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第48条新增"电子数据"证据这一证据类型,标志着"电子数据"被赋予了法定证据的身份,拥有独立的证据地位。但我国关于"电子数据"制度规则的立法和司法解释的滞后性,使得电子证据的适用成为司法实务中无法回避的证据难题。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犯罪率的不断攀升,势必带来诉讼实践中"电子数据"证据的频繁使用,故其相关问题亟待立法和司法解释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2.
电子证据体系是技术发展与时代进步下的产物,它的产生必然会对三大诉讼法中原来的传统证据体系造成巨大冲击.本章将通过概述中国当前关于电子数据证据的立法概况,并提出影响中国电子数据证据程序规范的具体问题,为进一步完善电子数据证据处理程序提供法律意见.  相似文献   

3.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相关技术的发展,电子数据以完全不同于传统证据的独特表现方式进入司法实务之中,成为了一种新型证据。因此,电子数据证据的相关问题逐渐成为困扰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的难题。构建系统的电子数据证据规则,既是解决当前法院应对电子数据证据难题的迫切要求,也是现代科技和法治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就以此为背景,从基本理论和司法运用两方面对电子数据证据展开探讨,以期对推动我国电子数据证据立法及完善证据制度产生有益促进。  相似文献   

4.
张宗彦 《法制博览》2023,(26):166-168
电子数据是我国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之一,在当前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正越发受到重视,在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常作为关键证据出现。本文从电子数据的定义和范围出发,分析了电子数据的主要特征,对其证据资格和证明力判断作了初步探讨,列举了在当前司法实践中电子数据收集使用和审查认定中面临的困境,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够为提高民事诉讼司法实践的工作效率和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随着十八大精神的深入贯彻执行,如何更有效打击职务犯罪,是摆在每一位自侦干警面前的现实难题。在挪用公款犯罪中,经常出现犯罪嫌疑人采取"挪后款补前款"的手段挪用单位资金,而看似简单的一个犯罪手段,却给侦查人员固定证据、追究嫌疑人责任带来了挑战。本文将侦查过程中固定挪用公款犯罪中"挪后款补前款"证据的一点思考提出,恳请专家及同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郭丽丽 《法制博览》2022,(10):92-94
当前实务中对洗钱罪的认定存在难点,已成为影响我国洗钱罪适用效率的重要原因.其中,针对行为人主观"明知"和客观行为两要件的认定,系洗钱罪适用的争议所在.具体而言,对行为人主观"明知"的证明,可综合全案基本事实采用刑事推定的方式进行间接认定,且应允许行为人提出证据进行反驳和辩解.对行为人客观行为的认定,应重点审查有无通过资...  相似文献   

7.
证据的概念在证据法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和学习证据法学的基础,对证据概念的不同解释和规定,直接影响到证据制度中的其他相关问题。而学术界关于证据概念争议一直很大。此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抛弃了沿用30年的"事实说",正式确认了"材料说",证据"事实说"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材料说有何优势得以取代"事实说","材料说"是完美的证据定义吗?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来回答。  相似文献   

8.
周丽  赵新飞 《法制博览》2022,(5):166-16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中对创造性判断,常使用"公知常识"这一概念,现有《专利法》中并未对其明确规定,但在专利审查的各个阶段,以及专利侵权、专利诉讼中公知常识证据的举证,对专利案件的最终走向、诉讼案件的结果,都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专利审查中公知常识证据的举证时机和举证责任的分析,参照司法...  相似文献   

9.
"套路贷"犯罪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但从实务操作层面构建"套路贷"犯罪数额具体计算规则的论述比较有限.本文在对"套路贷"犯罪相关司法解释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套路贷"犯罪过程性特征,尝试地对"套路贷"资金收支关系和犯罪停止形态判断综合分类,并从犯罪单元事实划分和罪数处断两个维度,细化和完善"套路贷"犯罪金额计算具体操...  相似文献   

10.
许勤 《法制博览》2024,(10):145-147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数据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民事诉讼过程中,电子数据作为证据形式的使用日益增多,然而,与传统纸质证据相比,电子数据证据具有独特的特点。本文旨在探究民事诉讼中电子数据证据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李敏 《法制博览》2022,(14):130-132
通过对某医院涉及放射诊疗许可行政处罚案的分析,探讨卫生行政执法相关法律法规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为卫生监督员在实际行政处罚过程中提供参考和借鉴,提高办案能力和水平,切实维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权益.从违法事实认定、证据收集、证据有效性、法律适用及自由裁量方面进行讨论,并对由此案引发的思考表达观念.本案违法事实认定准确,证据...  相似文献   

12.
樊亚茹 《法制博览》2023,(21):36-38
进入信息时代后,证据在诉讼中更多以电子存证证据的形式表现,相关纠纷也日益新型化。理论上来说,电子存证证据真实性可从数据、载体和内容三方面解读,司法实践中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技术之可靠、平台之合法和证明之充分上,法院也主要从这三方面进行真实性审查,但证明的充分性难以实现。在司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类型化的分析方法,从覆盖电子数据全生命周期和部分生命周期两大种类适用类型化的真实性审查标准和规则,最后将法与技相融合,通过二元化的审查标准对电子存证证据的真实性进行司法认定,最终构建符合司法实践和理论要求的审查规则,以规范电子存证证据的司法运用,完善在线诉讼规则和互联网司法裁判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充分发挥出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的优势,针对电子证据的实践应用做出分析。首先对电子证据以及其在《民事诉讼法》中的法律定位进行介绍,了解电子证据不同的定义,明确电子证据的优势与应用价值。其次介绍电子证据可采性与证明力,分析判定可采性、证明力的方法。最后分别从电子证据采集、电子证据举证与质证、电子证据审查与认证三个阶段,分析电子证据应用面临的一些问题,并且提出解决方法。在民事诉讼中最大程度发挥出电子证据的价值,为调查案件真相提供证据支持,这也有利于实现今后电子证据的进一步普及。  相似文献   

14.
审查判断未成年人言词证据包括对未成年人言词证据资格的审查和对其证明力的判断。其中,未成年人是否具有提供证据的资格是审查判断未成年人言词证据资格的主要方面。在对未成年人言词证据证明力进行审查判断时,一方面要分析不同时期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和智力状况,运用比较法排除虚假的未成年人言词证据;另一方面要针对未成年人言词证据的特点,运用综合认证法识别错误的未成年人言词证据。  相似文献   

15.
纪良才  张冰峰 《法制博览》2013,(10):123+107
非法证据排除却远远不是字面上涉及的这些,它包括打击犯罪与尊重人权的平衡问题,包括刑事案件侦查手段问题,亦包括我国刑事案件处理一系列制度的建设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因"非法证据"往往却是关键证据,以致执法人员对非法证据排除问题的认识,常常对案件的处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黄开禄  高敏 《法制博览》2023,(12):145-147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近几年我国电信网络诈骗呈高发态势,在此类型诈骗犯罪案件侦查中,会计资料勘察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运用中尚面临证据认定不准确,证据查找不充分等困境。通过财会路径和业务循环的路径,应用线索筛选法、三查三找法以及核对法可有效对案发公司的业务证据、案件涉及的账册和大数据证据取证和找出犯罪疑点,为案件的分析研判提供独特证明价值和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王欣 《法制博览》2015,(8):205-206
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是为克服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的弊端,实现"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到"证据限时提出主义"的转变而设立的。它对于司法实践的指导和证据立法的推动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截至目前,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失权制度主要经历了两次变革,而且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相似文献   

18.
刘洋 《法制博览》2013,(1):155-156
"两个证据规定"和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确立了以非法言词证据强制排除规则、非法实物证据自由裁量排除规则、瑕疵证据补正规则为基石的证据排除体系。实践中,要做到恰如其分的运用这些规则,前提是要正确地区分非法证据和瑕疵证据。瑕疵证据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独特的规定,它的规定适应了我国当前刑事诉讼的实际需要,有其规定的合理性。理论上,非法证据和瑕疵证据在违法程度、侵犯权益、对案件事实的影响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在检察院的审查起诉实务当中,我们可以通过讯问犯罪嫌疑人、审查案卷材料等方式来正确区分非法证据和瑕疵证据。  相似文献   

19.
法医DNA证据在锁定犯罪嫌疑人、分析犯罪行为等刑事诉讼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简要阐述了法医DNA证据的种类与属性,结合现阶段刑事诉讼中法医DNA证据运用实践,对其运用规则进行了详细分析说明,从法医DNA证据的生物检材提取与送检、检验鉴定标准化和法庭审查制度与认证规则方面进行了问题分析,并提出符合我国刑事诉讼实际的完善建议,以期在刑事诉讼法医DNA证据运用规则中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0.
李坤明 《法制博览》2022,(8):109-111
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实践中的运用和立法者所期待的效果存在的差距比较大,主要体现在司法机关排除模式的弱化和消极情态.在立法上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存在着较大的不足.立法机关应在制定"排非"具体规则和制止行政机关非法取证上扮演最关键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