
吴敏 《前进》2014,(11):60-60
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用典: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傥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典出《禁止馈送檄》。檄文的意思是:受贿一丝布,一粒粮食,关系到我的声誉品德;受贿一厘金,一毫银,都是搜刮民众的血汗。纵容一分,人民得到的赏赐却少不止一分;贪得一文,我的人格便一文不值,谁说行贿馈送是所谓平常小事,实际上它破坏了廉洁的美德;  相似文献   

11.
正《管子·牧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相似文献   

12.
<正>张伯行,字孝先,号恕斋,晚号敬庵,生于顺治八年(1651),卒于雍正三年(1725),河南仪封(今兰考)人,清朝大臣、著名理学家。张伯行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等职,为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著称。张伯行去世后,朝廷追赠其为太子太保,谥清恪。光绪初年,从祀文庙。张伯行为官二十余载,清正廉洁,从不接受别  相似文献   

13.
<正>拥有学者与委员双重身份的萧鸣政,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以文参政,以人参政,以科研参政,160多件提案和建议为国家和北京市发展献计献策。历经曲折、勇往直前、甘于寂寞、挑战自我、知难而进、奋力开拓……他见证了人力资源专业及其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成为人才品德测评问题研究、工作分析方法研究与人力资源开发学等方面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不仅如此,拥有学者与委员双重身份的他,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担任三届市政协委员的15年中,以文参政、以人参政、以科研参政,  相似文献   

14.
说“一”     
“一”是汉字里最奥妙的文字之一。它可大,大到万物之母,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可小,小到一丁一点,一丝一毫……。“一”虽小,小中见大;“-”虽大,大中有小。牵一发而动全身,观一斑而见全豹。所以,对于“-”,要“谨思之,慎取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清代的张伯付,为官清廉。在他写的《禁示馈送檄》中言——“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连用的八个“-”,尽是些许小事。然而却于细微中见精神;张伯竹惜民爱…  相似文献   

15.
<正>江浙文化历史悠久,因此,关于他的文化精神有各种各样的概括,很难简单地用几句话概括出来。今天我结合当代作品,从几个角度谈谈对江浙文化的理解,即这是一块人间的福地、宗教的圣地、经商的宝地,同时,还是从文的清静之地。一、江浙山水、美食文化与文学创作江浙一带被称为江南,江南好,是中国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为什么?江浙一带水比较多,物产比较丰富,老百姓  相似文献   

16.
孫中山在《孫文學說》(又名《心理建設》)一書中,曾追述其革命原起,從一八八五年清政府在中法戰争中卑怯求和、簽訂屈辱的中法條約,因而立志革命之時起,一直寫到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推翻清廷、建立民國、出任臨時大總統為止,就他親身經歷的事實,用以纠正當時各國文人學士有關中國革命的著作中道聽途說的不實之辭。其中關於辛亥革命的敍述,簡明扼要,是民國史中極為重要的文獻。現值辛亥革命八十週年之際,特摘錄如下,以资紀念。對文中一些人名、地名作了簡單注释,以助讀者理解。  相似文献   

17.
正"太华巍巍,拔海千寻;滇池淼淼,万山为襟。卓哉吾校,其与同高深。北极低悬赤道近,节候宜物复宜人。四时读书好,探研境界更无垠。努力求新,以作我民;努力求真,文明允臻。以作我民,文明允臻"这是云南大学第一段"黄金时代"的创造者——熊庆来先生以他深厚的古文功底,挥毫为自己深深热爱着的云南大学写下的校歌。熊庆来,字迪之,他出生于彩云之南,一生踪迹遍布大江南北,桃李天下。他是中国现代数学先驱,是中国函数论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用法文撰写发表了《无  相似文献   

18.
张鸣  诸慧菁 《小康》2004,(7):68-70
清末官场上据传有三屠:张之洞为"士屠",袁世凯为"民屠",岑春煊为"官屠"。张之洞得名大概是因为他主张废科举,断了大批"士"的上升之路:袁世凯则是因为镇压义和团,杀了不少大师兄、二师兄之类的团民;而岑春煊的"官屠"之名,却是因他在两广整顿吏治得来。岑春煊做两广总督前后历时三年有余,他"每至一省,必大肆纠弹,上下皆股栗失色"。为了整肃贪污,岑春煊对于所辖文武官弁中的  相似文献   

19.
<正>能如此亲近大师的独特意念,惶恐而欣喜。从毕加索到苏比拉克,先后而至,令杭州这座以清逸古风闻名的江南名城,透现出一股映射灵魂的意想之力、创意之风。毕加索的意趣我们看到的毕加索似乎还活着,甚至在操纵着他在东方的眼花缭乱的表演。而且,他会很满意他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我很喜欢金家骥教授的画。他善于以淡淡的水墨营造出特有的山水意境的笔墨技法,最适宜表现朦朦胧胧、春雨霏霏的江南情致。数年前他画过一幅题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