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说的是孔子第三十二代嗣孙孔文举,年方4岁,就知逊让之礼。一次,邻居送来一筐梨,哥哥们争先恐后抢大的,唯独孔融取一最小的。老父问他:"哥哥们都拣大的拿,为什么你却挑小的呢?"孔融答道:"我年纪小,理应吃小的。"人大十八变,小时候那么乖巧的孔融,长大后作起文章来,却锋芒逼人,多讥嘲之词,结果触怒曹操,招致杀身之祸。孔融曾任北海郡太守,一  相似文献   

2.
孔融让梨的故事中国人大抵从小就听说过,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谦让的范例,是一个道德的范例。 有一位教师告诉我,她是怎样向学生讲这个故事的。当然,故事都是一样的:孔融拿了那个小一点的梨。讲完这个故事,肯定了孔融的行为之后,这位教师又问:有没有别的可选择的做法呢? 假如,那个大一点的梨上有一点虫蛀的伤疤,小梨却光洁如玉,孔融应该作什么选择?这个问题也许  相似文献   

3.
先看两个小故事。 故事一:元代有一个叫许衡的大学者,一天他有事外出,恰是大热天,沿途又无水可喝,渴得他嗓子像着火似的。半路上遇到一棵大梨树,水灵灵的梨子挂满了枝头,路过的行人见梨如久旱逢甘露,纷纷拥上去摘梨子解渴,惟独许衡一个人不为所动,有人奇怪地问他:“你  相似文献   

4.
正米兰·昆德拉在小说里讲过一个故事:1968年,苏联人的坦克开进了捷克,母亲还在担心果园里的梨子没人管,儿子批评她,这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关心梨?时隔多年后儿子发现,曾经的争斗消逝了,母亲的梨子却长存于大地。"实际上妈妈是对的:坦克是易朽的,梨子是永恒的。"无论斗争如何激烈,我们都不应该忘记生活这个"梨子"。  相似文献   

5.
看到报纸上一幅名为“超级要求漫画,很有意思。只见一个大腹便便领导正嚼着一只梨,满口生津,有滋有味,却十分严肃地指示三个秘书模样的人说:你们好好研究一下梨子的味道,写个报告给我。看完漫画,不禁哑然失笑,但又不能不佩服漫画家对生活观察得细致入微,讽刺得替我写报告替我写总结替我写作业替我写体会看到报纸上一幅名为“超级要求”的漫画,很有意思。只见一个大腹便便的领导正嚼着一只梨,满口生津,有滋有味,却十分严肃地指示三个秘书模样的人说:你们好好研究一下梨子的味道,写个报告给我。看完漫画,不禁哑然失笑,但又不能不佩服漫画家对…  相似文献   

6.
先看两个小故事。故事一:元代有一个叫许衡的大学者,一天他有事外出,恰是个大热天,沿途又无水可喝,渴得他嗓子像着火似的。半路上遇到一棵大梨树,水灵灵的梨子挂满了枝头,路过的行人见梨如久旱逢甘露,纷纷拥上去摘梨子解渴,唯独许衡一个人不为所动。有人奇怪地问他:"你怎么不摘几  相似文献   

7.
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纪晓岚伴驾而行。走得口干舌燥,路见一棵梨树,纪晓岚摘下一个梨自己吃了。乾隆对此颇为不满,问道:"孔融四岁能让梨。爱卿得梨为何让也不让,自己便吃了?"纪晓岚略为一怔,随即巧妙地解释说:"梨表离也。臣奉命伴驾,不敢让梨。"乾隆听罢,又说:"那咱们分吃了也好哇?"纪晓岚说:  相似文献   

8.
《党课》2009,(4):127-127
20世纪30年代,上海“左联”某些作家犯了比较严重的主观主义毛病。一次,有人请鲁迅谈谈这一问题,鲁迅一开始笑而不答,过了一会儿,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关于.“金扁担“的故事。讲的是有个农民,每天都得挑水。一天,他忽然想起,平时皇帝用什么挑水吃呢?  相似文献   

9.
我心有主     
有一个故事,说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人不为所动。这时候有人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许衡说:“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相似文献   

10.
<正>读到一则“许衡不吃无主之梨”的历史故事,不禁让我想到了“有一种安然,叫守底”的话题。故事说金末元初,理学家许衡外出,碰上天气炎热,口渴难耐。行人纷纷摘路边梨解渴,唯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你为何不摘梨解渴?”许衡正色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兴许有人会认为,许衡做法有点迂腐,甚至傻气,不值一提。但我却认为,许衡做人很守底。正因他有如此的坚守,许衡不仅官至当朝重臣,而且其独特的见解和深厚的学识让他成为了当时理学领域的翘楚。  相似文献   

11.
老海 《党建文汇》2006,(3):24-24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不久拍摄的故事片《戴手铐的旅客》中,有这样一个颇有趣味的细节:一个戴红袖章的红卫兵姑娘在水果摊上东挑西拣地选大苹果,售货员大嫂不耐烦地对她喊:“要斗私批修”红袖章姑娘则回敬她一句:“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相似文献   

12.
何蜀 《廉政瞭望》2012,(3):72-73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不久拍摄的故事片《戴手铐的旅客》中有这样一个颇有趣味的细节:一个戴红袖童的红卫兵姑娘在水果摊上东挑西拣地选大苹果,售货员大嫂不耐烦地对她喊:“要斗私批修!”红袖章姑娘则回敬她一句:“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相似文献   

13.
夏武 《当代党员》2011,(2):50-51
伴随农业现代化的号角,城市精英加快了下乡的步伐——西南大学退休教授王应旭带着技术来到南川,他不仅教会农民改种品种优良的梨子,还研发了梨子白兰地酒,打造了一条新式“梨产业链”;白领夫妻高金坤和周正群回到了家乡大足,凭借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外行管内行,建立了周记生态农业基地,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了“种菜管理学”;姜凤明、李国权、彭郑江三兄弟从房地产行业转战蔬菜种植业,并进一步将种菜事业产业化,不断挖掘新的“蓝海”……这些下乡的城市精英们,成了重庆农业现代化的推动者。他们,与新时代的农民朋友一道,勾勒着发展新农村的美好图画。  相似文献   

14.
吾心有主     
《元史》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元之交,世道混乱。一日,有个叫许衡的学者外出,天热口渴,焦躁难耐。路边正好有棵梨树硕果飘香,行人都去摘梨解渴,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何不摘梨?”答曰:“不是吾树,岂能摘梨?”那人笑其迂腐,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吾心有主!”“吾心有主”,此语极妙。这话充分表现了许衡严格的自律意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历史上,像许衡这般一事当前,“吾心有主”、志行高洁、正气凛然的不乏其人。东  相似文献   

15.
《学习导报》2011,(14):41-41
马太效应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经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  相似文献   

16.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朱德同志有一根扁担,上面写着“朱德的扁担”,往井冈山上挑粮时,他说:“能挑100斤,就不挑99斤。”宁城县汐子镇副镇长戴成钧同志也有一根“扁担”,它的两头挑着两个筐,一个筐里装着“国家”,一个筐里装着“百姓”,下面注着:“一头是百姓,一头是国家,哪一头也放不下。”这是戴成钧同志生前作的一幅画。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作用的扁担,却有着同样深刻的蕴意,勾画出了共产党员爱国爱民、肩负重任、弯腰躬行在山坡上、田野里的形象,回答了如何体现党的宗旨、如何带领人民群众前进的重大课题。在现…  相似文献   

17.
《天津支部生活》2008,(7):50-51
在河西区挂甲寺街龙都社区活跃着这样一个普通而又特殊的居民理论学习小组:说它“普通”,是因为学习小组的成员都是社区的普通居民;讲它“特殊”,则因为这些成员大多是耄耋老人,年龄最大的89岁、最小的也有73岁。在龙都社区居民口中,这个理论学习小组的故事可是不少。  相似文献   

18.
据史载:元世祖忽必烈年间,曾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监祭酒的许衡一日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行进间,路遇一棵梨树,果实煞是诱人,行人纷纷上前去摘梨,唯独许衡不为所动。“何不摘梨以解渴?”有人问他。许衡答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行人均笑他迂腐:“世道这样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而我心中有主。”  相似文献   

19.
曹光晖 《党建文汇》2002,(17):33-33
著名画家、雕塑家韩美林先生最近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城市请他做城市雕塑。给他接风时,该市的副市长冲着韩就说:“怎么样,2000万够不够啊!”也算是见多识广的韩先生吃了一惊,刚刚看完场地,一切费用都未核算,副市长竞如此“豪爽”。三天后,副市长的秘书毫不掩饰地直奔主题:  相似文献   

20.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讲过一个三个石匠的故事:一个过路人问三个正在凿石的石匠在做什么。第一个回答说:“我在挣钱过日子。”第二个说:“我在做全国最好的凿石工作。”第三个石匠抬起头来,眼中闪烁着光芒,说:“我在建筑一座大教堂。”对第一个石匠来说,工作只是为了挣钱。第二个石匠则有更高目标,他要做到最好。而第三个石匠却有梦想,他要建筑一座精神家园。在这个故事中,梦想可以让人眼中放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