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新发展要求中的本质规定与战略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二者协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理论逻辑上,共同富裕是民族复兴的物质之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精神所依,二者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基础、精神指向;在实践逻辑上,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行路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打牢了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基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着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二者互构逻辑,通过坚持全面系统发展、推动文明建设、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坚持党的领导,协力共进形成强劲推动力,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
闫莉 《理论月刊》2014,(1):30-33
"中国梦"的主旨内容和目标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它的提出符合我国基础国情,契合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凝聚了社会共识,激发了创造活力,具有客观历史必然性。"中国梦"具有丰富的内涵,体现为理想与现实、国家与个人、民族与世界的统一,从而得出实现"中国梦"的应然路径,即"把中国梦付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寻找中国梦与中国力量的共同支点"和"把中国梦与中国精神相融合"。厘清"中国梦"生成的逻辑、精神实质及其实现路径,对于引导民众正确理解中国梦内涵本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主党派"发声"是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通过履行参政党职能,就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发出自己独创性的思想、见解和观点,提出自己独立性、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实现参政党功能。民主党派"发声"本质是"存同求异",即参政党与执政党"存同"过程发出有分量、有见地的真知灼见为民谏言、为党补天。民主党派通过建构"谁发声"、"发什么声"、"在哪发声"的"主体、音质、渠道"三统一的"发声"路径,建立"学习、激励、人才"的"发声"动力机制和"调研、领导、评估"的"发声"运行机制,实现民主党派积极"发声"、有效"发声"。  相似文献   

4.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精准研判发展阶段新变化而作出的科学论断。立足于新阶段新起点,整体把握“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充分认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价值定位,全面落实共同富裕在新的历史阶段下得以“扎实推动”的实践要求,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之上,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数字享益权是老年人在数字时代所享有的一项新兴权利。老年人数字享益权的生成逻辑含括实践性、价值性与时代性三个维度,三个维度统一互动,共同阐释了老年人数字享益权生成的正当性。老年人数字享益权兼具“公权”与“私权”意义,既是主观公权利又是主观私权利,既是实体性权利亦是程序性权利。由于法律性质的多元,决定了保障老年人数字享益权的实现路径应是综合性的立体式路径。为保障老年人数字享益权的有效实现,必须建构起由国家保障制度、民事责任制度与配套程序制度共同组成的层次分明的综合性立体式路径。  相似文献   

6.
“80后”群体受到社会广泛关注。“80后”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群体特征。“抗震救灾”等公共事件凸显“80后”大学生“值得信赖,敢担重任”。科学发展观对“80后”大学生教育有重要引领作用。“80后”大学生教育的路径选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学生的成才为根本。  相似文献   

7.
崔爱鹏 《新东方》2022,(3):55-60
基层“微腐败”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难题,也是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破解的重要问题,关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史性战略目标的实现。当前,我国基层“微腐败”呈现多发易发,表现形式以谋取惠农资金为主、经济性和政治性相互交织等特点。基层“微腐败”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包括政务公开与村务公开运行失序、基层监督体系运行不规范、意识淡薄与不良风气的影响。为此,应通过优化基层治理结构、推动基层权力运行规范化以及健全基层权力多元监督机制和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等,进一步加强基层“微腐败”治理。  相似文献   

8.
大连"四化"同步发展是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大连篇"的重要内涵。大连"四化"良性互动的旨归意在全域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城市智慧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要在"统筹"发展的认识上有高度,"特色"发展的力度上有突破,"创新"发展的实效上下功夫,为率先实现"中国梦"贡献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在第二个百年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解决乡村相对贫困、提升乡村发展水平和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营造一个能够充分保障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以及安全感的乡村善治环境,已经成为破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致力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关键的“最后一公里”。在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治理将发生相应的逻辑转换:在治理价值上,从秩序取向拓展为兼顾秩序与发展取向的综合取向;在治理内容上,从生产、行政、社会建设等局部治理拓展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方位治理;在治理主体上,从乡镇政府、村庄主体等有限主体拓展为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不同层级政府力量的多元主体;在治理场景上,从城乡分离拓展为城乡融合。在此过程中,我国的乡村治理体系将从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乡政村治”架构,发展为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的制度构造。下一步,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需要统合理念变革、制度优化、主体协同以及民生服务,全方位破解乡村基层治理的瓶颈,释放、激发乡村潜力和活力,走出一条以共同富裕促进乡村现代化和善治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美好生活是人们基于现实生存状态所生成的主观体验与幸福感受。美好生活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即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思想基础、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为实践逻辑、以构建"幸福共同体"为价值指向;美好生活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即美好生活是丰富充裕的物质生活、自由平等的政治生活、品质卓越的精神生活、全面共享的社会生活、和谐美丽的生态生活。实现美好生活,科学而深邃的路径选择与路径擘画必不可少,其中,"三步走"战略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时间路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实践路径、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检验路径。明晰美好生活的内在逻辑、科学内涵与路径选择,不仅科学地回答了美好生活何以可能的问题,而且为美好生活的实现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常成  徐冉 《中国青年研究》2023,(4):104-110+103
在社会“内卷”语境下,青年学生群体的“反向考研”在与“躺平”的网络共振中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基于半结构化访谈素材和参与式观察证据,本文构建了“理性选择-客观约束”的分析框架,由两个维度的解释变量交叠形成四种“反向考研”类型:自发型、回应型、战略型和内耗型。研究发现,“反向考研”现象的生成根源在于稀缺资源的超载竞争与集成改革的内生驱动、用人单位的隐形门槛与“双非”院校的内涵发展、身份迷信的悄然退潮与个体意义的高调回归。客观认识“反向考研”现象,需要进一步推动“青年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按照分类施策的原则从完善政策措施上予以回应。  相似文献   

12.
文斌 《湖湘论坛》2023,(4):63-71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形象的生成过程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我革命形象塑造理论的内在规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体系发展使然、彰显全面从严治党决心意志的逻辑必然。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自我革命形象的定位和塑造经历了艰难发展的历史过程。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系统思维一体推进,提升自我革命形象的思想内涵;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凸显自我革命形象的价值指向;提升治党管党建党绩效,强化自我革命的广泛认同,抓好党员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彰显自我革命形象的主体力量,创新传播载体机制,拓展自我革命形象的空间场域。  相似文献   

13.
14.
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场域、发展动力、实践逻辑、主体力量、发展规律等五个方面,研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机制,回答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基础、推进动力、复杂进程、实践主体、目标指向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两个确立”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的重要政治论断,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最重要政治成果,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从理论逻辑看,“两个确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集中体现;从历史逻辑看,“两个确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从现实逻辑看,“两个确立”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深刻领会这三重逻辑是全面把握“两个确立”的政治内涵、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6.
程明  吴波  潘琳 《岭南学刊》2021,(1):63-70
“后2020”时代农村返贫现象的产生是脆弱群体的“生活水平”在时间、空间、制度等多重维度约束下,由脱贫重返贫困或是边缘群体渐进式陷入贫困的连续动态演变过程。农村返贫治理将面临矢量转向、维度转向和效度转向等策略转向。针对“微量化”返贫现象持续存在、返贫群体识别、贫困主体能动性有效激发、返贫治理体系重构等现实困境,农村返贫治理需要从完善贫困群体利益保障体系、构建防止返贫预警系统与识别机制、建立可持续性脱贫内在机制、探索转型期贫困治理体系创新等方面进行路径优化。  相似文献   

17.
刘勇 《理论月刊》2020,(8):5-12
"一带一路"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合作平台,其生成有深厚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就理论逻辑而言,"一带一路"源自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世界市场理论以及共同体理论的承继和延展。就文化逻辑而言,"一带一路"源自对和合共生、义利合一、和谐万邦、天人合一、求同存异、尚新图变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汲取和转换。就历史逻辑而言,"一带一路"的概念内涵源自丝绸之路,主要内容是对丝绸之路的继承拓展,所蕴含的丝路精神是对丝绸之路的提炼概括。就实践逻辑而言,"一带一路"源自国内外发展实际的需要。准确把握"一带一路"生成的内在逻辑,有助于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为满足世界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永葆问题意识和不断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中国之治"的逻辑主线。立足新时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精神,本文聚焦"中国之治",从五个层面重点探讨了"中国之治"的演进逻辑与特色生成,即面向中国问题开展国家治理,借助制度体系规范治理行为,依托制度现代化助推治理现代化,发挥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能及吸纳国外有益经验用于中国治理。  相似文献   

19.
“镇园合一”模式是指产业园区以消除不和谐因素、达到有机融为目的,与镇在空间和功能上耦合的一种行政体制创新模式。“镇园合一”模式的制度逻辑可以从宏观制度环境、中观制度安排和微观制度选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湖北省 H 镇“镇园合一”模式的个案研究表明,“镇园合一”模式的创新实践,在政府组织设计、园镇融合、人员设置发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隐含体制回归风险。“镇园合一”的路径选择应围绕园镇关系协调、完善人员配置、优化组织设计及摆脱体制惯性下的路径依赖进行。本文通过分析,对“镇园合一”模式继续发展并寻求突破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杨英杰 《长白学刊》2021,(2):92-100
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经济总体规模和发展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历史逻辑清晰地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和质量均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理论逻辑则基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要素禀赋及由此衍生的制度和文化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