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6 毫秒
1.
1955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授予大将军衔的十人中,粟裕排名第一。从普通士兵到共和国大将,从南昌起义到全国解放,著名军事家、战略家粟裕身经百战,战功显赫。刘伯承曾说:“粟裕同志百战百胜,是解放军的最优秀将领之一。”一生革命粟裕,侗族,1907年出生于湖南会同县一个地主家庭,6岁上私塾,后随家迁入县城上小学。据他回忆,“父亲一心想  相似文献   

2.
正1955年授大将衔的10位将领中,陈赓与粟裕是推心置腹的莫逆之交。陈赓对屡打大仗、恶仗,智谋百出的粟裕由衷地钦佩。粟裕对陈赓也欣赏有加。1954年10月粟裕担任总参谋长后,陈赓以军事工程学院院长之职兼任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部分工的时候,粟裕让陈赓接管自己过去的职责:分管作战。因故不在总参时,粟裕经常指定陈赓代理总参谋长职责,替他主持总参谋部。  相似文献   

3.
上篇 1 粟裕,是我党我军中卓有军事 才干的著名将领。方志敏同志的牺牲,与当时红十军团没有完全采纳粟裕同志的战斗计划,有直接的关系。1931年11月7日至20日,我党在江西瑞金召开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27日选举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为主席,张国焘、项英为副主席。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反对国民党蒋介石对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日本侵略者采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误国政策,不断号召全国军民一致抗日。1934年4月,中共发出《抗日救国六大纲领》。7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将寻淮洲、…  相似文献   

4.
1969年4月,在中共九大上,林彪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被写进了党章。同年9月,兴奋的林彪邀请叶群、黄永胜、吴法宪等人重上井冈山,因为井冈山是他“崛起”的地方,是他的福地。林彪与粟裕同岁,都是公认的军事天才、最能指挥打仗的人。南昌起义失败后,在天心圩整编时,林彪是连长,粟裕是连指导员,两人虽然不在一个连,但基本是平级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后来同时上的井冈山。粟裕在红军时期一直默默无闻,而林彪在井冈山仅仅用了两年,就由连长、营长、团长升至师长,22岁升任军长,成为毛泽东、朱德麾下的著名战将,成为令国民党将领望而生畏的“战神”。到1955年授军衔时,48岁的林彪在十大元帅中位列第三,仅次于朱德、彭德怀,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元帅。林彪是如何在井冈山崛起的呢?  相似文献   

5.
粟裕戎马一生,身经百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彪炳千古的功勋。毛泽东、刘少奇、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给予他高度的评价,刘伯承元帅也赞扬说:“粟裕将军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1955年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位列十大将之首,这是党和人民对他卓越功绩的充分肯定。面对荣誉,粟裕十分谦虚,从不居功自傲,常以“沧海一粟”来形容自己。解放战  相似文献   

6.
学习时空     
[故事]粟裕是一个由士兵成长起来的将军。和其他一些将领不同,他没有上过军校,也没有出国留过学,但在战争的实践中,粟裕的军事才能不断地显现出来。1944年在车桥战役中,他所率领的部队一次歼敌近千人,攻克据点13处,使苏北敌军闻风丧胆。  相似文献   

7.
在新四军诸将领中,有一位鲜为人知的高级指挥员——刘炎。刘炎曾任新四军第一支队政治部主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是担任支队司令员和指挥部总指挥的陈毅的主要助手;他曾任新四军第一师政委,和师长粟裕是亲密搭档。由于多年带病工作,刘炎于1946年11月不幸英年早逝,终年42岁,因此后来不为人熟知。  相似文献   

8.
<正>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粟裕大将在战争年代曾指挥过许多重大的战斗、战役,打了许多胜仗,是解放军优秀的将领之一。他不仅在军事指挥上享有盛誉,而且在正确对待个人得失荣辱上也为世人做出了榜样。他"两让司令一让帅"的故事就一直广被人们传为美谈。这足见粟裕对于功名利禄淡泊至极。他不居功自傲,严于律己,以全局为重,以团结为重,以他人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相似文献   

9.
鹿兮 《湘潮》2013,(5):26-27
在我军灿若星河的将领中,粟裕的军事才华无疑是非常出色的。他在指挥部队作战中,自觉学习运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并发挥到极致。他坚持以消灭敌人、保存己方力量为基本原则,审时应变,屡出奇谋,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射出的箭都能收回。刘伯承曾赞誉粟裕“智深勇沉”。其中天目山战役,就是粟裕军事指挥的精彩篇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李戈瑞 《湘潮》2012,(3):14-16
在我军众多的将帅中,粟裕以擅长大兵团作战指挥而扬名中外,享有"常胜将军"的殊荣。建国后,他在蒙受冤情的情况下,仍以带病之躯,研究未来战争与现代化国防,呕心沥血,为创新军事科研作出了独特的建树,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理论遗产。刘伯承曾评价说:"粟裕同志知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  相似文献   

11.
粟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著名将领。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他身经百战,总能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克敌制胜。从他的身上,我们不仅可以重温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的历史画卷,而且可以深剖体验到中国共产党人由弱变强的波澜壮阔的整个历程。在世界战争史上真正的常胜将军并不多见,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也是如此。而粟裕,肯定就是属于这不多见的一个。你看,一场黄桥决战,粟裕以7000对敌3万,彻底打败顽军; 你看,苏中七战七捷,粟裕指挥华野扬威中原; 你看,淮海一战,60万时敌80万,粟裕从谋划到指挥,功不可没! 多少次关键战役,多少次关键决策,多少次关键指挥,其中均可看到粟裕这位常胜将军的心血凝结。将军不易,常胜更不易!正是: 热血当年浴神州,常胜将军美名收。千年铁锁不砸碎,哪来今日共自由!  相似文献   

12.
1934年7月初,中央令以寻淮洲为军团长,乐少华为军团政治委员,曾洪媂为随军中央代表,刘英为军团政治部主任,粟裕为军团参谋长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渐、赣、皖等省出动,目的是宣传抗日和支持皖南。实际上,当时中央派出这支  相似文献   

13.
在人民解放军灿若群星的将帅中,粟裕称得上是一位常胜将军。当年华东地区老百姓的门联上写着:“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刘伯承元帅曾说:“粟裕将军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一向心高气傲的林彪在莱芜战役后曾感慨地说:“粟裕尽打神仙仗。”粟裕在近60年的革命生涯中,南征北战,屡建战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人民军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1951年,粟裕离开了南京市军管会主任的岗位,就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繁忙的工作之余,想回湖南会同县枫木树脚村老家看看的念头不时地油然而生。他清楚地记得,最后一次离家出走是19岁的那年——1926年,从此,就从未回过家。那时他正在常德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读书。粟裕在这里加入了共青团。这年假期,粟裕回到家里,不料有人向县政府告密,说他是共党分子。县政府立即派人来抓,幸亏他家里得到了消息让粟裕连夜离开会同,返回了学校。县政府抓不到粟裕,就抓了粟裕的父亲,限其半个月内交出粟裕。他父亲离开县政府后,不几日就得了重病,与世长辞了,年仅43…  相似文献   

15.
正粟裕(1907—1984),湖南会同人,侗族,中国现代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革命家。他虽不是元帅,却是从红军长征时期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优秀将领,是毛泽东极为倚重的方面军统帅,屡屡被委以征战重任,堪称与蒋介石争天下的"撒手锏",被誉为"当代白起"。据杨尚昆回忆,在七战七捷之后,毛泽东就称赞粟裕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对一些重要战役,"毛主席常说,发电报征求一下粟裕的意见"。粟裕之所以在军事生涯中取得骄人的战绩,为建立新中国立下赫赫战功,是因为他善于从军事斗争实践尤其是从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失败中吸取教训。  相似文献   

16.
1934年10月,在日寇步步入侵,民族危亡之际,中共中央派遣方志敏率领的红十军与寻淮洲、粟裕领导的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到达赣东北会合后,组成了红十军团,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方志敏任红十军团政治委员会主席.11月间,方志敏率先遣队北上抗日.蒋介石调集了七倍于先遣队的兵力,围追堵截.  相似文献   

17.
提起寻淮洲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会感到比较陌生.但在红军时期,他可是我军一名赫赫有名的高级将领.寻淮洲将军1912年生于湖南浏阳,15岁投笔从戎,参加了著名的秋收起义,此后追随毛泽东艰苦转战,18岁便担任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师长,此后,还担任了红七军团的军团长.  相似文献   

18.
正萧华,14岁参加工农红军,是长征途中中央红军顺利通过彝区的"先遣队长",新中国成立后最年轻的上将。他不仅是一位驰骋沙场的将军,还饱含深情地写下了《长征组歌》的不朽篇章。1985年,张黎明作为记者采访了这位共和国的传奇将领,从彝海结盟聊到《长征组歌》。31年后,在  相似文献   

19.
胡兆才 《党史文汇》2002,(11):11-16
人间难得的信任和真情粟裕是中国革命军事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代名将。他于1984年2月5日病故。与一般病故的人不同的是,粟裕病故后,社会上出现了两个奇特的现象:一是每年的2月5日,北京地区的原新四军、华东野战军的许多老战士都纷纷前往地安门雨儿胡同粟裕故居,参加粟裕的家祭。他们在庄严肃穆的大厅里向粟裕的遗像敬献馨香的花篮,表达他们对老首长无限的崇敬心情。十几年来,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而且不论是年轻一些的在职的将军们,还是步履蹒跚的、需要拄着拐棍的那些年事已高的老将军、老军人,都会不约而同,有的…  相似文献   

20.
“自古英雄出少年”。东北抗日联军将星辈出,但要说最年轻的将领,当数周树东。他14岁参加革命,17岁任团政委,18岁任师长兼政委,19岁就战死沙场,把火红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周树东,1918年2月5日生于山东省平度县的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