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长城意象对于唐代诗人而言,意味着功名与意气,阻隔与和平,其间隐含着唐诗之文化品格、诗人之文化心态与时代之审美精神、审美风尚和审美趣味,唐诗之边塞、闺怨与咏物之作,使长城意象朝着最具文学活力的方向推进发展.唐诗长城意象最具诗学价值与意义之处,在于其大汉图腾的时空思维以及刚健悲壮之审美取向的奠定.  相似文献   

2.
唐代虽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民事审判制度,但因大量民事案件的出现,民事审判活动已悄然开始。唐代对民事案件的审理,由下而上,对当事人可传唤、禁身,当事人可自我辩护;民事案件的判决,一般都在州县基层解决,判决的依据除国家制定的律令格式外,也尊重民间习惯、风俗;在唐代已出现了民事案件执行难的问题,可通过强制方式执行;对一般民事纠纷,可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调解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解决民事纠纷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唐代判文也是唐代文学的一部分,它是唐代吏部铨试的一种应试文体。由于它不仅有实用性的要求,而且有美的要求,好的判文必须是文理与辞采都具备,于是它也就同时具有了文学性。梳理唐代试判的发展状况,从文学的角度加以审视,认识其文学价值,以及它对后世考试文学的影响,也是唐代文学研究中应有之义,并且有着比较重要的文学史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4.
唐代道教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丧葬礼制。本文对唐代道士染病弥留阶段的关怀礼制、身亡善后阶段的丧葬礼制和服丧制度都作了较为详细的阐释。本文还对唐代亡故道士的遗产处置及唐代道教的丧葬礼制的薄葬特点做了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5.
服饰最直接地反映了社会历史变化的基本风貌,是一部生动活泼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唐代多姿多彩的妇女服饰文化,形象直观地显示出唐朝文化的多元性、特定人群的精神风貌以及当时社会的流行风尚,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标准、妇女的观念与政治、社会、经济等环境的影响。唐代妇女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服装有襦、衫、裙和半臂等。襦和衫为上衣,红和绿的服色较为普遍。襦为冬季抵御霜寒的衣物,衫是春夏着装。唐代妇女喜欢长裙、笼裙、幅裙和破裙等。红、绿、黄的服色最受欢迎。裙上装饰图案丰富多彩。半臂是穿在襦、衫外的短上衣,别称半袖、短袖等,装饰华丽。丰富的文化交流和开放的社会风尚促成唐代妇女服饰文化前所未有的绚丽面貌,成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最精彩也最丰富的篇章。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戏曲的萌芽时期,百戏与散乐表演内容彼此融合,称谓亦交替混用。百戏的形制承袭前代,表演内容更加丰富,主要包括杂技、歌舞戏和优戏三大类,表演技艺和表演规模都有较大程度提高。各种技艺互相影响、渐趋融合,为中国传统戏曲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李颖 《求索》2012,(10):127-129
唐笔记小说因其故事短小、精练以及厚重的文化信息,为历来研究者所引用。在这些笔记小说中,表现最多的、最突出的当属唐代社会的嘲谑之风。如《大唐新语》卷十三列《谐谑》篇,载史事十四则。《本事诗》列《嘲戏》一则。此外,在《隋唐嘉话》、《唐国史补》、《朝野佥载》等所记上至馆阁重臣、下至黎民百姓阶层,竞以嘲谑为风。以参与嘲谑的主体论之,唐笔记小说重点展示了达官显宦和底层士人的嘲谑之风;以嘲谑的主题论之,重点则表现了对选拔官吏制度和惧内现象的嘲谑。  相似文献   

8.
《精神文明导刊》2010,(5):F0002-F0002
哈尔滨长城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79年,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黑龙江省人大代表、公司董事长常祯的带领下,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拼搏,现已发展成为国家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企业。公司设有11个职能部门、8个专业子公司、10个土建分公司、5个专业分公司和51个项目经理部。  相似文献   

9.
唐朝也是个重孝的朝代,无论是在对孝的倡导、践行,还是对孝行的褒奖等方面,在中国古代各朝各代中,都是很典型的。唐代的女孝也呈现出许多特色。其中女之孝重于妇之孝是唐代女孝的一大特点。其产生原因与唐代从上而下,从礼俗到法律等方面均极力宣扬女儿孝敬父族亲属的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10.
彭雪华 《前沿》2010,(18):128-131
唐代是佛教迅速发展的时代,目连变文受到唐代佛教文化的影响全面而深远:唐代佛教的世俗化产生了变文这一更易传播的文学样式;唐代佛教的中国化使得变文中的目连形象更具有儒家孝亲色彩;目连变文中的程式化套语多出自佛教典籍;表达则体现了鲜明的佛典叙事特征;乃至其传播都受到佛教信仰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温智 《求索》2011,(4):240-242
唐代中后期朝廷对待藩镇的诸项政策中,"销兵"是不可忽视的,历来的学者对这一政策也多有讨论,但旧史中皆将此政策视为朝廷对待藩镇的一项不正确的举措,如新旧唐书与资治通鉴。然而如果详细考察"销兵"政策实行前的朝廷的财政、军事、内部权利更迭等,便会发现"销兵"政策有着复杂的缘起,是当时唐朝廷解决元和年间潜藏危机的一种策略。我们的研究认为,朝廷对藩镇的失控在于"销兵"的实施方式,政策本身并无问题。  相似文献   

12.
陈楠 《人民论坛》2010,(1):108-109
礼法合一是中国古代法制最大的特点。唐代法律更是这一体系的典型代表。唐律是唐朝刑事司法制度的体现者、规范者和捍卫者,唐代法律通过刑罚来惩治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因而,礼法合一的法律文化对唐代刑罚制度有着至关重要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相似文献   

14.
隋唐时代的官吏选举制度由此前的察举、征辟制转向此后的科举制。相对客观的人才选拔标准,对士子文人尤其是中下层知识分子具有巨大的刺激力,促进了社会整体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对当时的各个艺术门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魏晋以来中国社会习俗虽已出现尚文轻武的发展趋势,但河北仍为一包含尚武文化这一悖主流趋势在内的文化区域,加以唐代后期河北藩镇割据、镇兵相对正面的形象,唐代后期的河北地区产生了大量的体现尚武情怀的、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墓志作品.这是地域文学发展中悖主流习俗影响地域文学作品的典型的案例,为我们探究地域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频仍的国家,灾害的影响波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诚如邓拓先生在其大著《中国救荒史》中所言:“我国灾荒之多,世罕其匹,就文献所可征者言,则自西历纪元前十八世纪,直至纪元后二十世纪之今日,此三千数百余年间,几于无年无灾,从亦无年不荒.”[1](p1)更有西方学者称我国为“饥荒之国度”(The Land of famine).[2](p21)基于以上认识,从唐代水旱及蝗灾灾荒观来看,唐人对相关灾荒的认识,都有互相矛盾之处,我们对唐人的灾荒观有较为全面的把握,而这对于中国古代灾荒史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小兵 《求索》2014,(2):125-128
魏晋之际的阮籍经历了痛苦、挣扎、抑郁和绝望的心路历程,其“穷途恸哭”的情怀在唐代士人群体中激起了深刻的共鸣;而阮籍从“隐于竹林”到“隐于朝市”的隐逸轨迹,也给同样面对出仕与隐逸两难困境的唐代士人以历史的启示。从唐代士人对阮籍隐逸方式的接受与改造,可以部分体察中国古代士人心态之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18.
边疆民族的国家认同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依赖内在自觉性及外力推动下而逐渐形成的。唐朝统治者在统一国家框架内,通过宗法血缘、修德、册封、朝贡、文化传播等方式,加强对边疆民族的身份、政治、文化等认同的构建,以此强化其国家认同。以史为鉴,国家认同构建要以主流文化的传播与认同为核心内容、以国民身份确认为重要手段、以政权合法性塑造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官田属于唐代国有土地的一种类型,包括公廨田、职分田、诸驿封田等多种情形.从田令等法律文件的规定来看,官田被赋予特定用途,其使用权能受到严格限制,通常不得用于设置屯田,然而唐代官田置屯的实践也较多地见诸史籍.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皇帝以诏敕的形式对官田用途作出了变更,消除了官田置屯的法律障碍.  相似文献   

20.
么振华 《求索》2010,(11):238-241
本文从官吏渎职角度,探讨了唐代灾害救济中出现的官员匿灾瞒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与开仓赈济过程中出现的盗用仓粮、闭籴等问题,从实践层面探讨了唐代人事对灾害救济的重要影响,并分析了其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