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惠峰  蔡常青 《前沿》2009,(1):35-3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现实和总的特点,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立足于这个现实提出重大战略思想,体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2.
荣长海 《重庆行政》2010,12(4):16-18
一、中国模式的独特性源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无论从何种角度讲,无论人们是否承认,在今天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模式都是一个客观存在。本文所说的中国模式,全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其具体内容已刊载于2009年第5期《开放导报》,那里将中国模式定位为现代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应予以历史地理解.3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明显区别于斯大林模式的中国模式的实际,才是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模式的最权威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作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发展,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就显得尤为重要。建党90年来,党所领导的中国奉献给人类社会的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性提升,更是它开创的一条崭新的现代化道路、它在社会发展实践中不断提炼而形成的科学发展的理念,这才是它更能够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上海支部生活》2007,(12):23-23
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明我们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种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传播载体,没有有形的文化载体,就不可能把优良的精神文化进行有效承载和传递。社会主义文化要实现发展繁荣,必须在载体建设上下功夫,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文化的物质载体,使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及理想信念等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出来,以具体的实在形象打动人、感染人,从而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7.
李恩平 《前进》2003,(5):15-1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为我国21世纪头2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绘制的宏伟蓝图与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确定,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为全党全国人民指明了新世纪继续前进的方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丰富与发展,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一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创造性地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小康”社会的思想,结合中国现代化进程,提出的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念。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目标定位,邓小平阐述了一系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方针政策,形成了系…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是衡量一个社会健康发展质量的核心标准。所以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实践的重要议题,文化的发展与变革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舞台的影响日益增强,尤其是中国的现代性文化在经历了引进、消化与吸收之后,今天有必要开启"中国化"的文化创新时代。笔者认为,我们应立足于当代世界文明的发展视野来检视中国现有的精神文化资源,并面对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所凸显的文化问题,面对当代人类所共同关注的文明发展问题,作出富有启示性的回答,进而形成自觉的文化意识。基于这一价值诉求,我们组织了"中国文化发展模式与新理论"论坛,参与讨论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阐释了他们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三大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人民当家作主是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依法治国是政治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方略,党的领导构成政治发展的现实保障,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结构特色.政治稳定、低代价政策优化与社会整合,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的功能特色.以区域代议与精英代议相结合的代议制度为代表的政治制度是该模式的制度特色.  相似文献   

10.
李慎明 《政策》2012,(1):22-2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十分重要,惟此,才有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才能促进和推动中国特...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在美国的爆发以及在世界范围的蔓延证明了以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为特点的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不足与缺陷,进一步削弱了这种发展模式的生命力,破除了世界各国对单一化发展模式的迷信.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良好表现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外在吸引力,向世人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2.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一些国家先后炮制出“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随着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及和平外交政策的实施,这些论调逐渐失去市场。最近,西方一些人士又提出“北京共识”即“中国模式”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认识的深化,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国内学者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的理论概括,这一理论侧重于纵向考察。“中国模式”则是西方学者从全球的角度和世界的眼光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概括,侧重于横向比较。两者有着共同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国模式”是相对“华盛顿共识”提出来的,它既不同于欧美模式、日本模式,也不同于拉美模式、印度模式,是对“华盛顿共识”的否定和超越。“中国模式”即社会主义模式,它的成功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产生示范性影响。◆◆“中国模式”还在探索发展中。我们决不能陶醉于已有的成绩,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使“中国模式”更加完善,更具有世界魅力。  相似文献   

13.
张宏程 《前沿》2011,(2):94-97
"中国模式"的提出,引起了学界激烈的争论。争论的前提是首先要正确区分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模式不等同于真理、规律本身,它实质上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具体应用和实现形式。将二者在性质、特点、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区分开是必要的,这种区分是我们理解社会发展模式多样性的关键,有助于我们避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也有助于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模式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导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发展,分别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灵魂与内在底蕴.当代中国文化立足于民族与传统,兼容并包,继承创新,以开放的视野,顺应文化全球化的潮流,并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模式”影响深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30年的大发展不仅使中国从贫穷走向富裕,而且发展成果惠及全球,中国已成为全球的经济驱动力之一,中国发展模式也越来越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6.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打破了社会形态由一种剥削代替另一种剥削的延续更替,建立了世界上首个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与格局。一百多年来,社会主义运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用血的教训,证实了背离马克思主义,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的悲惨结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中国奇迹”,充分印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纵览十月革命至今一百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历程,就是要总结经验教训,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沿着十月革命开辟的道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为世界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推进世界社会主义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春兰 《前沿》2010,(21):27-30
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提出的阶段性的目标模式。从小康到和谐,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执政理念的不断成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模式的创新。邓小平小康社会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模式的新设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承上启下的新理论新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的目标选择,和谐社会理念彰显了小康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8.
习裕军 《前沿》2008,3(3):3-6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全党提出“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要求,并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由“建设”到“发展”的演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开放性、渐进性和全面性四大实践特征从型塑走向了彰显。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运动到制度的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在今天社会主义价值合理性受到质疑的形势下,为什么要坚守社会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仰?需要从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渊源和时代价值中去寻找原因.落实在中国时空语境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它有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是中国人民在历史与现实探索中的正确选择.所以,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对于我们树立自信,坚定信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效世伟 《湖湘论坛》2011,24(2):25-28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它们与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一脉相承性,即都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共同的理论品格,共同的理论目标,共同的理论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