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以前,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趋势是中国文化向西方流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对“东方文化圈”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通过“丝绸之路”等渠道向西方传播,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西文化交流历史悠长,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处于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之中,正是通过交流,经过冲突、消化、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只有在不断扩大的中外文化的交流中,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阿昌族是云南省七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但却有着足以立足于中国乃至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传统——作为民族标志的“窝罗”节及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作为民族“品牌”的“阿昌刀”,作为新兴的民族经济希望之星而冉冉升起的“水稻王”豪安公与阿昌族茶园等等,无一不浸润着阿昌人世世代代的血汗与智慧。  相似文献   

3.
正如阿克顿勋爵所言:压迫是自由主义的学校,流放是民族主义的摇篮。晚清留学日美欧洲的新式知识分子,是最早开始重新建构中国民族认同框架的人,因为,与传统知识分子相比,他们具有更开阔的世界眼光,同时也在与“他国”、“他族”的交往中产生了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4.
邹广文 《求索》2023,(2):16-26
文化自信自强是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的核心议题。文化自信自强何以重要?第一,文化对于民族的繁荣兴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因素;第二,文化自信呈现出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自信,对现实发展道路的自信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诉求彰显了文化自信自强。改革开放后,中国不断融入世界。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以人类现代化为普遍参照,又体现了中国特色,是一个“关系”概念。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不断生成中国的现代性文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铸就中国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国文化繁荣兴盛,需要自觉凝聚中国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谐的文化生态和提升全民族的人文素养。只有始终秉持文化自信,才能不断走向文化自强,由此迎来中国文化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5.
花木兰是民族的.但是把花木兰变成世界的是迪斯尼:酱油是民族的。但是让酱油进入全球超市的是日本:杂技是民族的,但是把杂技融入世界的是加拿大的太阳马戏团。如果缺少了世界观,中国可以从“来料加工”提升到“来料创新”或“原料输出”,但是难以到达“原料创新世界化”,更别谈“来料创新世界化”了。  相似文献   

6.
春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的“龙头老大”,理所应当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民俗的舞台。有句话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只有强盛民族的才能被世界接受并领一代之风骚。近年来,欧风美雨吹遍了中国的大中城市,“哈韩”“哈日”成了许多少男少女的代名词。中国的崛起让世界为之瞩目,中国的强盛更应重新焕发国人的民族意识,传统文化和民俗艺术应该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肩负着中国和世界之间沟通和理解的桥梁和纽带。民族民间文化包括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迹、文物等,也包括无形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这些几千年古老文明的载体历久弥  相似文献   

7.
王学成 《湖湘论坛》2001,14(2):14-15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依靠中华民族几万万同胞,“在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用千百万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才换来的历史的唯一正确的选择,实现了新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是世界所公认,甚至包括中国人民的敌人也不得不认可的历史事实。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 20世纪后 20年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团结依靠 12亿…  相似文献   

8.
“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范畴,凝结了祭祀制度、政治制度、典章制度、道德规范、社会规范等多重标准,它既在塑造中华民族礼仪之邦、民族性格上起到非常重要作用,也对中国的等级制度和“官本位”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总的说来,它可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再度引起世界瞩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提倡德教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为世界所关注。早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在他的《哲学辞典》中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他还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在他的《论中国哲学》中说:中国哲学“远在希腊人的哲学很久以前”。“我们从前谁也不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完善的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竟使我们觉醒了”。  相似文献   

10.
徐焰 《同舟共进》2013,(11):9-11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令国人感叹的是,国内发展空间和可开发资源与庞大的人口数量不成比例。现在陆地上已没有能再开拓的“公地”,海洋绝大多数面积还属“公海”,面对陆上资源日显不足的局面,中国的下一步发展只有着重面向海洋。这不仅意味着传统农耕民族习性的重大改变,国防战略也正经历重陆防、海防向争海权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1.
卢松见 《当代广西》2010,(12):54-55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经典的,才是永恒的。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田林)北路壮剧穿越300多年厚重的历史,又热烈地绽放在人们眼前时,她告诉我们的是:壮民族的传统艺术没有没落,壮民族的经典文化世代传承。  相似文献   

12.
李翠兰 《前沿》2007,1(3):6-8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理性和智慧的积淀。中华民族若失去了自身的文化传统,就失去了中华文明,中国传统文化若不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就不会在世界产生深刻影响。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要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必须吸收世界先进文化营养——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实现中国化,才能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对科学技术在振兴中华民族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江泽民的“建设强大的民族高技术产业”,集中体现了这样一个不断深化过程。(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竖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从总体上认识了科学对民族振兴的作用。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上曾领先于全世界。美国经济史家根据各国制造业占世界总量的分析,中国在1750年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中国经济居世界第一。但是到了十九世纪,中国经济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14.
王易  黄刚 《长白学刊》2008,(6):128-132
和谐世界思想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它吸收了中国古代“天下观”、“和谐睨”的思想精华,为雏护世界和谐提供了一种理念共识;它坚持了中华传统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内按,回应了诸如“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等制造世界不和谐因素的错误论调;它借鉴了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和实生物”、“协和万邦”、“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为实现世界和谐创造了现实而有利的条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和谐世界思想必将为世界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安北江 《思想战线》2023,(2):123-134
古代中国的“天下秩序”与“国家秩序”建构理论,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与传承性,且贯穿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宗法式与地缘式的“天下秩序”理念,是古人诠释世界和维系国家政治安稳的核心思想。二者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王朝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华文明核心体的形成和族群意识的凸显,是“天下秩序”得以传承与变革的基础。“国家秩序”和“国家政治体系”的建立,是古人想象“天下秩序”崩塌与重构的结果。在“国家秩序”建构中,“一统观”与“正统观”成为主体民族政权角逐天下后的政治意识。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与“天下秩序”理念,形成历史上的“中国精神世界”,最终成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向心力。为此,历史上的主体民族政权,以“中国”为核心的天下一统理想才得以实现。阐释古代中国“天下秩序”理念的传承与变革,对进一步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间接回应了用西方民族国家理论来倒叙解构历史中国的舛误。  相似文献   

16.
日本教育考试制度评析蒋超日本是一个人口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土地只有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且资源贫乏的岛上“小国”,然而日本却创造了无数令人惊叹的世界奇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名列世界首位,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在世界最尖端的科学技术领域,日本领先了差不多...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学视角探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保玉 《前沿》2010,(18):168-170
从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性总结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体育全球化影响下的生存状态,构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生存的总体思路:(1)“内强化”素质;(2)“外传播”塑造形象;总结出通过努力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和谐价值、现代价值,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存力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8.
1919年,华夏大地上发生了震撼中国、也震撼世界的五四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年轻人唱了主角。2008年,被称为“80后”的年轻人在中国的大悲大喜中,再次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在某些方面,两代人的表现惊人的相似。五四时期的青年们“外抗强权”,“80后”和“90后”们对伤害民族感情和国家利益的行为绝不妥协。这或许是中国青年自登上社会历史舞台以来形成的传统。  相似文献   

19.
王卫东  杨琳 《思想战线》2004,30(4):79-83
“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是相反相成的概念 ,互证对方的合理性。“世界文学”不仅是对“民族文学”的否定 ,而且是对自身的否定 ,只要与“民族文学”相对立 ,就被抽取具体内容而被普遍化、抽象化 ;倘具体化 ,就会转化为最高级的“民族文学” ,这隐含了对其他民族文学的遮蔽。从“世界文学”命题切入 ,可以揭示西方文论的遮蔽性。中国文论成为世界性文论的路径不仅是吸收、拿来 ,更是推出、拿去。  相似文献   

20.
周仲光  张丽华 《前沿》2013,(12):4-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明土壤中,充分汲取了本民族优秀文化思想和民族精神的养分,与诸如“仁者爱人、仁政德治”的仁爱天下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拼搏进取精神、“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求真务实精神、“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社会和谐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追求取向等民族思想文化相融合,表现出具有五千多年优秀文明延续传承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呈现出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