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画家胡胜炉     
《法治与社会》2006,(6):80-80
胡胜炉,号巴山居士,陕西省西乡县人,自幼酷爱书画,为了提高画技,拜访过众多书画名家。  相似文献   

2.
画家墨隆     
《法治与社会》2003,(8):74-74
墨隆(沈建国)生于1947年,西安人。1964年毕业于艺苑美术学校,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入选《当代书画掇英精品集》、《当代牡丹画精品集》、《陕西文化人》、《延安颂》、《第四届全国城运会书画精品集》、《当代名家与名花精品集》、《陕西当代名家作品集》、《西安当代美术作品》集。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日本奈良市议会收藏,现为陕西省书画乞术研究院副院长,西安军旅艺术学院绘画系教授。  相似文献   

3.
画家孙光     
《法治与社会》2004,(1):76-76
孙光,1961年生于西安,吉林梨树人。1988年举办全国首次在校大学生个人画展,1989年毕业于西安大学首届工艺美术系。  相似文献   

4.
朱浩云 《检察风云》2014,(20):88-90
在当代中国画坛,细数百岁画家涌现不少,这些社会名人,画家身份也许只是其一,晏济元、宋美龄、晏少翔、刘海粟、王康乐、朱屺瞻、黄苗子、徐邦达等,其中男性画家年岁里最长者是110岁的晏济元,女性画家年龄最长者是107岁的宋美龄。  相似文献   

5.
画家乔玉川     
《法治与社会》2005,(6):76-76
乔玉川1938年生于河南省宜阳县温村。1962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任鹿鸣文化艺术中心顾问。  相似文献   

6.
书画苑     
《法治与社会》2003,(3):74-75
“长安二宽”是长安画坛的两位实力派画家。一位是山水画家王宽.其山水画真中见幻,引人入胜,既有传统的笔情墨趣,又有现代的构思与技法,艺术语言煽情、生动。极能体现作者艺术思想的自由、开放。另一位是人物画家张宽武,他的人物画用熟练的笔墨神韵来刻画人物的个性及思想,作品大气雄浑,能够生动地把握群体及个体的瞬间焦点,以精练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  相似文献   

7.
画家严肃     
《法治与社会》2003,(11):77-77
严肃,女,1957年生,湖南安乡人,现为美术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书画研究会会员,西安中国画院画师,西安国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相似文献   

8.
张济平 《法人》2010,(5):88-90
真正的大学问家,其实心中是极坦诚的,不掩饰自己做人的本色,骨子里有谦谦君子之风。 唯原先生(筱明)字胤儒,1984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生性情洒脱爽直,文思敏捷,目高于顶,于中国书画艺术见地独到。无论他的艺术思想和绘画实践,始终延续着一条纯粹的中国  相似文献   

9.
临摹作品合理使用的适用条件浅析——以杨德衡案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践中,以“临摹作品的合理使用”作为著作权侵权纠纷诉讼案抗辩理由的很常见。但实际上,“临摹作品的合理使用”有着严格的适用条件:一、临摹作品创作时的临摹对象属于“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社会公众活动处所的雕塑、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二、临摹作品的使用方式符合《著作法权》第22条关于合理使用的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10.
神探画家     
画出“蒙面女凶手”2005年11月25日,哈尔滨市道里区公安分局接到报案说,在哈尔滨打工的20岁吉林省榆树市女子张玲焕自11月14日以后便与家人失去了联系。  相似文献   

11.
论临摹作品的著作权及其行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摹作品是否享有著作权,在理论界一直存有争议。我国2001年修订后的《著作权法》删除了90年《著作权法》将临摹视为一种复制手段的表述,可以认为是对临摹品完全不享有著作权这种观点的否认。至于是不是临摹品就一定享有著作权,这关系到对临摹品独创性的认定,大多数国家的立法模式是要求法官结合具体案例和情况加以认定。享有著作权的临摹作品应当如何行使其著作权,这也要结合原作品著作权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颖子 《江淮法治》2013,(24):42-43
有时候,我们爱的那个人却未必让父母满意,是对抗到底,还是“曲线救国”、说服父母成全自己的爱情?其实,只要肯用心,爱情和亲情绝对不会剑拔弩张,且看无臂画家汤展中的“攻亲三大计”。  相似文献   

13.
朱孔芬 《检察风云》2011,(15):86-87
作为改革开放后接受学院教育而渐渐成长起来的青年画家。王辅民所走的路子有着一定的代表性。由严谨的素描造型训练到写实人物画的创作,从对传统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再认识,到在自身创作中注重笔墨的写意性,追求绘画精神表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陈岚 《检察风云》2011,(5):92-93
书法的那些事,在我看来都是很难的。比如“入帖出帖”,说的是要从传统中走出来。中国的书法传统从甲骨文至今浩如烟海,这是何等困难的事。唐代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似乎讲到了书法和人品的关系。还有什么“书外功夫”、  相似文献   

15.
这位英国巨人,以他画中的投射光而载入史册。在艺术之都一巴黎,正在举办他的画展,直到5月24日。  相似文献   

16.
我国《著作权法》对临摹作品的法律属性界定不明,实务界与理论界观点不一。合理的解决方案是,对临摹作品进行个案认定,承认具有独创性的临摹作品为演绎作品,可享有著作权。侵权的临摹作品仍然享有著作权,但侵权人需对原著作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判断临摹作品的商业利用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取决于利用行为本身是否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至于过错的有无,只应影响到利用人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书画中的赝品与制假酒、假药可能不是一回事,其情况是非常复杂的。它最初出现的动机可能是善良的,是为了学习、传诵和提高中国书画的艺术境界,不能简单地称之为“赝品”,有些也许是临摹的习作,或效仿古人以求提升道德隋操的“修身养性之道”。  相似文献   

18.
赵国青 《中国检察官》2012,(17):81-84,86
“忘形得意,道进乎技”不仅对文人画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也对其他类型的中国画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这一理念不仅在我国绘画历史上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样也对我们当下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有极强的针对性与生命力。黄宾虹先生云:中国画舍笔墨无它,余近日作瓷画不敢忘前贤之语。  相似文献   

19.
杨琳 《西部法苑》2003,(11):47-49
新疆青年画家王征,画壁九年,深入研究以克孜尔为中心的龟兹石窟壁画,辛勤地临摹了数百幅,其中有几十幅大型作品堪称世界艺术瑰宝……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芜湖县六郎镇易太村女保姆金霞10多年来辗转上海、兰州、芜湖等地,象照料自己亲生父亲一样糟心伺侯因公致残高位截疼的蔺述新。为使病人精神有所寄托,金霞风雨无阻背着雇主四处拜师圆了画家梦。金霞成家后,母亲汪英兰放弃月收入近两千元的小饭馆,毅然来到兰州接过女儿手中的接力棒。为方便蔺述新养病,汪英兰把毫无血缘关系的残疾画家背回了自家的江南小院精心调养,使这位张海迪式的残疾汉子成为和睦美满的金家一员。20年里,两代保姆用执着和汗水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人间至爱赞歌,传遍800里皖江南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