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习近平同志关于"立体看人、精准识人"的重要思想,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构建了科学考察识别干部的思想体系。习近平同志识人用人思想体系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的光辉:在考察标准上把握现阶段新变化新特点,用历史、发展的观点设定标准;在考察理念上运用联系的观点,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干部;在考察机制上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了解干部,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考察途径上坚持全面、把握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在考察方法上"四观四看",在实践和一线考察识别干部。习近平同志的识人用人思想为新时期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2.
3.
1949年,陈诚主政台湾近一年。期间,蒋介石背负失败之责,为美国所弃,众叛亲离。临危受命的陈诚,遵照蒋氏“继续革命”之指示,在台湾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为蒋介石的迁台与复出做了准备。与此同时,陈诚的权势日益膨胀,集党、政、军、财大权于一身,不仅遭到了政敌之反对,亦引起了蒋介石的疑忌,蒋陈之间冲突不断。在美国的要求下,蒋介石乘机以美援为借口,迫使陈诚让位于吴国桢,既满足了美方之要求,又削弱了陈诚之实权。  相似文献   

4.
易延凤 《现代领导》2006,(10):21-21
要选准用好人才.领导者不仅要有识人的慧眼,更要有容人的胸怀。只有具备宽容之德、兼容之量、包容之心.才能排除杂念、摒弃私心,在选人用人中不看走眼、听偏耳。  相似文献   

5.
知人用人是组织部门的职责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用人得当,首先要知人,对干部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觉和印象上,必须健全考察机制和办法,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解。”赵乐际部长要求:“选干部,配班子,质量和水平体现往日常了解,分析研判、识深识准上。在加强综合研判基础上,优化班子选配。”  相似文献   

6.
干部工作的核心任务是选准用好干部,能不能把干部选准,是党委工作的重点。也是干部工作的难点,更是群众关注的焦点。干部考核工作经过各级长期探索,不断完善,为各级党委选人用人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但是,从实践中看,一些单位干部考核工作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考核标准不实、考核情况不真、考核效能不高等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干部队伍的健康发展,必须着力加强和改进干部考核工作,切实提高干部考核的精度、真度、力度,为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7.
识人用人、选贤任能,是一道千古难题。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不过,识准和用好一贤并非那么容易,孔子曾发出过"人心像天体一样难识"的感慨。近阅春秋战国时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李悝的"识人五法",颇有耳目一新之感。第一,居视其所亲。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如与贤人亲,则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第二,富视  相似文献   

8.
马玉青 《现代人事》2000,(10):44-44
陈子昂,字伯玉,唐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生于公元656年,卒于公元695年。他年轻时因家境殷实,到18岁时仍整日饮酒狩猎,厌倦读书。父母勉强让他进了乡里一所私塾。渐渐地陈子昂知道自己学识浅薄,从此他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发愤博览群书。公元684年唐睿宗文明,陈子昂考中进士。他做官期间曾多次向唐睿宗上书自己识人用人的政治观点、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和学习之处。  相似文献   

9.
面对1960年的"宪政危机",蒋介石在"总统"第三个任期问题上,态度发生四次转变,即从以总裁、"革命领袖"到"三军统帅",再到"三个顾虑"下的"三连任"的方式主政台湾,甚至一度试图冻结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在台恢复军法之治,以实现"万年总统"的极权局面。在蒋的设计中,"总统"之名可以不要,但需有"总统"之实。蒋在所谓是否连任上踌躇,只是考虑形式上如何操作便利、更"合法"而已。蒋的极权设想因"于法不合",遭到国民党反对而流产,最终,"总统"仍被安置在宪制性规定框架下,表面上维护了"宪政"的可持续性,同时也为蒋的威权统治奠定了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作为几千年封建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用人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用人不疑”会导致被用人的权力放纵;“疑人不用”则可能导致偏听偏信,真正的有学之士却可能因小人谗言而得不到重用。深入思考社会现实,我们应当建立“用人疑人,疑人用人”的新用人观。  相似文献   

11.
方勇相  施君文 《小康》2004,(12):71-71
"忠良谏君兴国,奸佞谀君误国",这 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对于一个帝皇来说,虽 然生活中少不得奸佞者,但是从巩固皇权, 维护"家天下"的大局出发,他还是希望能 得到更多的忠良。问题是忠良也好,奸佞也 罢,他们都是人,外表上他们几乎毫无差 别。虽说"语言是心灵的窗口,行动是思想 的表露",但是,还有一个"假象"的问题。人 都会做出有悖于真实意图的假象,叫你认 识不清,琢磨不透。奸佞者的这种本领更为 高超,所以识别忠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12.
识人是干部选拔任用的基础。只有准确地知人,才能合理地使用,事业才能兴旺发达。三国时期魏国的思想家刘劭说过: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识人境界的高低,直接考量着组工干部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3.
郭勇丽 《前沿》2006,(10):192-193
本文在社会语言学对双语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语言观念形成的角度,探求内蒙古自治区蒙汉双语人背后的社会,心理及交际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饭局”,已经成为我们平时交往中最常见的方式之一,而不少企业家就是在这最放松的喝酒吃饭中见微知著,识人用人。  相似文献   

15.
温旭霞 《山西政报》2009,(18):40-40
2008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描写了一个名叫许三多的青年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特种兵的故事。自播出以来。不但创造了军旅题材连续剧收视率的神话,而“许三多”这个虚构的人物还被评为年度人物第一名。这部剧,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精神上的震撼与感动,对选人用人也很有借鉴意义。纵观全剧,在许三多的成长过程中,班长史今是一个关键人物。  相似文献   

16.
人类学人观研究中人-物、人-我、人-心三个维度宏观描述系统是一个简单而有序的描述系统.任何一种人类学人观研究都涉及人-物、人-我、人-心三个维度的描述.物、人、心三元概念框架里,各种人观研究对人观的陈述被当做统一的进行共时性和构成性分析的陈述对象.在决定论、中心主义和本质主义观念被消解的全球化背景下,物、人、心三元之间的动态平衡成为人类学人观研究一种可靠的现实追求.  相似文献   

17.
二战之后,日本社会以及日本人对中国的观念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两国国内状况的变化,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日本人的主流中国观表现为对中国文化的亲近感、由于相对封闭导致对中国的神秘感、出于战争反思对中国的赎罪感、甚至对战后中国发展的崇拜感;第二个时期,表现为对中国的一种同情感,并愿意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因而出现了中日关系一个所谓蜜月期;第三个时期,存留不多的亲近感,加之威胁感和恐惧感,甚至还有部分厌恶感。目前,中日关系正处于新一轮的改善过程中,只要两国能够携手合作,寻找更多的共同利益,承担更多的共同责任,两国国民的彼此观感也会改善,日本人同中国也有希望变得更加亲近。  相似文献   

18.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观念,几乎成为今日我国千百万家长“集体无意识”的习惯性思维了。受此观念的影响,孩子在娘胎中孕育时就被胎教了,出生后更是被强行施于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从学前到中学为追求好的学习成绩,孩子的学习负担不断地被加重,本应丰富多彩的孩提快乐生活,被掩埋在单调沉重痛苦的课内外学习活动中。  相似文献   

19.
20.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提出了“现实的人”的总概念,论证了人性的现实性在于社会物质生产劳动性是人的本性,人性的具体性在于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统一性,人性的历史性在于生成性、变动性、发展性的过程性,因此,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的同一性是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真正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